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天时间,黄林12岁的儿子在手机游戏上充值了约100元人民币,交易记录显示,他充值了100多次。“一开始每次都是1元,后来大额有600多元。”
黄琳想不通,儿子的手机是用来上网课的,连卡都没插,她记得自己没有设置免密支付,儿子也不知道支付密码,但钱确实被花出去了,“花呗额度用完了,余额宝也扣了。”
《香肠派对》充值界面
她回忆,2月27日晚,她发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余额不正确,随后发现儿子偷偷充值玩游戏,先后在心动网络的《香肠派对》、腾讯游戏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上花费了约万元。
次日,她向两家平台投诉,要求退还充值金额。经核实发现,黄琳儿子注册账号时使用的身份证是1968年的,绑定的手机号也是陌生人的。对于退款问题,心动网络称游戏扣款是苹果做的,应该向苹果投诉;但苹果官方客服回复称后台审核未通过,并未给出具体原因。腾讯方面,黄琳提交了游戏账号、户口本等材料,目前仍在审核中。
“至少要实名认证,身份证和手机号必须是同一个人,或者要人脸识别,这个漏洞太大了。”黄琳认为,网游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漏洞颇多,对金钱观念模糊的未成年人很容易掉入其中。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游戏充值、父母申请退款困难的问题频频引发舆论关注。“实名”注册游戏账号只需提供身份证号、没有消费额度限制、退款举证困难、游戏公司、平台之间退款没有统一标准……澎湃新闻()记者发现,虽然有明确的规定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实名认证并不“真实”
吴阳朔伪装成人,在QQ群里被人称为“老板”,委托他人推销装备。11岁的吴阳朔不仅欺骗游戏网友,还骗取实名认证,当时他在澳洲读小学,暑假期间,他偷偷用母亲的支付宝账户做生意,刷了16万元。他在4399等游戏平台实名注册用的身份证号码来自宁夏,是他从网上买来的。
吴阳朔多次为《皮卡丘》充值,游戏说明显示,该游戏适合18岁以上的用户。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行实名注册制度。虽然各游戏平台都按照规定,要求用户在首次登录界面填写身份证号码和姓名,经过公安接口核实后认证成功,但真正的用户是谁就不得而知了。
来自山东的洪芳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她的儿子用她的身份证注册了少年三国志。“他要了我的身份证号,我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也没想起来和游戏有关。”洪芳一时疏忽,把自己的身份证号报给了儿子。没想到,孩子凌晨还在偷偷玩游戏,充值了1300多元。
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不管是谁的,这样的实名认证违背了《通知》制定的初衷。
腾讯针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限制认证步骤
2020年6月,腾讯游戏宣布将要求涉嫌由未成年人操作的成人账号在登录游戏、充值支付时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并与公安机关平台进行数据比对。若用户未通过或拒绝比对,游戏账号将被纳入相应的防沉迷系统。但此举并不能阻止未成年人以成年人名义进行操作。
通过微信账号登录游戏,可省略实名
除了使用他人身份证,第三方账号提供了更便捷的认证方式。在记者下载游戏的体验中,不少游戏可以直接选择微信或QQ登录,随后弹窗提示“您的实名信息已存在于腾讯平台账号实名库”。这意味着,如果孩子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可以直接用父母的微信账号登录游戏,绕过实名认证这一步,父母在微信里只会收到一条“游戏角色注册成功通知”,孩子向左滑动即可删除。华为、OPPO、Vivo等手机也可以直接选择使用对应手机账号登录,避免实名注册。
频繁充值,不受限制
河北的石磊告诉记者,他的孩子疫情期间玩网络游戏,在《球球大作战》《明日之后》《和平精英》等游戏上花费了12万元。充值记录显示,他最快一分钟充值三次,每次都600多元;一天最多花了5000元。
洪芳称,2月5日、6日,儿子对该游戏充值多次,有时间隔一分钟以内,金额从五六十元到300元不等。
《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应当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进行游戏付费;8周岁至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累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至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累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400元。
但实名认证这一第一道屏障消失之后,就无需再谈消费限制了,成年用户可以无限制充值。
在4399游戏平台,单次充值最高金额为人民币。
澎湃新闻()记者登录游戏平台发现,4399小游戏充值中心单次最高充值金额高达1万元,心动网络香肠派对单次最高充值金额为648元。网游充值主要用于购买皮肤、装备等,金额不一,有玩家表示单件装备最高可超千元。游戏内抽卡活动以低概率抽到限量装备吸引用户,单次抽卡不花钱,但部分玩家会继续充值试试手气。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充值完成后,会删除交易提醒和短信,等家长发现时,孩子往往已经多次消费。
如何证明未成年人正在操作系统?取证困难
不少游戏公司均规定,消费者一旦充值或者购买、兑换虚拟游戏币、虚拟物品或增值服务,不得退款,但法律另有强制规定的除外。
2020年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二)的通知》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网络直播平台“打赏”,花费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称的金钱,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金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因此,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成为网络游戏退款的正当理由,但实名认证和支付账户均为成年人,游戏公司和平台如何认定充值行为是否为未成年人?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苹果退款规则被恶意利用,有人以未成年人充值为幌子申请退款,甚至从中牟利。腾讯客服每天接到20多起以未成年人消费为名的恶意投诉,因此游戏公司和平台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也极其谨慎。
事实上,家长为未成年人充值申请退款时,需要提供身份证、交易账单、亲子关系证明等证明材料,以证明未成年人有游戏消费行为。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其子女充值时,正在用另一部手机打电话,且当时正在上班,于是便提供了通话记录和公司证明。
充值频率、消费金额也是证据。吴阳朔“疯狂”花掉16万后,其叔叔称退款大部分都和游戏公司谈妥了。“游戏公司也没太刁难,只是提供材料而已,半个月就充值了十几万,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会做的事情。”
但更多家长表示举证困难,退款被拒。洪芳向华为平台提出游戏退款投诉,对方回复称,经与游戏公司协商,她的申请被拒,一是因为实名认证的身份证是她本人的,二是两次购买都发生在凌晨,不符合10岁孩子的作息规律。洪芳认为,充值发生在春节前后,家人都晚睡晚起,孩子凌晨充值可以理解;至于身份认证,“《少年三国志》是小孩子的游戏,我又玩不了;再说,正常人不可能这么不理智,接二连三,两天充值1000多元。”但她拿不出实质性证据。
据上海市消保委官方微信3月11日消息,2020年,上海市消保委共收到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退款投诉580余起,其中涉及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游戏《球球大作战》未成年人充值投诉60余起。家长的退款请求多数被驳回。证据不足成为网游公司拒绝退款的主要原因。
退款细节没有统一标准
即便家长能证明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又能退多少钱?游戏公司办理退款的时限是多久?如果孩子再次偷偷充值怎么办?
XD网游的退款处理时间为充值后60天内。
“黑猫投诉”平台网友反映,心动网络充值订单退款仅限账号首次反馈日前60天,腾讯180天受理退款。通过苹果手机充值需先联系苹果客服,充值后90天受理申诉。各游戏平台未成年消费退款详情均不公开,相关情况仅在用户投诉时告知。
至于退款金额,可部分退款,也可全额退款,具体金额还要看家长和游戏公司的协商结果。吴阳硕的舅舅说,吴某的游戏充值涉及多家平台,经过一个多月的协商,目前有一家游戏平台同意退还十多万元花费中的九万元,其余平台还在处理中。另外,充值费用涉及游戏公司和支付渠道的分成,因此退款金额还要看这两方的审核结果。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网友反映,腾讯游戏以“关爱金”名义对未成年人充值仅退还部分金额。腾讯向澎湃新闻()解释称,多数情况下,家长无法提供确凿证据证明消费是未成年人所为(如操作视频录像)。考虑到家长举证难度较大,腾讯通过资料核实、沟通核实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若判定未成年人消费可信度较高,将谨慎处理。每个家庭只能申请一次“关爱金”,即若无未成年人充值证据,第二次充值将不予退还。
在发现孩子花了12万块钱充值游戏后,石磊没收了儿子的手机,问他是不是害怕。“他说一开始是害怕,后来被游戏吸引了,就把‘害怕’两个字放到一边了。游戏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不久,他又给儿子买了一部没有SIM卡的手机,因为要上网课。他发现孩子又给游戏充值了。“他又偷偷玩了,用微信钱包充值了几十元,还说是给同学充值。”他说,“这孩子太沉迷网络了,没有手机他会死的,没有手机好像感觉很空虚。”
(本文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