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用户反馈:个人行为还是普遍问题?如何看待用户的声音?

2024-06-21
来源:网络整理

问:支付宝有几亿用户,您肯定时不时听到一些好消息或坏消息,当您听到这些消息时,您有什么感受?

陈宣:一般来说,当我看到这些反馈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确定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用户。然后我会确定有多少这样的声音。有些反馈可能很多用户都会有,但有些反馈是某个用户有特定的个人行为才会有。所以我要确定这是个人行为还是普遍行为。

穆川:是的,而且有时候用户不理解。这取决于他们的角度。有时候用户认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你给他们改了,这很不方便。但有时候我们从业务角度考虑,但用户没有想到后者。

陈宣:我们要看用户反馈背后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有的用户对界面、交互、产品都不理解,所以会说“丑”。那你就要看他们说的真的是界面丑,还是交互丑,还是广告丑。比如10.1首页改版,上线之后有人说“丑”。但其实大家觉得我需要的功能没有在首页上,找不到。但大家只是用“丑”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所以看到反馈之后,就要去挖掘。

问:除了反馈,您还会看一些定量数据吗?

穆川:我们也会看。比如我以前做AA支付的时候,就看流量是从哪里来的,有的是在聊天群发起的,有的是从首页发起的。另外AA有很多种类型,所以我们会看我们的用户主要用哪一种,使用频率是多少。后来我发现这个功能周一到周五用得最多,周末使用频率突然变低。那么我就可以合理推断出产品的使用场景主要是针对上班族或者学生,吃饭的时候用的比较多。那么我在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个场景去思考。有了数据,就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一些不符合事实的猜测。

交互设计师穆川访谈

Q:讨论完需求之后,我们来谈谈重点,设计。接到需求之后,你们是如何思考和实施的?能讲一下整个过程吗?

穆川:比如这次AA改版,产品经理给我提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要求,就是提高AA的整体使用率。其实他们也没有特别好的想法,后来提了几个点,第一,全款收款的成功率。

之前的问题就是我发了收款信息,但是我不知道钱是否全部收齐了,而且如果没有收齐,我也没有渠道去提醒那些该还钱的人。因为支付宝的社交关系没有那么强,如果我发AA消息给我的支付宝好友,他可能根本就没看消息,也不知道要还钱,也有可能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我的支付宝好友。面对这些阻碍收款成功率的问题,以及支付宝社交关系弱的现实,我就在想能不能换个思路,从近距离还款的方式入手。我刚才说我们也会看数据,我发现AA主要发生在周一到周五大家一起吃饭的场景,一起吃完饭就把钱还了,而且大部分其实都是面对面的,也就是近距离的,所以可以考虑用二维码收款。 于是我就跟产品设计师说了我的想法,他也觉得这个路径可以近距离走。所以接下来就是制定方案了。

发起支付后有个点,填写金额和人数后会发一张支付卡到聊天群里,现在填写完先出现二维码界面,大家即使不是好友也可以面对面收款。

△AA支付主界面

Q: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作为交互设计师,你做了哪些尝试?使用了哪些工具?

穆川:我们在实现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第一次进来需要二维码,再进来的时候可能要确认一下钱是不是都收齐了,这个时候二维码就没那么需要了,而且二维码占用的空间很大,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把它收起来。具体怎么收,收起来之后用户能不能看懂。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做一个高保真原型。这个工具在诸如此类的细节上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之前我们可能会对比两张静态的图片,然后给用户描述一下会怎么变化,问“你觉得哪个更好”。用户还没有实际操作过,只能靠想象。这个时候很多反馈都是理所当然的。用过之后,我可以高度还原自己的想法,做成可交互的,然后展示给用户和老板看。老板可以对比两个方案,试用一下,给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主观的想法,认为用户应该能够理解,但是如果不亲自尝试的话,很多问题就不会被发现。

△ 穆川制作的高逼真度原型机

问:你如何找人测试你制作的交互式原型?还是你只是把它们展示给产品设计师?

穆川:没有,我们就是拿着它到处找人。原型文件可以离线保存在手机上,所以我们就拿着手机随机问人的想法。非常随机。与项目无关的人看得越多,效果就越好。

问:你的原型还原度非常高,有视觉方面的参与吗?

穆川:我做原型的时候会把我的想法告诉视觉设计师,然后问他二维码放在哪里最好,我会听取他的建议,但不会真正输出正式的视觉稿。

陈宣:其实有些东西是不需要视觉介入的,比如刚才他提到的二维码,有现成的模板,拉动控件就可以解决,所以视觉效果已经有了。

△ 与原型、视觉设计师讨论呈现效果

Q:你们的原型会带颜色吗?听说有些公司故意不让交互设计师添加颜色,怕影响视觉体验。

陈宣:不同公司可能不一样,我在腾讯的时候,所有的稿子都是黑白的。我们内部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如果视觉设计团队没有参加需求会议,交互团队觉得有些点需要强调,但是这个区域解决不了,那么交互团队就会刻意把颜色填上去,告诉视觉团队这个点很重要。

视觉设计师陈轩个人访谈

Q:陈轩,您能不能也谈谈作为视觉设计师,在接到需求的时候,是如何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我们来聊聊10.1支付宝首页改版的事情。

陈轩:其实我对首页的重新设计是没抵抗力的,哈哈。

我们当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和其他业务部门的配合。因为首页是其他业务展示的地方,每个业务都有自己的表单,如果大家原来的表单都聚集在一个地方,会显得很乱。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从视觉上来说,就是要统一视觉风格。比如淘宝购物,图标的背景就要去掉。

Q:这个统一的模板是你们做的吗?

陈宣:是的。

问:开发这个模板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陈宣:其实就是试验,像排列组合一样。这个阶段需要做动态交互原型,工具跟木川一样。做了多个方案之后,先做出自己的主观判断。用户研究团队也会通过研究给出比较客观的结果。当然这中间也有老板的主观判断。

Q:如果团队中的其他人对你提出的方案有不同意见你会如何处理?

陈宣:我会全部参考。其实开发者的反馈还是比较客观的,如果他们说的有道理,我一定会参考。我也需要去探究别人观点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考虑让他们做出这样的观点。

分工协作

Q:在大公司里,每个人都同时在做几个项目,协作时,你认为重要的项目,别人可能并不重视,很容易被别人以“我没时间”或“等我做完这个再做”来拒绝。你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陈轩:对。我一般会先走一步,看看进展如何,这对球队整体的进步也是有好处的。

问: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吗?

穆川: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也许你是一个视觉或交互设计师,负责好几个项目。我以前也经历过这种情况。我一般会遵循先来先得的原则,这是最简单的。还有重要性。比如说,一个品牌的需求肯定比一般的需求要高。

问:我经常听到有人在与团队的工作讨论中带着个人情绪,导致沟通障碍。您对此有何看法?

穆川:有时候会有这种情况,产品经理给你一个东西,让你拿出一个方案。但是实际上他们内部还没决定要不要做,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我就跟他们说,先内部讨论一下,等你决定做了再拿来给你。因为当时他的想法已经有另外一个团队在做了,很像。我就跟他说了,但是他还是说要一个人做。没办法,就跟老板说,老板说先给他拿出一个,我就给他拿出一个。后来就没有消息了,说明你白给他干了。然后你就会觉得,这种产品经理不靠谱,下次有需求,肯定会推迟到以后。

问:那么当一个人说“我很忙”时,要么这件事对他不重要,要么这个人对他不重要。

穆川:(十分赞同)是啊,您说得非常对。

设计师发展

Q:现在设计师有很多种类别,比如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等等,您是如何定义各个名称以及内部如何分工的?

穆川:现在我们在推广用户体验设计师这个词,他不只是负责视觉或者交互。交互和视觉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到实际落地的时候,我可能重在视觉,他可能重在交互。但其实我们希望这个用户体验设计师能把产品、交互、视觉等都搞定,最好还能看懂一些代码。不过这个转型过程会很漫长,毕竟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

陈宣:很多人觉得交互设计师要做的就是画线框图,视觉效果就是彩色图片而已,其实这些图片背后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Q:如果让你排序的话,你认为哪些能力对于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更重要?

穆川:我觉得还是要理解业务,然后找到用户需求和产品的关联点。其实很多产品的失败,不一定是设计或者开发的问题,而是产品本身的设计或者定位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先确定产品需求,而不是接到需求就满足。

陈宣:这可能也跟我做事的年限有关,刚开始做的时候,会关心做的东西好不好,做久了,就会关心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是新手和老手的区别。

Q:你觉得代码重要吗?设计师应该学代码吗?

陈宣:“代码”要看你怎么去解读。我觉得设计师要理解开发人员怎么去实现你的想法,这个逻辑一定要理解。不然开发人员听不懂你说什么,你也听不懂他们说什么,那这个事情就做不成。还有一种解读就是真的去写代码,如果能写也很好。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业务。我同意一句话“代码是帮助解决问题的,理解业务就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设计师的发展方向最好是从业务方面入手。

Q:现在很多设计师都有一种危机感,AR/VR等新技术的出现、工具的出现、设计潮流的变化等等,对于设计师来说有点应接不暇。您也有这种危机感吗?这种危机感来自哪里?

陈宣:(毫不犹豫)对对对。我的危机感来自于这些新秀,这些新晋设计师也非常优秀,那我该如何让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体现工作经验的优势呢?找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跟他们不一样。还有一个原因是新技术,比如AR,业务需要,但如果不懂就很尴尬。

穆川:我们和国外的一些设计师也有很大差距,我感觉他们很多都是全能型的,现在国内很多设计师还是依靠工具,自己做。另外我觉得设计师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小。

陈宣:每个公司的声音都不一样,目前运营和产品的声音比较多,他们代表的是商业价值,我们可能更多考虑的是用户,考虑怎么让用户的声音更多被听到。比如首页的广告,可能是出于商业目的加进去的,但是用户肯定不想看到。怎么平衡这个问题,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会体现在声音上。

问:您如何克服这些危机感?

穆川:那得靠自己的努力了。我现在在努力转型做体验设计师。我觉得业务面不难学,接下来就是设计面的提升。要多总结,做一些设计积累。比如流程你分析一下,把每个步骤该做的都做好。我以前做设计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凭感觉,或者做了简单的调研就去做设计,其实整个设计流程都没有走完,也没什么积累。

除了这些,其他的时间都是用来充电的,现在我们内部的很多小组都在学英语,翻译外文,办讲座。

陈宣:我刚才也说了,我们要克服新技术带来的危机感,就要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我每天都会看36氪上的科技文章。

Q:现在很多设计师都想换工作,从视觉转为交互,从交互转为产品,有什么话想对这群朋友说吗?

陈宣: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看你怎么定位自己。我有一个朋友是从视觉转到产品的,他对产品方面比较敏感。我更适合做视觉,比产品更感性。

问:您认为这次工作调动是一个大趋势吗?

穆川:趋势……我觉得趋势就是产品经理被淘汰了,呵呵。

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穆川:我说的是大方向,我觉得一个公司只需要几个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就行,现在什么人都可以当产品经理,所以产品才这么乱。

问:哈哈,我可以在我的文章里写这个吗?

小明:好好好,匿名就好^o^(编辑:如你所愿)

工具

Q:刚才您说经常用这个工具来制作高保真交互原型,您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个工具呢?

陈宣:我们从去年就开始用了,主要用来验证想法,做用户调研。因为想让用户真实体验到使用场景,静态的草稿肯定不够,这时候就需要高保真的 demo,这能帮到我们很多。它比较适合不懂代码,但又想做高保真交互的设计师。

Q:你之前还用过什么交互工具?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陈宣:我之前用过,刚开始用的时候觉得它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工具,但后来发现对于比较大的项目来说,它更方便,因为它可以帮我把项目划分成一个个场景,管理起来很方便,但我做不到。

问:现在的工具种类繁多,您选择工具的标准是什么?

陈宣:我一般会先看网上的评论,不然费了好大劲才学到东西,结果发现不是很好,那就很麻烦了。

穆川:还有就是和其他软件的兼容性,比如可以直接导入到其他软件里。

神器推荐→《简单易用!帮你快速制作优质交互原型》

招聘

问:我看到你们团队最近在招人。你是……

沐川:(激动大喊)来啊来啊来啊!

问:你们招聘什么职位?

穆川:我们希望找到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会招很多,快来加入我们吧!

问:你们两位希望新设计师建立什么样的合作关系?

穆川:希望有想法的年轻人能进来,带来更多的互动,加班的时候有精力一起熬夜,下班后也可以一起喝酒聊天。

热门话题

优舍独家专访 | X学习指南 | 在线抠图工具 | 灵感集锦

免费图库丨配色工具丨读书计划丨PPT工具丨鲁班设计

iOS 11学习指南丨人工智​​能丨PS教程丨AI教程丨C4D教程

=================明星专栏推荐================

优优教程:优社旗下优质中文教程网站,分享大量PS、AE、AI、C4D等中文教程,还为零基础设计爱好者准备了贴心的知识树专栏。开启自由自学新篇章,跟着我们的专栏一步步学习,一定能快速上手,创作出炫酷的视觉效果。

设计导航:中国最受欢迎的设计网站导航,设计师必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