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苏州爱心园公益服务中心消息,由苏州爱心园公益服务中心委托某爱科技研发团队联合开发的微信小程序“爱心园公益信用社”即将上线。据悉,为进一步提升公益实效,爱心园公益服务中心以信息系统化为方向,积极探索创新公益和基层监督模式。通过“爱心园公益信用社”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应用,不仅实现了公益监督流程电子化、信息监督方式便捷化、公益内容可视化,更推动了民众对公益的参与感、获得感、信任感建设,从而提升人人积极性,开创公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益发展新局面。
爱心园慈善服务中心由山东曲阜文圣孔子七十五代嫡传人、儒家修行者孔敏凤女士于2015年注册创立,现担任江苏省苏州市娄葑商会副会长、名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022年,为弘扬“善心、向上、同心、相惜”社会价值观,爱心园全面升级,成立爱心园公益基金会品牌;以“消费践行慈善,人人都能成为慈善家”为愿景,聚焦灾害救助、儿童关爱与发展、公益支持与创新三大领域,链接社会力量,打造有温度的“助老、助残、救孤、扶贫、圆梦”公益基金会。
爱心缘公益社将实现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公益场景
近年来,负责任的消费者在市场上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的消费决策逐渐受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然而,这些消费者正迫使企业自觉思考对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并在社会慈善事业上投入大量精力,将社会责任战略传播视为提升企业声誉、吸引消费者的荣誉徽章。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社会问题,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被认为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赢”战略。在现代市场中,由于消费者被企业的“漂绿”信息所困扰,这通常会使企业和消费者双输。企业也陷入了如何设计、实施和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并积极影响消费者反应的困境。
因此,爱心源公益信托将从“人都是消费者”出发,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进行探索,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目标,即消费者购买和支持,获得市场认可。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努力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目标: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公益的进步。但回归到“消费者”角色本身,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包括企业创始人。作为第三方公益倡导机构,爱心源公益信托将针对企业和救助推出两个评审组。企业将以“诚信、慈善、责任、安全、环保”作为重要评审标准,救助则以“助老、助残、救孤、扶贫、圆梦”为切入点,承接过去与未来,打造“消费践行慈善,人人都能成为慈善家”的创新公益理念。
爱心缘公益机构上线反虚伪感知平台 让公益实现“来去如风”
据爱心园公信社公益部介绍,爱心园公信社APP预计在10月前上线。研究表明,如果消费者认为企业慈善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感知到企业“虚伪”。因此,企业要实施相应的互动和参与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避免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虚伪”的认知。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研究主要针对两类群体:管理者,即慈善活动的决策者;利益相关者,即迫切需要消费者与企业就慈善活动进行互动的群体。
在此基础上,爱心源公益信托建立了一套商业准入标准,入围的商业主体需要参与线下公益活动,倡导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爱心源公益信托APP通过实现各环节的公开透明,依托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两个关键问题;用技术分析解决了所有信息的“来去轨迹”,包括消费者对商业主体本身的监督,以及其点赞和认可,从而提升公众对公益活动本身的参与感、获得感、信任感,进而提升大家的积极性。爱心源公益信托把信任机制的建立和公益信息的可追溯性作为重要基础,从而解决了消费者对商业主体本身呈现的内外部结果。内外部结果主要针对人们的心理反应,如对商业主体本身的认知、认可、态度、信念等; 外部结果针对的是人们对商业主体本身的行为反应,如购买、口碑、忠诚等。零售企业社会责任效益分为感知效益(包括零售店忠诚度和情感依恋)与行为效益(包括到店购物的频率和可能性),分别对应内部结果和外部结果,最终形成诚信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共振效应。
公益不只是物质支持,更需要精神鼓励与陪伴
近期在媒体圈引起热议的芬必得发起的一条筑梦接力微博,已获得超过7万用户的积极转发和参与,微博话题《为山里的女孩们带去梦想营》阅读量超过3.6亿次!虽然当下的商业主体在公益实践中,往往停留在现象呈现、情感抚慰、物质化的层面,但这些行为多如挠痒痒,消费者无法真切感受到商业主体带来的改变。爱花园公益基金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给受益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捐助,更希望通过社会联动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因缺少陪伴、缺乏教育、性别歧视等带来的心灵困境,从心理和精神层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成长和追梦路上的阻碍和痛苦。
比如,山区留守女童由于性别和留守的双重劣势,在成长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阻碍,这显然不是物质捐助能够解决的,改变的关键是帮助山区女童找到内心的力量,获得勇气、自信和更积极的心态,帮助她们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为此,爱心花园公益基金会将动员社会商业主体、消费者共同参与,在不改变大众消费行为、不影响大众消费价值的前提下,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文理念为指导,倡导公益慈善,通过零散的公益行动、细微的公益事迹,改善社会氛围,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全面构建温馨诚信的社区环境,让公益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