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人生的成功呢?有人认为,只要努力工作,能在北上广深呆着,有房有车,每月收入三万以上,就算成功了。
自从去年《天下》大热之后,今年已经74岁的梁晓声就没再闲着,几乎每天都要参加各种活动。
他在接受《十点人物》采访时指出,自己在北京语言大学工作时,月薪只有一万多元,没有“车子、房子,月薪三万”。
但他并不灰心,因为大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没有一个人躺下,这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这种态度可以追溯到他成为作家的道路。在下乡之前,梁晓声过着“清贫”的生活。小时候,他听不识字的母亲讲过许多悲惨的故事,这些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生的背景。
下乡后的梁晓声过着“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能力和性格,受母亲的影响,在农村的岁月里,他成了一名“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讲述者。
梁晓声与父亲
知青时期,复旦大学招生老师到东北招收工农兵,他考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没有选择更丰厚的职位,而是去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一个“廉价办公室”,做文字编辑工作。
对他来说,“一个不爱读书、懒得拿起笔的人,肯定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感动的瞬间。一个贴近文字的人,把它写下来,感动更多的人。这是中国记录的时代使命,传播某种关怀。”
在梁晓声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负面责任,不能要求时代和社会替我们解决问题。他还指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可供参考:就把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当成赚钱的地方,看看自己真正喜欢哪个城市,就在那里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样当你五十多岁终于厌倦了北京,未能实现最早的愿望时,就可以抽身而出,回到那座美丽的城市。
《世界》剧照
如果注定平凡,我们又该如何?——梁晓声告诉我们如何不惧怕“平凡”,他的新作《人活着》聚焦哲学基本命题、人生根本问题,帮助我们走过乱象,走向诗意而远方。
平坦的
在哪里
还有普通人
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民
如果我不能在三十岁之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之前摆脱平庸,我就会自杀。
但什么才是非凡的呢?
比如说那些成功人士,具体来说,他们至少要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至少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对吧?至少要有相当的存款,对吧?
你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和车子?你觉得多少存款才算合适?
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是书中梁晓声与一位知名大学新生的对话,他的话语代表了许多年轻人的人生向往。
做个普通人真的就这么压抑吗?如果注定一生平凡,你真的宁愿在35岁之前自杀吗?
梁晓声从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一种文化潮流入手,那就是越来越“热情”地兜售所谓“非凡”人生宣传画,而所谓非凡人物的人生品质,几乎都归结为“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就已流行)——房子、车子、地位、金钱、女人。
那么,谁最终摆脱了平庸,谁自然就是当代的英雄;谁一生平凡,甚至注定平凡,谁就是熊。
毫不奇怪的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下一代,普遍认为,如果最迟在35岁之前不能摆脱平庸,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但梁晓声指出,普通民众,也就是普通百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普通、普通的百姓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首先都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存在的前提。
在古罗马时期,平民以下只有奴隶,平民之上则是僧侣、骑士、贵族,但强大的古罗马帝国从来不敢忽视社会地位仅高于奴隶的平民。
凯撒被谋杀,布鲁图斯不得不去广场向平民解释他所参与的行动——“我爱凯撒,但我更爱罗马。”为什么?因为如果这些行为不能被平民理解,那就不是正确的行为。
凯撒的胜利——尤里乌斯·凯撒
[意大利]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1484-1492
安东尼利用了平民的不满情绪,认为这是自己的机会,于是接替了凯撒的位置。而屋大维发现平民会支持他,于是招募士兵,从安东尼手中夺回了摄政王的位置。
古罗马帝国曾经称霸世界,依靠着平民的强大力量改朝换代,它的没落,主要也是因为平民的抛弃,僧侣、骑士、贵族根本无法组成罗马帝国,因为他们的总数,仅仅只是平民的千万分之几。
中国古代把普通百姓称为“元民”,佛教称“庶民”,文人称“庶民”,野史称“庶民”,正史称“庶民”。宪法则称“民”。没有普通百姓的认同,任何国家的任何宪法都是毫无意义的。中国古代关心、同情“元民”的记载数不胜数。
《诗经》:“民已劳碌,今可小康。”
【老百姓太辛苦了,我们要努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尚书》云:“民,国之本也;本稳则国平。”
【民,即庶民、平民、普通百姓、平民百姓。】
耕耘与收割页面(部分)
[宋] 杨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个国家的主体是普通百姓、平民百姓,在广大心理健康、乐观豁达的普通百姓中,自然可以涌现出更多的“非凡”之人。
我们不用太害怕平凡,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就够了不起了。
这不是在鼓吹蔑视
财
富有的
“有车有房、月薪三万”“房、车、位、钱、女人”等成功的标准,都和财富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想不怕平凡,就必须对“财富”有正确的认识。
在梁晓声看来,财富的确可以让生活舒适,但不代表财富可以让生活美好,很大程度上财富就是“媒人”,财富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很多愿望,但很难保证每个实现的愿望的质量。
但梁晓声并不主张蔑视财富,他对于一切有关贫穷“好处”的议论,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蔑视。
威廉·詹姆斯说:“贫困的赞歌应该再次被大胆唱起。我们确实越来越害怕贫困,我们鄙视那些选择贫困来净化和拯救自己内心世界的人。然而他们是高尚的,而我们是卑微的。”
这句话就算是真心实意,也是假的,他所崇拜的人不一定都是高尚的,贫穷也不是他们心甘情愿选择的,相比于财富,贫穷更容易让人的性情变坏,更容易让人的内心世界变得阴暗,充满着压抑和仇恨。
贫穷与富裕
威廉·鲍威尔·弗里斯,1888 年
因此,梁晓声更喜欢《聊斋志异》中关于黄金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书生晚上读书,被女鬼勾引,书生识破女鬼的诡计,痛骂女鬼。一个聪明的人,绝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去换一夜的欢愉,或者一枚硬币。
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值得热爱的。因为人生最细腻的幸福,往往就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在梁晓声眼里,普通人的生活是这样的:
一对年轻夫妻大学毕业,相恋不久便结婚了。凭借他们共同的收入,贷款买一套70多平米的商品房不是天方夜谭,十年内还清贷款也不是白日梦。还有一些余钱给自己和孩子买各种保险;后来他们退休,有了一笔不但够养老,还能每年出去旅游一次的积蓄;后来他们双双进入养老院,为自己没有依赖慈善机构的资助而感到自豪……
可以用公式来表达——居住面积70多平米的房子+X元的共同月收入。
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还遥不可及。但对一些当代年轻人来说,这已不再是梦想。
《世界》剧照
当一部分当代年轻人所达到的生活,成为很多当代年轻人都能达到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富裕了,贫富这个话题就变得多余了。
生活就是要活下去
减少
法律
出生
居住
有了正确的平凡观、富贵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在平凡的状态中不怕平凡。
有人说,只有把人生变成一个不断“增加容量”的过程,才能够与时俱进,才不至于浪费生命。
比如手机,当然功能越多就越先进,如果功能少了,无疑是过时了,就会被淘汰。手机要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也一样。
而梁晓声则认为,减法的生活不一定是消极的生活。所谓减法的生活,就是不断从自己的头脑中删除某些生活程序,甚至不留任何残留信息。让自己的生活程序变得简单、朴素。总之,简化你的生活。
因此,他用最便宜的手机和最低端的电脑,因为只要手机能打电话、电脑能打字,它们的功能就足够了。
有些人之所以抱怨生活疲惫,是因为他们心里容纳的生活容量太大、太复杂,甚至迷失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谓积极清醒地生活,无非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之后就坚持下去,专注下去,而要专注下去,首先要把某些吸引人的生活场景从眼前移开。……
梁晓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27岁从复旦大学毕业时,他放弃了留在文化部的机会,而选择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也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留在部级单位,未来的生活会更充实。梁晓声自知不适合“做官”,于是毅然从脑海里删除了一切关于“做官”的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官意味着前途无量。但不管它有多大前途,都只是别人的看法。
《世界》剧照
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收到各种其他人对生活的看法。然而,我们能够判断哪些信息是我们需要的信息。
生活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产业多么丰富,机会多么多,我们每个人能做好的事情只有那么几件。有时候,就只有一件事情。。
所以,即使你还年轻,也要善于领悟人生减法的真谛:把那些扰乱我们心智的东西,从我们人生的“程序表”里一次又一次地减去、减去、再减去。我们人生的“程序表”简洁明了,这让我们最擅长做的事情脱颖而出。
所谓生命的价值,无非就是认真、无悔地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居住
移动
梁晓声的观点给了你什么启发?
2位优秀读者将获赠此书
梁晓声《世界》感动中国
另一个全面的生活方式系统
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