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到村庄:中津缙云跨文化对话,开启中津友谊新维度

2024-08-05
来源:网络整理

从全球到乡村:

中金金运

跨文化对话

中津友谊深厚,农业合作奠定了创新基础。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合作,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高质量成果。在粮食问题上,中国早在2010年就开始向津巴布韦提供农业援助和发展支持。目前,农业合作可以围绕农村发展问题开展民间学术和媒体交流,这可以为中津友谊开辟新的维度,提炼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理论和方法。

本次“从全球到乡村:中国-缙云跨文化对话”项目将是又一次跨文化合作实践,将推动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深度学术交流,希望入选的学者和媒体人在为期十天的行程中,共同感受北京、杭州,深入缙云,以缙云为视角,以对话为方式,在中外互动过程中交流经验,深化民心相通。

在这个时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河阳乡村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月枝教授与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米莱共同举办了“从世界到乡村:中津与缙云跨文化对话”活动,胡镇白尔涧是本次活动行程中的目的地之一。

2023年8月14日,由缙云县黄帝文化发展中心(缙云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共缙云县委外事委员会办公室、缙云县人才科技服务中心主办,合阳乡村研究院(HIRS)承办,亚洲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PL)主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协办,驻京办丽水办事处、浙江驻京办、浙江对非服务中心支持的“胡振中120间房之旅”在120间房间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文化交流。

壶镇镇党委委员柯梦英、壶镇文联领导及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外宾,并为来自中国、津巴布韦、美国、加拿大等地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青年学者、教授、记者、艺术家等从业人员提供了支持,30多位来宾朋友介绍了“壶镇120间房”的文化和历史。

以壶镇白石尖作为文化载体,宾客可以在这座120层高的建筑里观看书法展示、古董展览、版画、手工丝带、古建筑等,并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缙云的人文。

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热情,让人难以置信!他们拿出手机,熟练地用微信支付,购买百尔健的手工编织小物件,准备带回非洲当纪念品。

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受语言和距离的阻碍,可以跨越国家和山川,在一定意义上加强了相互渗透。

本次活动主要组织者赵月枝说:有一句话叫创新文化交流形式,提升文化交流质量,传播中华文明,传播中国形象,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特别是缙云乡村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明。这是我的动力和目的。

就读浙江大学的来自津巴布韦的学生Eric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他还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来到胡镇这样的地方参观,这有助于我们更加觉得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我们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古董,可以说把我们带回到了过去。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的传统文化,我觉得很难得。我们这次来了很多来自津巴布韦一些大学的学者,看到这些传统文化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

胡镇文联也在努力扮演好传播者的角色,在弘扬缙云传统文化、展示胡镇人文风采、服务当地艺术和乡村建设工作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和赵教授站在国际视野下传播中华文明有关。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正是因为有赵教授这样执着于传播中华文化文明的人,中国故事才得以走向更长远的发展。

文化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让文化历史彰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幕后照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