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发布小程序,微信订阅号改版,小程序市场竞争加剧

2024-07-02
来源:网络整理

7月4日,百度副总裁沈抖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百度小程序”。 自此,“小程序”成为各BAT公司标配的子产品线,似乎正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在小程序的发源地微信里,小程序的生存状态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6月20日,微信在最新发布的版本中对微信订阅号进行了重大改版,阅读方式由之前的“文件夹”变为按时间顺序呈现的“内容流”,内容将以标题+图片的形式无差别呈现在订阅用户的内容界面,让用户可以跳过“打开特定公众号”链接,直接阅读文章。

此前,微信订阅号的打开率持续下滑,就连所谓的“头部账号”日子也不太好过:根据清博指数的数据,自2017年7月起,微信账号已连续5个月下滑;而尽管今年3月数据有所回升,但9月以来总量仍未突破70亿。

因此,微信这次针对订阅号的大改版,显然有着明确的历史使命:通过重新定义订阅号的交互逻辑,来盘活丢失的活力。

从微信内部生态的数据变化来看,“订阅号必须变革的原因”几乎明确指向小程序的崛起。

同样是在6月,一个简单的“足迹地图”小程序在微信生态中获得了超过1000万的访问量;追溯到2018年第一季度,微信小游戏的火爆直接推高了小程序的月活跃用户规模至4亿。

这些数据反映了微信生态内部的一个基本事实:订阅号活跃度的下滑,有其自身的不足,而小程序兴起带来的分流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订阅号重新定义与用户互动的方式时,曾经靠“订阅号不足”崛起的小程序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当订阅号再次成为微信生态内的内容提​​供方和玩法伙伴时,受到重创的“小程序”该做什么、为谁做?

理论小程序

两年前,小程序刚刚上线内测时,张小龙曾做过简短的“官宣”。

简单来说,在张小龙看来,小程序其实就是“订阅号”逻辑在新场景下的应用:当微信形成功能丰富的内部生态时,人们可以省去无目的的搜索过程和繁琐的操作,更高效地阅读。这次他们大胆地将这种思路运用到移动应用上。

因此,在订阅号成熟的商业体系背书下,小程序天生就具备诸多“理论上”的优势:

例如,从市场层面来看,由于小程序是基于整个微信WEB系统构建的一个子集,因此不会消耗过多的手机存储空间和处理器算力,这样影响用户体验的可变因素就不再是“手机硬件配置”,而是用户相对可控的“网速”。

这样一来,微信本身庞大的用户群体,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完成了账号体系搭建、积累了用户画像、经历了完整成长过程的精准用户群体,客观上缩短了每个新应用的获客路径,更适合进行海量推广。

产品开发的理论优势在于,在小程序诞生之前,互联网行业已经经历了手游创业热潮、APP创业热潮、创业公司热潮,这些热潮直接刺激了编程语言的普及,开发水平和人才储备得到明显提升,使得一个新产品从创意到上市的周期更短,调整空间更大,方式也更灵活。

但理论上的缺点和理论上的优点一样多。

比如“不需要硬件”的优势是建立在“微信内部生态”之上的,但微信内部生态的主要场景是即时通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聊聊天”。理论上来说,太多业务并不适合用这种不拘形式的方式完成,哪怕你在我的聊天界面分享程序。

至于改进后的产品开发“小而快、智能”,虽然确实一方面降低了创业者的试错成本,但低成本也容易让微信内部平台充斥着大量“满足伪需求”的半成品或网络垃圾,甚至给别有用心的创业者留下一定的纵容空间,比如今年1月被曝光的“酒店共享房间”“共享床”色情内容,以及2月被永久封禁的2000余个违规小程序。

这些理论上的弊端也随时都有可能害死小程序,毕竟市场从来就不是任人试错的地方,只会对结果负责。

真正的小程序

进入现实应用场景的小程序确实在理论层面留下了不少优点和缺点:

理论上,相较于小程序最直接竞争对手的独立APP,它的优势在于省去了“多流程操作”“重复注册”“学会使用”等复杂操作流程,是更适合中小团队或者个人创业者的产品形态。

然而,在阿拉丁指数2017年12月发布的《2017小程序生态白皮书》中,内容类小程序仅占4席,一般娱乐类小程序占据7席,其余则被“工具型小程序”或“功能入口型小程序”瓜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几乎没有类似“足迹地图”这样的个人创作型小程序,这些小程序分别属于摩拜单车等有固定使用场景的互联网公司,以及麦当劳、星巴克等传统行业。

与此相符的是,在百度指数、新榜等第三方流量监测平台上,除了2016年10月宣布内测时有过短暂的热度外,2017年至今,小程序的关注度始终低于微信生态中的“公众号”,甚至在2017年1月小程序正式上线后,关注度也未回升,可谓是一出道就达到巅峰的典型。

这些真实的市场数据表明,对于社交网络活跃度高、更贴近主流话语圈、有更多娱乐化需求的年轻用户来说,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这些已经不再是主观的障碍。

或者从独立应用的角度看,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空间的功能负载、界面设计以及交互逻辑,使得这部分用户更倾向于将“小程序”作为工具,将“独立应用”作为服务入口,而非作为最终的服务接收平台。

那么这些理论上的弊端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 微信“单一生态系统”的理论

理论上,任何一个以“子产品”形式出现的创业项目,其发展方向都会受到“母产品”属性的制约。比如“微信孵化宇宙”第一期的主打“子产品”订阅号,在一定程度上是KOL/自媒体/品牌与普通用户之间更高效的“沟通工具”。因此,在很多人眼中,微信的“创业生态”有些单薄。

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2018年第一季度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10.4亿,日均消息发送量达380亿条。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CI)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刚刚达到7.72亿。可以说,即便排除二级账号、海外市场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微信也基本实现了“中国每个网民都有一个账号”的成就。

在这种情况下,当微信实质上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基本场景时,中国互联网市场暴露出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信内部生态中。此时,作为“微信孵化宇宙”第二阶段的旗舰产品,更加灵活的小程序非常适合填补正在同步扩展的“微信内部生态”。

反映这一现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去年底刚刚上线的“游戏小程序”,在4月份的相关统计中,其占比已经超过小程序的三成——这一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几乎与2017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渗透率达到76.1%的水平相吻合。

2. 理论上的“用户害怕被打扰”

理论上来说,用户使用产品是通过支付成本(下载产品、购买设备、注册账号、学习使用)来寻找某个场景的入口,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当然不希望“付了成本,结果却选择了别的东西”或者“收到无用的信息”。

但事实上,用户虽然介意“场景被打断”,但从不拒绝“场景被补充”。

比如目前最活跃的一些小游戏,如跳跳虎、欢乐斗地主、猜成语等,都将微信好友、微信登录、微信分享等基本交互行为设计为“玩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质上补充了“社交场景”所涵盖的功能(从通讯功能到娱乐功能)。

对于另一类群体而言,“被打扰”其实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伪概念。因为对于这群用户来说,他们缺乏相应的语境,并不认为手机不是智能终端,也没有任何使用场景,而是简单地把手机当成“主要用于沟通”的工具,微信才是“沟通”最重要的场景。

以我在“附近的小程序”里发现的一款产品“飞修”为例,顾名思义,这款小程序是一个为用户提供维修服务的B2C平台,几乎涵盖了家电、数码、水电等生活场景的所有维修服务。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创业载体的选择似乎并不太适合,因为已经有58同城这样的大平台,也有很多独立的APP来承接服务。而出现在聊天场景中的小程序,似乎并不适合完成“修图”这种不社交的任务,更适合电商(比如拼多多)、游戏(比如微信小游戏)和社交(比如团购、抽奖助手)。

但对于那些远离主流话语圈、对移动互联网使用不熟悉、缺乏主动学习能力或精力的用户(如年龄较大的长者)来说,下载安装一个“APP”嫌麻烦,而直接在微信上下单则方便:无需重新注册账号、重新开通支付通道。

此外,由于沟通行为基于“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信任”,因此在解决维修需求时,这些用户更愿意将信任票投给飞秀,这些信任票可以在微信中直接使用、在聊天界面分享、用微信支付等。

而此时市场往往关注的所谓“年轻受众”,更多是因为微信小游戏回血、竞猜比赛抢红包、社交游戏等趣味元素,成为小程序的“被动接受者”。

重新定位目标后,我们来谈谈“做什么”

基于我们上面的重新定位,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目前的产品形态来看,微信小程序非常适合“短需创业”。

这里的“短”首先是指“单次需求的量短”,触发条件随机,用户的使用时长受限,用户的使用时间碎片化,客观上要“用完即走”;

短其次,指的是“距离生活场景近距离”,是对社交、沟通场景的补充,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第三是“业务逻辑短”,通过延伸用户的使用路径,不需要填写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信息。

在这三个因素的要求下,飞秀解决的维修等非常规需求,需要移动互联网技术彻底提升效率和体验,很适合用小程序来解决;而游戏、社交等需要更丰富表现形式的需求,则只能在小程序目前的产品形态限制内进行导流。

其次,小程序创业者还需要关注微信本身的不断扩张。比如,当微信订阅号有了更直观的阅读方式,微信内容板块如“一起来看看”、“朋友圈热文”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导流权重时,“内容型小程序”的生存空间会在“官杀同人”的围剿下被越来越挤压。

营销钱浩:

公关传播:

行业观察:

行业解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