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十个月成长记:从依赖到独立,电商成热门话题

2024-06-18
来源:网络整理

从今年1月9日小程序发布至今,已经整整10个月了。

如果我们将小程序比作一个婴儿,那么十个月应该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第十个月开始,他的生理和心理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从一个依赖性强的婴儿变成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会开始学走路、学记东西、学模仿大人的动作、学交流……

十个月过去,小程序成长到了什么程度?

7月份以来,小程序的曝光度不断提升,使用新帮的文章搜索功能,以“小程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提及小程序的文章数量在不断增加:

仅通过观察上面的图表,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程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关注,或者至少媒体的关注度正在增加。

分析文章内容我们发现,在提及小程序的文章中,“电商”也被多次提及。10月31日36氪发布的文章,掀起了媒体对小程序的报道热潮。大部分报道都指向了小程序的电商功能。

那么小程序的最终归宿应该是电商吗?

其实,随着“双11”临近,电商本应成为热议话题,小程序恰好在此时优化了微信生态的电商体验。如果没有小程序,电商依然会火爆。但如果没有电商,小程序最近还会火爆吗?虽然两者之间不存在“必要充分条件”关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电商,只观察小程序的火爆程度。

小程序逐渐开放了很多能力,但只在电商领域流行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商是离钱最近的地方(当然不排除目前第三方小程序服务商只提供电商模板,很少实现其他能力),在流量积累充足的前提下,可以快速收回开发和运营的成本。相比那些火爆的工具类应用,变现能力推动了小程序在电商领域的发展。

但别忘了,商家是利益驱动的,可以为了盈利而使用小程序,也可以为了盈利而放弃小程序。在目前的微信生态中,小程序是运营电商的最佳方案。但当新技术超越小程序时,他们就会迅速转移阵地。

我想这并不是小程序所愿意看到的。

如果一个产品是从B端去开发,那么唯一的约束就是他们的利益,这个约束非常弱,相反如果是从C端去开发,情况就不一样了。

微信支付是最后一个颠覆市场的产品,相信大家都亲身经历过它的发展历程,微信支付委托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向部分商户推广,只开放了小部分B口,让用户体验到便捷,随后逐渐风靡所有用户,迫使剩下的商户也接入微信支付。

这种制约权力在微信及其用户手中,商家不敢也不会轻易转移。

如果微信还想获得小程序的绑定所有权,那么电商绝对不应该是第一重点。

小程序应该是提升C端用户体验的服务,而不是提升B端用户变现能力的服务。从张小龙最初对小程序的定义“用了就走”来看,不可能把电商作为小程序的主打业务。

首先,在社交环境中,电商只是一个附属品。当用户在社交环境中需要电商时,小程序可以适时出现,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单纯只需要电商,他们就不可能先进入社交环境,再完成电商活动。

这个不可逆的过程,就导致了电商小程序的弱点——复购。小程序不可能像淘宝那么全,就算有,也只能有一个(比如京东?)。

用户在小程序中不可能“东马西鞍”,没有复购的电商是无法满足B端用户兴趣的。无论你多么专注,最多也只能为每件商品打造专属的购买场景(内容)。但即便如此,你的粉丝会为每一个“场景”买单吗?

第三,用户已经习惯了淘宝、京东的购物场景,再去为用户创造小程序场景,只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如果不能达到前两者同等的力度,那么这种关注也只是昙花一现。就算腾讯想分一杯羹,会不会用小程序跟淘宝、京东竞争呢?

小程序一定要跟钱挂钩吗?

张小龙做的第一款产品是小程序。他从没想过变现,只想做好一款产品。纵观微信和公众号,在整个产品生态中,B端用户的变现被压制了,更多的是为了保证C端的体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要求它在出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展示出变现能力呢?但如果不是为了钱,那么小程序就会有几个尴尬的地方。

尴尬一:场景驱动,却找不到场景

场景驱动是小程序自出现以来就被大家认可的概念,凡是不进行场景驱动的小程序都是“耍流氓”。

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使用小程序?

上面提到的电商应用就是其中之一。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公众号博主在推文中为读者描绘了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居环境,非常适合身体疲惫的你躺在床上,还贴心地推荐了一款阅读灯,勾起了你强烈的购买欲望。

如果此时博主分享一个“智口码”给你,让你复制打开淘宝,刚刚搭建的环境就会瞬间坏掉。但如果是文章里插入的小程序呢?从点击到购买,只需要2步!

群聊也是一个很好的场景。你可以想象一下:几个朋友突然在群里讨论王者荣耀,提到谁更厉害的时候,当他们打开游戏,截一张自己段位的截图,回到群聊的时候,群聊的话题可能已经变了。但如果你能直接发个匹配段位的小程序进群聊,就能点开看排名,群聊应该只会更火爆吧!

开发小程序的软件_开发程序好用小程序吗_小程序用什么开发最好

但好友印象不是这样,不是场景驱动,而是创造场景。创造热点肯定比追热点好,但生命周期有限,用户不可能每隔一段时间就发自己的二维码让好友选择对自己的印象。这个场景有上限:9亿微信用户每个人只会用一次,更重要的是,它只能让他一时好感,却不能创造更多价值。

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的小程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恰如其分地出现在用户所处的场景中,无论是搜索,还是公众号的菜单栏,都没有足够的场景去驱动用户去使用或者产生小程序。

尴尬二:“用完即弃”让无私变得困难

张小龙认为小程序应该是“用了就走”。“用了就走”意味着不用担心“留存”,给用户足够的选择。任何留存方式只会增加用户对产品的厌恶。因此小程序不允许开发者主动推送消息,不鼓励开发者通过微信登录以外的方式获取用户信息。

“用完就走”不代表“你不会再回来”,如果小程序的用户体验足够好,用户自然会时时刻刻惦记着你、想念你。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公众平台助手”这个小程序,无需登录网站,即可回复粉丝消息、精选粉丝消息、实时查看账号数据,这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是一个大大解放生产力的好工具!这样的小程序,根本不需要考虑任何留存问题。

但开发者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利用户,又不从用户身上拿走一分钱,实在是太难了。导致小程序尴尬境地的第二个因素是如何不打扰用户,无私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尴尬三:体验与可靠性无法同时实现

我在使用摩拜单车的时候,小程序可以实现我需要的大部分功能,甚至可以直接用微信扫二维码解锁,从这一点上来说,小程序的体验是比App要好的。

但在每天早上赶路的场景下,如果小程序解锁稳定性比App低,哪怕只有一次失败,我也会重新使用App。我很清楚小程序就是精简版的App。在每天早上的“抢车大战”中,没有预约功能的小程序无法给我可靠感。

这是摩拜单车和小程序之间的博弈,摩拜单车并没有把所有赌注都押在小程序上,它要对自己的用户负责,对自己的留存负责。这种夹在中间,不给任何一方任何信任的状态,是导致小程序处境尴尬的第三个因素。

尴尬四:低频好用,但流量怎么办?

当我确定自己只会用一次,或者短时间内不会再用的时候,我很难说服自己下载一个应用,而不是用小程序。但有一个问题,谁会为只会用一次的用户开发小程序呢?没错,又是摩拜。

使用摩拜单车App时,必须先交押金才能骑行。但对于很少骑行的人来说,不可能为了这种偶尔的需求而交押金。因此,摩拜单车小程序允许用户每周使用三次单车,无需交押金,收费为每小时1元。对于摩拜单车来说,小程序不仅收集了用户信息,还能盈利,已经体现出了足够的价值。

但除了摩拜单车,似乎很少有企业通过解决用户低频需求,与小程序实现共赢。如何找到解决用户低频需求的办法,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导致小程序尴尬的第四个因素。

小程序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大家都看好小程序,小程序不可能一直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微信把开发权交给个人开发者,大概也是希望和关注小程序的大家一起探索出一条出路。

毫无疑问,小程序会为微信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但用户需求千千万万,微信不可能为每一个需求都开发一个小程序。个人开发者如果没有足够精力和资金支持,很难独立开发出优质的小程序。更大的价值在于贡献创造力。

这就需要鼓励B端加入,但B端不会只为了贡献而来,这并不现实。所以小程序的关键在于如何让C端享受到足够好的服务,同时给予B端足够多的福利。

小程序自上线以来,不断开放能够惠及B端的能力,从绑定公众号到开放网页端访问。但很明显,这些能力的开放并没有为小程序找到出路。除了电商领域,其他领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改革”。

变现能力已经有足够多,现在缺的是变现能力的需求和如何呈现。在用户需求层面,肯定还有更多可以探索的地方,或许小程序的出路就在于我们的一个需求上。

小程序足够简单,但这依然是针对有基础知识的程序员而言的。对于所有人来说,它并不够简单:除了前端设计,开发者还需要有很强的后端开发能力。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需求的挖掘。

想着能不能有这样一个社区,用户可以自由的发布自己对于小程序的想法,社区里又恰好有一群产品经理来分析需求、推动实现,又恰好有程序员来支持产品经理实现用户的想法,我们可以叫它“众包小程序社区”。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区,相信也会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注:本文为投稿,作者为张嘉,所表达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欢迎各位朋友投稿:。稿酬将丰厚!

以上内容使用新邦编辑器发布,新邦编辑器一键多平台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风格中心,或许是中国最好的编辑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