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明确 2018 年 6 月 30 日为网络支付直连模式切换网联模式最终时间

2024-07-17
来源:网络整理

《财经》记者 张伟/王东/编辑

网络支付“直连模式”将被“网联模式”取代,央行已明确2018年6月30日为最后期限。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中国银联平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中国银联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一律通过中国银联平台办理。同时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应在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银联平台的准备工作和业务迁移。

中国银行互联网金融部副总经理董俊峰此前被借调到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牵头筹备中国银联网络的组建工作。据接近平台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董俊峰现在实际在主持工作。公司成立后,董俊峰有望担任网联负责人。此外,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洪波有望兼任理事长。

“目前董已与蔡英文进行了沟通,汇报了日常工作情况。如果后续没有意外变动,新成立的中国银联公司的人事安排应该如上。”一位接近支付清算协会的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上述文件是8月4日上午发布的,监管要求是希望支付机构达到监管目标,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

“但支付机构的切换很难完成,包括支付机构本身的阻力,全面准入对银联体系也构成一定挑战,监管规定也会对其他卡组织造成影响。”上述支付业务人士表示。

今年初,《财经》独家报道称,备受市场关注的统一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全国联网支付系统,采用北京、上海、深圳多机房的分布式架构,并于今年3月底进行灰度上线测试。

一位接近网通平台的人士向财新透露,网通采用“三地六中心”模式,即北京、上海、深圳6个IDC机房,是分布式架构下6个并存、同级别的IDC,每个数据中心运行一套服务,因此网通系统不再像之前传言的那样被某个大机构垄断,而是网通自己研发、在6个中心运行的独立系统,物理、逻辑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统一的标准,包括统一的接入规范、统一的报文格式、统一的业务规范。”上述接近银联平台的人士表示。

除了体制之外,股权结构也并未被单一支付机构垄断,近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45家机构及公司共同签署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成立协议被曝光。

中国银联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协议各方均以现金出资,分三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20%。

央行清算中心、上海清算所等7家央行属下单位共同出资7.6亿元,占股37%,央行为第一大股东,支付宝、财付通各占股9.61%。

传统的清算模式是银联做清算,发卡端是银行,收单机构是收单机构,他们之间有牵连,再加上商户,就是所谓的四方模式,但在这几年支付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支付机构其实已经做了清算工作,资金托管给银行,形成了独特的三方模式,这种模式也推高了支付机构备付金的极度分散托管,风险不容忽视。

根据央行此前提供的数据,全国267家支付机构中,有的备付金存款账户少则十几个,有的则有70多个,有的甚至多达几百个。而且支付机构备付金规模增长迅速,保守估计截至去年底已达5000多亿。

对此,央行也发文要求备付金集中托管,中国银联与备付金集中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中国银联正在做集中托管的基础准备,因为备付金集中托管需要一个平台作为支撑。“网联希望将清算分开,提高托管的透明度。”一位接近央行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

灰度上线测试之后,今年6月底,中国银联平台开始切入业务量,截至6月30日,在接入的支付机构方面,已经有财付通、网银在线、快钱、百付宝、支付宝、平安支付、翼支付等7家支付机构完成接入,联动优势、中移电商的接入工作也已进入倒计时。

上述《通知》要求,中国银联平台运营单位要制定实施方案,组织银行、支付机构做好接入工作,包括联调测试、生产验证、压力测试、存量迁移等,并提供相关业务和技术支持。各银行、支付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协调,按方案完成相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工作对接,并于8月15日前将联系名单反馈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