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适合所有场景吗?小程序更倾向于服务于以下场景:
我们都知道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公众号更偏向于媒体和内容的输出;而小程序则更偏向于基于特定场景(商业、办公等)的服务。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内容输出带动用户情感,后者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带动用户多方位体验。
支付宝小程序聚焦商业和生活服务(租房、支付等场景),百度轻应用以搜索、地图为主,而微信小程序则扎根于社交、团购、游戏等领域。
无论你关注哪个领域,都离不开小程序本身的场景化服务。小程序是铺设又一个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载体。随着小程序数量的日益增多,小程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拼多多、美团、京东等APP中,小程序的推出也逐渐让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骑行码小程序、扫码买单小程序、停车小程序等等,用户可以使用各类小程序来处理线下场景的生意。
未来小程序的用户规模会逐渐增大,无论对于小程序开发者还是用户来说,小程序在各种生活场景中都将是不可替代的。
并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小程序:
过去两年我帮助至少50个团队完成了小程序的设计规划,有的团队原本想做原生APP,但是他们的项目很适合做小程序,我就推荐他们做微信小程序,现在运营效果也不错。
有些团队专门找我负责小程序的设计和规划,但项目本身并不适合小程序这种产品模式,我就劝他们退出,或者简化一半以上的功能作为试点。
并不是每个项目场景服务都适合小程序,因为有些做不出来,就算做了用户也不会来,因为小程序这个场景还没有深入到用户的使用习惯里。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总结了一套专门用来判断目标场景是否适合做小程序的模型:
如何判断目标场景是否适合微信小程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四维的产品定位方法,并运用到产品自身的价值定位以及后续的产品演进中。但目前互联网发展趋势更注重功能的叠加和增量的划分,这种产品定位方法并没有被很多人使用。但在我的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原生APP与微信小程序之间转移的标杆。
四维产品定位
所谓四个维度,就是量级、功能、频率、需求四个分类标准,通过这四个标准的任意交叉,我们就可以清晰的定义自己的产品。
量级及功能划分:
如果把量级和功能两个标准做成一个坐标图,就可以得到四个象限:重量级功能复杂,重量级功能单一,轻量级功能复杂,轻量级功能单一。
所谓重量级,就是指App在运行时,需要调用很多底层服务,比如拍照、录音、定位、控制蓝牙WIFI、NFC、读取联系人、写短信、打电话等等,调用的服务越多,App就越重。
不过功能大小和复杂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上图中的翻译类别( Maps、有道词典),它们提供的功能是翻译,但还需要录音、拍照等功能,由于具备拍照翻译和录音翻译功能,所以属于重量级的单功能分类。
功能复杂、重量级的产品不胜枚举,我只列举了安装量比较高的几类,包括微信、QQ这样的通讯平台工具,支付宝这样的安全支付工具……这些工具调用的服务非常多,功能也非常丰富,安装包大小大多在50M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云盘是一款重量级的工具,除了云盘的基本功能外,还包含了一些工具型小程序作为功能扩展,因此也属于重量级、功能复杂的范畴。
轻量和复杂功能多少有些争议,很多人问为什么购物(淘宝、京东)算轻量,这里需要科普一下,大部分购物APP都是混合开发,大部分都是H5界面展示给用户,你可以断开手机网络,打开淘宝或者京东,点击首页任意一个类目,就能一窥它们的真面目。
同时,很多重量级应用也有精简版本,在砍掉部分功能、简化设计后,也属于轻量级应用的范畴。
最后,还有很多轻量级的应用,功能比较单一,日常笔记、计算器等都属于这一类。
频率及需求划分:
我们将之前坐标图中的应用进行分解,并按照新的衡量标准重新定义,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坐标图。
频率和需求夹杂着个人情绪,无法统一定义,所以只能从侧面验证。同时这两个维度也可以作为后续操作的不变目标。这里我尽量做了一个折衷的分类。当然这对每个用户来说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毕竟用户群体不一样。
刚性需求如何定义?
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用户留存该应用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越属于刚性需求;可能性越小,越不是刚性需求。
比如有些用户用的手机是低配版,或者工作学习用的是16G内存的手机,安装的应用只有十几个,一般来说微信、QQ、支付宝是必备的,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通讯和支付是最重要的需求。
虽然淘宝、京东在现在的网购时代很火爆,但是体量太大,低端手机根本装不上,所以人们只好选择不安装这样的软件。所以从大数据来看,淘宝在低端手机上的安装量占比非常小。有些应用会选择发布精简版,满足这类用户的刚需。当然小程序正在逐渐取代精简版,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讨论。
频率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用户每天打开某个应用的次数,或者每隔几天打开一次。同样,每个应用的使用频率也因用户而异。比如地图,有些旅游爱好者几乎每天都要打开,当然也有出差或商务出行时方向感不强的人。但对于不经常出行的人(比如学生),使用地图的频率就很低,可能每隔几天打开一次。
因此,根据各个应用的运维数据,或者通过访谈用户的使用心理,应用程序所有者就会很清楚的为自己的产品找到自己的定位。
四维融合:
上面我们分别讨论了两个可定义的标准和两个不可定义的标准,分别定位产品之后,可以得到一个关键词组,例如:
每个应用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关键词,而且随着版本的不断升级,它的关键词也会不断变化。总之,一个好的应用最重要的发展目标是刚需,如何让你的产品被更多用户使用,让用户无法放弃;以及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性价比要高于同类竞品。如果这两点都做到了,那么无疑是一个好的应用产品。
四维产品定位在小程序中的应用:
当我们对项目产品进行划分和定义的时候,可以清晰的体现出产品定位和价值目标。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应用是否适合做小程序呢?我们来做以下几点:
小程序倾向于构建轻量级应用程序
首先,小程序倾向于构建轻量级应用。如果强行将重量级的应用纳入小程序,功能就会不稳定。例如,严重依赖蓝牙或 GPS 定位的应用,用户体验就会很差。例如在肯德基的小程序中,我身边的朋友就遇到过定位大多无法使用,无法选择门店,导致用户体验非常差。
小程序倾向于构建具有单一功能的应用程序
这里我不是说功能必须一个,而是说应用的页面关系不要太复杂,不要放太多东西在里面,不然体验会感觉不太舒服。比如京东小程序基本包含了APP的基本功能,用户体验稍逊一筹,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京东和淘宝是轻量级应用。不过购物小程序一般都做的比较好,所以对于不经常买、只是偶尔买或者推荐买的用户,还是非常建议这么做的。
非必要应用非常适合小程序
我们之前根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户留存的可能性来定义刚需和非刚需。非刚需的应用,原生应用的开发成本太高,安装量也不大。随着小程序的火爆,很多用户会直接在搜索页搜索相关应用来替代原生应用,所以非刚需的应用适合做小程序。
低频的应用由其自身的定位决定
由于产品属于低频领域,所以在上线小程序之前,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功能分解或者简化,一方面可以刺激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触角,更加清晰的了解用户的行为心理和习惯,从而更好地决定产品未来的变化。
例如,百度网盘小程序简化应用APP功能,重点推出与朋友分享文件的功能,以刺激自身产品的使用。
综合分析,一目了然
分析完四个维度,我发现我的产品有多个重合点,比如一个功能复杂的轻量级应用,一个标准适合,一个标准不适合,那我就得考虑功能或者重量,但这个调整必须在保留产品原有灵魂的前提下进行。我见过很多产品,小程序版本被砍得面目全非,跟主应用完全没有关系,这是没有意义的。
一般而言,根据标准的适用程度,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功能特别复杂的大型应用,可以适当拆分成多个小程序,但前提是功能要精简。目前很多线下门店的小程序划分过度,每次点击一个模块就会跳转到另外一个小程序,用户会产生跳转恐惧感,不敢继续尝试使用功能。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