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解决孩子玩手机问题?这篇文章告诉你最好的方法

2024-11-06
来源:网络整理

作为家长,你如何处理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呢?强制没收对儿童不再有效。反而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今天的文章给你最好的解决方案!

妈妈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后

小吴的母亲上周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因为他沉迷于手机。前天,他带着孩子出去,看到一家小吃店,就说想买点东西吃。可妈妈在车里等了六七分钟,依然没有看到他回来,就下了车,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商店的一角玩智能手机。一看到妈妈进来,他赶紧收起了手机。

当我问他手机是谁的时,他不高兴地说是跟同学借的。母子俩因为手机发生过很多次矛盾,所以妈妈并没有强迫他交出手机,而是让他尽快还给同学。嗯,以后不准再向同学借了。

从这件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如果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迟早孩子们一定会从外地得到手机,用自己的方法去玩。

借别人的戏——用自己的时间、情感等来换取取悦他人、建立社会关系;

偷窃他人的东西——在他人不知情或不注意的情况下拿走他人的财产;

窃取他人的玩法——以损害道德良知的方式“欺负”他人获取财物;

接受礼物游戏——接受别人的礼物会重新定义“被爱”的观念。

如果孩子沉迷于手机,家长强行禁止是否可行?

近日,家住广州的梁先生就遭遇了后果:儿子一怒之下将家里一只价值180万的青花古瓷碗砸碎了!

他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浩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最近却沉迷其中。无论是在路上、餐桌上还是床上,他总是低着头玩游戏。无论父母如何劝说,小浩就是不听。梁太太经常唠叨梁先生,希望父亲能解决这个问题。

梁先生利用小浩睡觉的时间,禁用了儿子手机上的所有游戏。

第二天,小浩发现自己点击后无法玩游戏。他以为自己的手机坏了,立刻就狂躁起来,把手机摔在地上,还跺了两下脚。

妈妈上前阻止,小浩却拿起桌上的遥控器扔了出去,砸在了青花碗上。喷了出来,立刻就碎了。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的通病,家长有两类:

一个是严厉的父母。就像上面梁先生一样,没收手机或者卸载游戏。如果你的孩子偷偷地玩耍,就打他或她。

一种是软弱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们也无能为力,只好举白旗投降,也就罢了。

这两种做法都是极其有害的。

在第一种情况下,父母似乎赢了,但代价很高。首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其次,孩子没有机会培养自律能力。他很可能偷偷借用同学的手机玩游戏,根本不会对自己负责。如果家长说了“不准玩游戏”,孩子一碰游戏肯定不会放手。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参加比赛。

第三,家长的监督成本非常高。如果不小心,孩子就会发现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孩子就很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种是让孩子为所欲为,学习如何通过发脾气来控制父母,如何让父母感到内疚,如何抗议父母。

这些孩子往往冲动、任性、无法控制、不守规矩,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合作的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们渴望手机有错吗?

面对家长的禁令,孩子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正在飞速成长,能力也在飞速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了解,否则,我们就会犯“掩耳盗铃”或“自欺欺人”的错误。

孩子到了中学,甚至小学五六年级,基本上就开始渴望智能手机了。孩子们对智能手机的渴望并不是因为交流的需要,而是因为他们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好奇。

这种好奇心确实很强大,也是让孩子树立对未来生活信心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孩子可以真实地发现,同龄人拥有智能手机和没有智能手机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仅在玩游戏方面,而且在人际交往、获取新知识方面都有优势。关于世界。而在当前社会热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面,尤其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时代偶像的信息,差异就更加突出。

这些差异的存在,意味着孩子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差异。

可见,我们给孩子手机玩与否,对于孩子有没有手机玩,完全没有影响。在这件事上,让孩子玩而不让孩子玩只能向孩子宣告我们是否爱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但并不能达到我们控制孩子接触手机的目的,更不能达到孩子使用手机的水平。积极的思考和控制。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

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呢?

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三章协议”:玩游戏可以,但时间和规则必须商定。一旦违反,您必须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没有任何一方会遭受损失,这可以称为“无输家”冲突解决方案。

与孩子“签订三部分协议”有什么好处?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参与感,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协议,成功率也会更高。与父母强加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好的计划是自己的想法,也会有更强烈的动力去执行自己参与制定的计划。

与孩子订立“三章协议”时应注意四点:

1、明确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例如:每天玩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完成作业后必须玩手机。目标应该具体、清晰且易于衡量。

与“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更容易衡量。如果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会更容易操作。

2.明确说明孩子完成协议能得到什么,不完成协议会失去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少说“不”,多说“是”。例如:“如果你履行了约定,你就可以去看电影”,而不是说“如果你没有履行约定,你就不能去看电影”。尽管这两种说法的意思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就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将协议写成书面形式,张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让孩子和家长随时都能看到。

当孩子完成协议时,即使是阶段性的协议,父母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孩子不履行约定的,还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则该协议根本不具有约束力。

4、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约三章》中的“约”二字。

在达成一致的过程中,尽量吸收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要把“协议”变成父母单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就必须建立在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多么正确,对孩子的未来有多么有价值,都很难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期望,对孩子的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账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我们会尽快更正或删除。对于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并感谢您!

如果有帮助,请多关注“点亮前方”公众号,让我们为孩子的未来点亮一盏明灯! !

其他文章

亮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