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通:以知识产品与用户服务为核心,连续抓住四大风口完成蜕变

2024-08-05
来源:网络整理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的公司开发了一款应用广泛的互联网产品,面对众多客户,每天有200多个新需求,而你的团队每天只能完成其中的几个。那么,作为决策者,你该如何选择?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的公司在某平台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当一个客户购买你的小程序服务的时候,他不明白什么是流量费,你会怎么跟他解释呢?

小娥童的做法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小e通是一家专注于知识产品与用户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商,成立5年,服务客户160万,覆盖终端用户7.8亿,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超过1000万,累计融资超10亿。

小鹅通自创立以来,连续抓住了具有相同底层逻辑的知识付费、在线教育、私域流量、数字化四大热点,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小鹅通的案例让大家深思:在周期不断缩短的快时代,如何打造产品力?在流量红利达到顶峰时,如何通过口碑效应实现增长飞轮?在客户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情况下,产品功能该如何选择?企业不断抓住行业机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本周六,小e通创始人兼CEO、国内大数据行业专家鲍春建先生做客混盾,揭秘小e通背后的成长故事,并解答上述问题。以下是本次课程笔记:

讲师|小蚁创始人兼CEO鲍春建编辑|混沌商业研究团队支持|混沌前沿课程

“鹅”是怎样养肥的?

创业之前我只在一家公司腾讯工作了9年,在运营支撑部工作,主要负责为腾讯几百个项目提供计费能力,后来也做过数据分析、业务决策。

第9年,我已经从一个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技术专家,我想感受一下Pony(马化腾)那样的创业激情,而互联网+又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赶紧拉了6个技术骨干出来一起创业。

我们在腾讯9年赚到的钱,在7个月里就花光了。最痛苦的不是钱没了,而是钱没了之后,我们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们都是程序员,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定位成CTO型的团队。

就在我们准备放弃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小鹅通出生了。

小e通的诞生和吴晓波先生分不开,2016年初吴晓波先生开始做知识付费,他利用微信生态里的H5小程序搭建了一个知识付费系统,当时请了两家外包公司来联合开发这个系统,结果产品很难用,他到处找技术团队,最后找到了我们。

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我们彻底重构了系统。那时候的小e通相当于一个知识付费的SaaS工具。2016年知识付费兴起,很多自媒体大V尝试知识变现;2018年私域流量爆发,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私域流量的积累;同时整个在线教育也迅速崛起;2020年,疫情爆发,数字化转型加速。很多人正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小e通,因为它成为了微信里的分享工具。

如今,成千上万的企业拥抱互联网,从线下走向线上,我们提供搭建线上场景的基础工具,让企业与用户进行沟通连接,最高可同时支持1000万人以上在线。

如何才能制造出持续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小e通为何能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它能持续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旦客户提出需求,特别是系统有bug,我们就会警惕,反应非常快,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程序员,对这个特别敏感。

那么我们怎么做销售呢?最开始没有销售,完全靠产品的自传播。后来我们慢慢建立起了销售团队。作为程序员,每次销售回来,我问的不是销量多少,而是他们为什么买我们的产品?他们喜欢我们的哪些功能?或者为什么不买我们的产品?哪个功能用不了?bug在哪?销售团队无语了。

别的公司都打出月收入2000多万的横幅什么的……我们的横幅是打卡1.0什么时候上线、会员2.0什么时候上线……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向客户承诺的日期,必须要兑现。

不要孤军奋战,与客户共创,试水。我觉得产品开发的核心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客户共创。我们既不是知识付费领域的专家,也不是教育培训领域的专家,客户的需求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我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到他们面前,问他们,甚至经过他们不断的教育,甚至责骂,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试水”。客户就是产品经理

我们的客户就是产品经理,他们提出很多功能,甚至给我们设计了,比如我们之前没有打卡功能,很多客户跟我们说,随着知识付费的改变,主管功能越来越重要,需要打卡,但是我们不知道打卡是什么意思。北京的一个老师看不下去了,直接从北京飞到深圳,我以为他是来找我们提需求的,就立马去找他聊,结果他二话不说就打开电脑,放上投影仪。哇哦!打卡的产品方案已经出来了,原型设计出来了!

这样的客户这么有诚意,我们不得不做,我马上打电话给程序员,让他马上做,老师干脆在深圳呆了两个星期,直到打卡功能做完,所以这就是我们和客户的关系,客户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我们后来继续把这种文化扩大,甚至给顾客颁发了一枚小奖章,大概意思就是感谢你们参与提供我们的需求。我们希望未来可以在小易通的功能后台直接标注这些老师的名字,让顾客感受到是和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个产品。

在我看来,产品不等于产品经理。产品是我们的产品经理、程序员、销售、运营,甚至保洁员和客户共同创造的东西。我们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叫产品。甚至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都说自己是在做产品,处理员工问题的时候也是用产品的思维去思考。是否帮助员工解决问题,是否创造价值,才是衡量一个产品的关键。

客户需求太多,我完成不了怎么办?

当我们和客户共创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巨大的问题:客户的需求太多,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这也是很多B2B公司、SaaS公司遇到的共同问题。

所以我们创建了小鹅社区,把客户需求分解成功能点,放到一个大池子里,然后我们告诉客户,如果大家觉得这个功能对他们有帮助,觉得很重要,就可以投票,得票高的我们会优先考虑,大家一致认同的功能点我们只需要做就行,这样客户又能有参与感了。很多时候客户的参与感,并不一定要满足他原来的需求,我们可以换一种更轻松的方式让他参与,让他看到更多。

该产品还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

任何妨碍产品使用的物品都应被移除

对于产品,我有这样的看法:如果一个产品只是卖给了客户,但是客户不使用,虽然我们收到了客户的钱,但是不代表这个产品创造了价值。因为如果没有回购,就没有利差,利差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内部有个理念:凡是阻碍使用这个产品的东西,都要去掉。比如有一次一个老师问,他手机已经充值了,为什么还要交费?他把C端流量和B端流量搞混了。一方面不好跟客户解释什么是流量,另一方面客户也不知道这个直播可能要收多少流量费,这阻碍了我们软件的传播。

于是我们决定免除流量费,这确实增加了成本,但很快就获益了。2020年初,我们抓住了这样一个时间窗口,很多客户直接在官网完成购买,没有经过我们的销售。因为使用门槛降低了,越来越多的人用小e通直播,带来了更多的增长。

让产品更简单

小易通在大家的印象里已经是SaaS领域最简单的产品了。但对于我们来说,它还不够轻量,我们还在问,我们的产品能不能做得更简单,传播得更广。

我们在想能不能把小e通的功能拆分出来,让老师们在特定的场景下使用,甚至是免费的,只要他们把商店经营好,当他们想变现的时候,就直接导向知识商店,形成一个巨大的漏斗。

创造价值,实现口碑传播

我们的产品在每一页最下面都有一行小字,说小e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这一行小字,它不断从大V走向中V、小V,从知识付费走向在线教育、在线培训、知识分享、企业品牌营销。同时,我们的客户很多都是2B企业,他们的客户可能也是我们的客户。很多媒体客户也在用小e通,客户无形中给我们做了广告。其他公司可能要向媒体公司支付广告费,但我们只需要给他们三个月的免费使用权,就能解决传播的问题。

如何对待顾客提出的要求,提供更加温馨的服务?

提升服务能力 服务的本质是和客户建立连接,早期客户多是打电话,我们被动应对。2020年疫情爆发后,客户数量迅速增加,电话根本打不进来。我们就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和客户沟通?显然,比打电话更好的方式是建立社区。

但是建立社区有两个问题:第一,增加了成本。以前客户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给我们打电话的。建立群之后,客户只要有想法就会在群里找我们。第二,更严重的是,客户可能会在群里“骂”我们,比如报告一些bug。如果一个客户骂我们还好接受,但如果几万个群同时骂我们,那就太可怕了,心理上难以承受。

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建群呢?因为客户骂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有机会道歉,不建群的话,我们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还会失去客户。

那么我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在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后来,我们的整体口碑比以前好了很多,因为客户可以随时在社区里找到我们,提出需求,这样我们才能把产品做得更好。

提升服务体验

另外,服务也需要热情,我们在内部提出过海底捞式的服务,也就是SaaS行业的海底捞,海底捞阿姨的笑容让人受不了,所以我们的笑容、我们的热情,也必须让顾客受不了。

我们制作了一款娃娃,叫彤彤,还为它制作了很多周边,包括表情、帽子、贴纸、挂件等,这些表情都会出现在我们的客服群里。

人们经常会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服务。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有一天,我们的一个大客户说了一句让我一直记忆犹新的话。他说他不知道小e通的技术有多好,也不懂写代码、看不懂产品,但是他知道有一天晚上凌晨三点,他给老宝打电话,老宝接了电话,起床帮我解决了问题。我觉得,这就是好的产品。

添加服务场景

2016年、2017年,我背着背包,去北上广深拜访客户,小鹅通就这样成立了。我们一直用这种方式迭代产品,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通过直播也能倾听客户需求,于是就做了一个直播,叫“快来给老宝说说你的需求”。

直播一开始是两三千人,后来发展到近一万人,这时候客户体验好多了,我们可以实时回答客户的问题,帮客户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客户可以投诉,如果小e通的服务不好,客户可以直接在直播间指出来。所以开直播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给客户的感觉很好,很透明,这是对外界来说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服务连接了内部。以前,员工会对老板的要求抱怨。但是直播间开通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上直播的时候,产品经理、程序员如果发现自己负责的产品模块没有老师问问题,产品做完之后没有人关心,甚至没有人使用,他们心里会很难受。相反,如果自己做的产品被批评了,他们就会很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为客户取得了成功,同时也为自己取得了成功。这个直播间把我们几万个客户跟我们一千多个员工连接了起来,非常重要。

光有线上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就去线下,开展了全国巡展。每次我发朋友圈海报,都会有很多人留言问:“老板,你为什么这么做?”这是因为我们去现场,不只是介绍小e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介绍我们自己,介绍这家公司的成长历程,获得客户的信任。这个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和客户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总结一下,产品+服务才是最好的营销。经过一年的直播实践,我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和客户建立了一种连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这种连接更加深化,客户信任我们,会帮我们传播,老客户又带来更多新客户,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营销。

通过产品+服务,我们可以洞察客户需求,建立深度连接。我们和客户共同创造、迭代产品,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通过服务来完成的。因为只有服务好,客户才有更多机会跟你沟通、表达,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客户。有人觉得产品更重要、更先进,因为产品简单、可复用。但我想强调的是,服务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没有服务,就不可能有更好的产品。

企业管理如何落实自律与外律?

接受他律

员工往往不能像客户那样,自信地向上司提出要求,员工在公司受到很多限制,如何让员工真正提出要求呢?

我们做了一些小尝试,比如会提前收集大家的需求,匿名收集,收集好之后在月会上提出来。我们也会做一些节目,模仿吐槽大会,自嘲或者互相调侃,表达对公司的不满,也能帮助我们找到改进的方向。

这就是他律,不管你是被管理者还是管理者,人总会偷懒,总会不由自主地、无意地犯错,这时候就需要他律了,接受这种抱怨和表达,就是一种他律。

让标杆员工释放能量

有些你做不到的事情,标杆员工可以做到。从他们里面挑出比较优秀的,比如Top,让他们去培训其他人。我和Top一起直播,叫《老宝谈Top》,把每个地区的Top三人请来一起直播给其他销售学员看。直播里我话很少,基本都是他们自己说,讲他们是怎么做销售的,怎么找客户,怎么转化客户,怎么获得客户认可,他们讲的时候特别陶醉。

Top 讲完之后,会上升到价值观的层面。平时公司老板喜欢讲价值观,但下面的人可能会低头或者装作没听见,因为太抽象了。现在员工自己讲价值观,讲得那么自然生动,员工听得津津有味。我觉得他们讲得比我好,更实在。团队里总会有一些优秀的人。给他们机会,他们愿意分享,影响更多的人。

上级每周向下属写报告

团队合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做到信息透明。很多时候,员工可能比你聪明,因为你是老板,或者是管理层,所以你掌握的信息比他们多。很多公司都是用信息来管理的。我出国留学后,了解到上级要给下级写周报。写周报是一件很反人性化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反对。现在反过来了。我给高管写周报,高管给基层管理层写周报,基层管理层给员工写周报,员工就不用写周报了。这是我们采取的管理方式。

因为我觉得周报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信息的共享和同步,我觉得我们这些掌握信息的人,有义务把信息透明化,不能让信息成为一种信息缺口,一种管理手段,一种管理资质。

点击海报上的二维码即可观看课程完整视频。

精神传承:刻在我们头上的三个字

我的一些工作理念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我在腾讯九年的工作经历。这是一种传承。当时我在运营支撑部,也就是后来叫数据平台部,提供服务和支持实在是太辛苦了,一方面有人抱怨,关键是年终奖没有业务部多。每年领导都会拍着我的肩膀安慰我,劝我不要走。确实很多人为了业务部而离开,但是总有一批人被拍着肩膀安慰后留下来。我觉得这批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心里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当时我们业务群有一个专业的服务合伙人。下面就是老板在我们头上刻的三个字:

1)专业

专业这个词大家都要懂,不管你是程序员、产品经理、运维,不专业,以后就找不到工作,不专业,别人就不愿意跟你合作,专业这个词不用教,你一定会专业的。

2)服务

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服务”这个词,很多人说服务就是支持别人,比别人差,低一个档次,脏活累活,也不在聚光灯下。但我在腾讯的服务也让我受益匪浅。可能因为我写代码能力一般,领导就安排我去对接客户。我学会了给客户道歉,后来我在腾讯给客户道歉的邮件都成了模板。那个年代我学会了真诚道歉,第一句话大概就是我错了,而我们很多人写了很多道歉信,却没看到“道歉”两个字。

我们部门每年都会让内部客户打分,我们部门的分数总是比其他团队高,但他们不理解。后来我跟他们说,当你跟客户关系很好,服务很好的时候,客户就会关心你,那就是最好的服务。不是你拿着一张纸,等着别人给你打分,这是完全不同的服务。

3)合作伙伴

第三个词是合作伙伴。我在腾讯9年都没理解过这个词。每次老板给我洗脑,他都会说:业务部可以不把我们当合作伙伴,但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当合作伙伴。但在小e通工作的这些年,我深刻明白,我是真的把客户当成合作伙伴了。

当我的客户不再使用小e通,甚至不再要求使用时,我就会感到恐慌。很多时候,客户也会感谢我们,说在疫情期间,小e通帮助了我们,因为它让我们的团队活了下来。但我也会感谢他们,因为没有他们的需求,我们就不会存在。所以这叫合作关系,和我们原来的工作没什么不同。

从 CTO 到 CEO:牺牲自我、追随他人,放弃自我

我觉得每个行业都是有联系的,没有绝对的技术、管理、销售。技术人员写代码的时候,要考虑代码怎么写、架构怎么搭。销售人员跟人沟通也是一样,很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你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你的行为,你不再为自己着想,而是为别人着想;不再管理,而是服务;不再亲自动手,而是启发他人。

作为CEO,我需要让大家的能力互补,但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简单的互补。我还要承担赋能的责任。我能不能让运营、销售、组织更简单?我能不能把产品思维运用到销售、运营、组织上?这就是我想赋能大家的。

创业之前,我学过几年太极拳,师父常跟我说一句话,叫“舍己从人”,就是要放弃自己的想法,能够听取别人的想法。

我们经常在圈里交流,这个在太极拳里叫推手。我发现我推得越用力,别人就越容易把我推倒。因为当你推到最后,你再往前走,你就会倒下。这时候对方只要轻轻一拉你,你就会倒地不起。太极拳里有个词叫听劲,软的东西很难折断,硬的东西很容易折断。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很多产品实践都是“被动”的,不要太主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听听客户想要什么。很多时候还是要灵活,多听听别人的需求,才能真正成为服务者,创造出别人想要的产品,才能让别人和我们合作,建立连接,共同创造价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