微信为何至今仍未添加语音进度条?从用户和产品角度深入探讨

2024-06-01
来源:网络整理

关于微信为什么没有语音进度条,各个平台的说法不一,本文主要从用户和产品的角度进行阐述。

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微信为什么不给语音消息添加进度条?

尤其是看到一连串60秒的语音的时候,真的很烦人,中间没听清楚的话,就得重新从头开始听。

是张小龙的团队没有倾听用户的声音?是实现逻辑复杂、技术门槛高?显然,这两种说法都不是真的。

今天我们就从用户和产品的角度来聊一聊,为什么微信至今还没有语音进度条。

1.用户需求不等于产品需求

一百多年前,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去做过一次用户调查,他问:“你需要什么样更好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设计产品,福特现在可能是一个知名的农场品牌,定位为优良马种繁育公司,但汽车是福特发明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是两码事,用户需求是用户想要什么,产品需求是描述产品是什么样的,通过描述才能进行开发,不能简单的把用户需求直接转化为产品需求,这背后有一个需求分析的过程。

需求分析要综合考虑用户底层心理、需求价值、产品定位、公司当前策略等多个因素,最终决定是否要做产品、做什么产品、怎么做产品。

用户想要一个语音进度条,这是典型的用户需求,微信没有也是需求分析的结果,原因大概有两点。

1. 用户端

分析一个需求是否有价值,需要放到具体的场景中去。场景方面,我们在上线一个功能的时候,首先要判断这个功能在什么场景下可能会用到,是否是高频使用。

而对于语音进度条,很明显的是,只有当用户需要表达大量内容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发送较长的语音消息,而此时听者就需要语音进度条的功能,因此它的典型场景就是“需要表达大量内容”。

那么这个场景算不算“高频”呢?我觉得对于微信这样的日常通讯软件来说,发长语音消息不算高频。以我自己为例,以及和朋友简单访谈的结果来看,大多数人发的语音消息时长不超过15秒。当多条语音消息无法说明问题时,我们可能在软件中有一个更直接的选择,直接进行语音或视频通话。

其次我们还要确定新需求的使用路径。在我们现在的使用场景中,发送语音消息后,点击即可自动播放,播放完自动停止。交互非常简单,就算你没有经验也可以立刻学会。

还有如果加上语音进度条的功能,怎么用呢?

如果我们听完一次之后需要重听,首先需要左右拖动定位指针到想要重听的地方,但这个定位无法一次就精准定位,可能需要两三次尝试。以单次重听为例,回忆语音关键词至少需要3秒,拖动定位指针至少需要2秒,判断是否契合需要重听的部分至少需要2秒,这个过程需要7秒。同时语音条的触摸屏范围很小,很容易误触,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就得重复上述行为。

所以对于一条20秒甚至30秒的语音消息来说,这样的时间成本是不值得的,看似高效的功能实际上增加了用户的时间消耗。

在需求分析中,我们还要警惕,最终引起我们关注的需求其实只是因为被表达过而已。也有一部分人的需求没有被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无声的声音”,但它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需求隐藏在表面之下,可能占绝大多数,甚至可能和公开表达的需求完全相反。因此这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扎实的用户研究。

微信没有消息_微信消息没有弹窗提示_微信消息没有红点怎么回事

对于拥有十亿用户的微信来说,还有大量用户的声音没有被听到,而这些用户很可能对语音进度条功能并不敏感。这或许也是微信曾经灰度测试语音进度条但并未正式上线的原因之一。

2. 产品

我们仔细想想,哪些用户角色需要语音进度条呢?对语音进度条有强烈需求的其实是办公族,他们需要接收领导/同事的长语音消息,又怕错过重要信息,对时间又非常敏感,希望语音进度条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但微信的产品定位到底是什么呢?从微信官网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希望把微信打造成一个集沟通、社交、支付、内容、服务为一体的生活平台,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从这个产品定位来看,那些更倾向于工作、办公场景的用户显然并不符合微信“生活方式”的产品定位。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是,微信希望让我们的线上交流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不管是发语音还是视频通话,其实都是为了打造一种贴近现实的交流体验。但加入语音进度条之后,这种真实的体验可能就被破坏了,因为我们实现了在现实中无法做到的语音播放和进度控制。我们甚至会感觉到,我们交流的对象不是一个有形有体的人,而是一个可以被我们自己掌控的工具。这其实和微信的产品定位是相悖的。

从产品功能和设计角度来看,功能性上,用户需要一个语音进度条,以便再次确认语音信息,防止遗漏重要信息,节省重新收听的时间。不过微信已经提供了解决这一需求的方法——语音转文字。用户完全可以选择这种方式,而且效率很高。

有朋友可能会问,识别率不高怎么办,或者方言怎么办。这种情况下,其实可以接入第三方语音翻译引擎(比如AI领头羊牟飞),或者不断优化语音识别。因为未来语音转写是社交产品必争之地,需要优先加强这方面。

设计方面,随着语音进度条的加入,整个语音消息框的UI设计会变得更加复杂。QQ和拼多多均有语音进度条的功能。相比于现在的微信语音消息,明显带有进度条的语音消息框会显得更加“花哨”。

微信是一个拥有10亿用户的应用,年轻人或许能够轻松接受这样的设计,但对于大部分中老年人来说,这种花哨的设计其实并不人性化,也增加了这一群体的使用门槛。

所以总结一下微信不添加语音进度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用户端:

产品方面:

既然部分用户群体对于使用语音进度条的需求比较强烈,而推出语音进度条又有种种弊端,那么有没有替代的解决方案,比如增加一个用户可以选择开启的开关,让需要语音进度条的用户打开,不需要的用户选择关闭呢?

其实这个方案看上去不错,也给了用户根据自己需求选择的权利。但是,这个方案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任何功能都有不同的用户声音,如果增加这样的选择开关,势必会造成很多功能臃肿,不利于App整体健康生态的建立。

其次会造成后台逻辑的混乱,给产品设计开发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产品的迭代更新,一旦日后放弃该开关功能,也会造成用户的流失。

第三,会影响用户体验。苹果早期设计产品时,返回某个页面的唯一方式是点击左上角的返回图标。安卓系统除了左上角的返回按钮图标外,下方还有一个实体按钮。但苹果的返回功能用户体验并不比安卓差,甚至更好。这是因为用户有时候不需要做出选择,会增加思考成本。固定一种方法可能更能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任何功能都能这样设计,那么产品经理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产品经理最大的价值就是分析评估用户需求,留下最本质的部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给到极致的产品体验。

本文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微信目前还没有推出语音进度条,但不排除随着微信的进化和用户接受度的提升,腾讯WXG可能会重新测试这个功能并上线,到时候这篇文章可能就得删掉了,哈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