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歌声》以“音乐+故事”为框架,精选近60首经典歌曲,邀请“时代的同伴”分享亲身经历的故事,从小事到大描绘时代巨变的画卷,致力于做美好生活的倡导者。
“您风雨无阻,您和人民群众一起同行,就像树木扎根于大地,像种子与土壤相依为命……”3月23日晚,广东卫视大型原创时代记忆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在李光熙、蔡国庆、平安以及医护人员、海关工作人员、客运港员工等各行各业劳动者齐唱的《新世界》中落下帷幕。
《流淌的歌声》自2018年12月29日首播以来,三次登上微博热榜,入围腾讯综艺热榜,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500万,获得超过10万个点赞、评论和转发……《光明日报》发表评论称,“这是一档承载着中国人共同记忆的节目”。这些数据和口碑背后,是《流淌的歌声》连接了舞台与观众、线上与线下,让音乐和故事真正地“流动起来”。
让音乐和故事流淌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用音乐来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和社会进步,是一个特别好的切入点,只要歌曲一响起,就能把大家带回到过去。”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广东卫视台长曾少华说,《流淌的歌声》是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背景下,一档致敬经典音乐、致敬奋斗精神的节目。
这并非致敬经典音乐的节目首次登上荧屏。为了探索差异化的道路,广东卫视选择从“厚度”二字寻求突破。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故事”构成了《流淌的歌声》的基本形态,不仅避免了单纯依靠歌曲和插曲可能带来的“单薄”,也成为其覆盖不同受众群体的有力工具。
从12期歌单不难发现,《流淌的歌声》不仅涵盖了《春天的故事》《举杯歌》《滚滚红尘》等多首带有时代印记的经典老歌,还包括《当你老了》《爱像空气》《可惜不是你》等一系列串联起人们回忆的经典歌曲。节目精选了近60首带有时代印记的经典旋律,按照不同的主题一一呈现,并邀请“时光同伴”一起探寻歌曲背后的时代故事。
《流淌的歌声》的基本形式决定了节目中“流淌”的不仅是音乐,还有故事。二者在“对话”的效果下相互碰撞:歌曲的情感渗透到普通人的故事中,故事中每一个真实动人的细节又反过来丰富了歌曲本身的意义。
此外,借助“音乐+故事”,《流淌的歌声》不仅致敬歌曲、歌手,也向作词、作曲等老一辈艺术家致敬。广东卫视副台长、《流淌的歌声》总制片人何炜表示,“对于普通人来说,近些年诞生了很多经典歌曲,每一首歌都体现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发生的故事和歌曲的广泛传唱,恰恰是同步的。”
双向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通过《流淌的歌声》,我们发现离观众更近了。”节目总导演黄敏莉说,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舞台上,也延续到了舞台之外。
在舞台上,《流淌的歌声》设置了“时代同伴”,他们要么是现场观众,要么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要么是一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由于节目的音乐属性,音乐本身就能衬托出很多内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歌手们也成为了重要的“时代同伴”。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时代同伴”,提炼他们所讲述的时代故事,《流淌的歌声》从各个维度、各个层面强化了故事本身的深度和内涵。
节目中很多艺术家、歌手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他们能将当时的时代生活和巨大变革娓娓道来,再回归歌曲本身,揭秘创作背景,给观众带来更多丰富有趣的信息。正如歌手陈明所说:“我是一个歌手,也是一个时代的亲历者,很高兴能在这个舞台上唱出熟悉的旋律,给大家带来温暖和鼓励。”
舞台之外,在正式录制之前,《流淌的歌声》会搜罗大家喜爱的经典歌曲,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搭建卡拉OK体验场景“流淌的歌声厅”,让大家可以进去唱出心中的经典歌曲。节目有意识地在台上台下增加普通民众的比例,切实将观众的身份从单纯的观看者转化为参与者,让他们更好地认同、相信节目所传递的故事和能量。
“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大家会能够更有效地与身边的人进行沟通。”在何炜看来,这种舞台与观众的互动,不仅增强了节目本身的互动性,也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
通过受众分析发现,《流淌的歌声》的主要受众不仅覆盖了中老年群体,还在年轻人群中迅速圈粉,这一现象远超出了团队的预期。
之所以能达到“合家欢”的观影效果,一方面,《流淌的歌声》选取的经典老歌虽然距离当下较为遥远,但大多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在沉淀中收获了口碑,且大多讴歌着时代巨变和美好生活,对年轻人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流淌的歌声》将音乐性与故事性融为一体,为年轻观众了解过去提供了不一样的窗口。
“做美好生活的倡导者”
曾少华介绍,《流淌的歌声》是在广东卫视振兴新机遇下打造的优质文化IP,展现出“走在前列、当好窗口”的新定位和“美好生活”的新指向。
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剪辑播出,《流淌的歌声》最大的难点在于对经典音乐的演绎。如何让人快速融入到节目想要传达的情境与情绪中?在音乐节目层出不穷的当下,黄敏莉的原则是始终坚持“创作要对,不能改口味”,避免“塑料感”。
从叶振堂、蒋大为到杨洪基、张明敏,再到罗冠聪、关慕春……节目邀请了众多原创歌手来到现场,坚持真唱原则,通过原汁原味的演绎,最大程度还原经典歌曲的魅力。
此外,《流淌的歌声》还强调“打造满满的仪式感”,特别设置致敬环节。通过缓缓降下的冰屏、手写乐谱,还原时代记忆,注重细节营造时代氛围。比如《晚秋》的舞台设计是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茶馆;《我不想说》将冰屏“改造”成老电视播放当年的经典片段;老缝纫机、老电影放映机、磁带等老物件也在舞台上频频亮相……
这一独特的时代记忆符号,既能把观众带回到过去,又能让观众在回味过去的同时,体会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可以看出,节目对“美好生活”的诠释贯穿了整档节目:《流淌的歌声》不仅串联起一条“流淌”的音乐长河,更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
作为“倡导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流淌的歌声》以音乐为载体,唱出大众记忆中的经典旋律与时代故事,致敬全体平凡建设者、致敬美好生活、致敬伟大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