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惊人,远超美国 50 倍,背后原因何在?

2024-06-18
来源:网络整理

在中国,移动支付早已走进千家万户;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移动支付尚未成为大趋势。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发现,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这些惊人数字的背后,隐藏着中美两国不同的支付习惯和金融环境。

中国特色的移动支付市场

网络购物被认为是中国移动支付的传统战场,但2016年互联网金融和O2O服务的火爆,是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上销售的共同基金占市场份额不足5%,而去年这一数字超过了50%。打车、叫外卖,O2O服务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

2016年,越来越多的线下门店开始拥抱移动支付,让中国消费者“无钱包”了。我去买奶茶,在收银台问:“可以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吗?”奶茶小姐姐甜甜地回答:“当然可以!”话音未落,手机调出的支付二维码已经被奶茶小姐姐用扫码器“浏览”了。整个支付过程不到一分钟,我再也不用满身找零钱了。

如今,不仅餐厅、店铺,就连摊贩、菜市场等也都开始以移动支付为主。对移动支付一直保持高调态度的星巴克也在今年1月接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地化转型,将微信支付接入其中国大陆地区的门店。

(图片来自:肥鲸智库)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至少增长3倍,达到3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5万亿美元),其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据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地位。

分析人士认为,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独特的金融环境密不可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较低,通过借记卡进行网上支付流程繁琐,需要通过短信、U盾或随机验证码进行验证。相比之下,移动支付就便捷得多。

市场研究公司表示:

近距离支付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部分得益于后发优势——与美国等地区不同,中国并没有深厚的信用卡文化,事实上,中国直接从现金支付时代跃升至移动支付时代。

此外,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社交化、娱乐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以前人们常说“谈钱伤感情”,但现在移动支付让日常社交变得更“值钱”。过年期间,人们互相发红包,互相拜年;朋友、同事聚餐时,用支付功能去AA;看节目时,还可以用摇一摇功能参与互动,说不定还能抽奖什么的。就在去年情人节,微信还上线了一项新功能,情侣可以用“520元”现金红包和“1314毫克”黄金红包来表白感情。

据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支付宝在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为50.42%,依然领先于腾讯的财付通(微信支付)的38.12%。不过从变化趋势来看,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同比下滑了18%左右,失去的份额基本都被竞争对手财付通拿走了。这与微信更具优势的社交属性不无关系。

一家金融科技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数字支付平台仍然是中国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付公司在新金融科技平台、产品和服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的交易和财务数据的主要来源。

美国人仍然更习惯使用信用卡

据全球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增长39%,达到1120亿美元,其中苹果、三星等公司分享了市场。

相比中国庞大的体量,美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要小得多。即便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也已经超越美国。分析师预测,到2019年,美国移动支付总额将是2015年的2.6倍;相比之下,中国移动支付份额同期将增长7.4倍。

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据《纽约时报》报道,2015年,美国移动支付交易额仅占传统零售消费的0.2%。加之信用卡金融体系完善且相对安全,银行还经常为持卡人提供各种奖励和优惠活动,鼓励人们使用卡进行消费。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使用信用卡已经非常方便,几乎没有动力转用第三方移动支付。

(图片来源:时代周刊)

不过对于美国来说,实体零售店的近场支付(NFC)将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美国和欧洲,利用移动设备上的NFC功能,只需将手机在芯片阅读器上刷一下就可以支付,比扫描二维码更加便捷。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约有一半的美国零售商计划安装或已经安装了支持NFC的终端。但他们也指出:

积习难改,从各方面来看,消费者在付款时仍然更习惯于刷卡,而不是拿出手机。

标题图片来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