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创立时间及创始人张小龙的创业故事,你知道吗?

2024-11-15
来源:网络整理

微信()是腾讯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那么,你知道微信创立的具体时间吗?下面我们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微信创立的时间以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创业故事。

微信成立:2011年1月21日

微信支持跨通讯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要少量网络流量)的语音消息、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您还可以使用数据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来共享流媒体内容。 “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共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5.49亿,覆盖200多个国家、20多种语言。此外,各品牌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1个,微信支付用户规模达到约4亿。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创业故事

》张小龙:微信创始人、创始人,腾讯高级副总裁。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曾开发过国内电子邮件客户端——腾讯邮箱客户端,加入腾讯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12中国创新者”之一,主要负责腾讯广州研发的管理工作。部门并参与腾讯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

在微信商业价值爆发的今天,张小龙选择走出孤独。他走到了事业第一线,走的是马化腾走过的路。

大家都喜欢张小龙。作为微信的创始人,他用这款产品创造的商业价值(微信最新估值为640亿美元)不亚于任何商业领袖。更重要的是,相比后者,张小龙的形象要单纯很多。 。

这个皮肤黝黑、喜欢打高尔夫球、开奥迪轿车的中年男子,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艺术家的角色。他将自己的产品视为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张小龙在这17年里也不断迭代升级自己。

微信第一股_微信股东_微信股票

多年前卖到1200万元的东西,与其说是他产品的成功,不如说是商业上的失败。与这笔小钱相比,更令人遗憾的是他错过了巨大的商机。这是张小龙1.0,关键词是产品和技术。微信初期,他将工具提升为平台,将服务用户的简单需求转变为引导他们的悲欢离合,完成了第二次升级。

现在张小龙正处于2.0版本到3.0版本的关口。只有完成第三层业务,他才能真正掌控自己和微信的命运。

孤独的艺术家

孤独是所有艺术家的天性和命运。他们只擅长通过作品与世界、与用户沟通。

1998年秋天,经人介绍,周鸿祎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张小龙。他看到这个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的程序员,十几个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小办公室里,周围烟雾缭绕。看到周鸿祎后,张小龙掐灭了手中的烟,面无表情地朝他走来。

张小龙开发的软件已经拥有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数量最多的共享软件。当时,周鸿祎只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副主任。后来,偶尔去广州,他就会和张小龙一起买盗版碟。

周鸿祎告诉记者,他们在商贩的引导下,穿过一条条蜿蜒的街道,最后来到一间摆满港台电影DVD的小暗室。当时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张小龙,不会说粤语,也不会讨价还价,因此一直被视为“水鱼”。周鸿祎喜欢看动作片,张小龙什么都看,但总是忘记自己看过什么、买过什么。下次他买光盘时,你会发现他买的和上次是一样的。

当时的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名优秀但落魄的技术人员,外表开朗,内心保守。周鸿祎说,当时还没有商业模式。他经常批评张小龙这一点,说应该加广告,应该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感受就可以了。每次争吵都以张小龙长时间的沉默结束。 “这样的人怎么会创建微信呢?”周鸿祎一头雾水。

微信股票_微信第一股_微信股东

在鼎盛时期,腾讯只有10万用户,大多数人认为电子邮件是比社交网络更大的领域。当马化腾和张朝阳高兴地寻找风险投资进入该行业时,张小龙经常在深夜独自阅读用户的来信。他的手没有离开键盘,一直按着向下的箭头,看着字母在眼前流过。每个字母的停留时间不超过1秒。在张小龙眼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负担。每天都有无数人催促他前进,但巨大的人气和用户量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好处。

一年后,张小龙选择将其出售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互联网公司博达。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晚上,他写了一封充满渴望的信,将其与他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进行了比较。 “从灵魂到外表,我可以数清每一个细节和典故。在我心里,它是有灵魂的,因为里面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一种冲动后悔了。”

艺术家张小龙一直是一位孤独的创作者。他曾经一帆风顺,直到这条康庄大道上出现了障碍——生意和利润。傲游、千千静听、超级兔子等无数共享软件被击倒,张小龙却幸运地进入了另一条跑道。当时他刚满31岁,但很多人认为他的个人传奇似乎已经结束了。

那年夏天,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所有人都觉得眼花缭乱——百度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飙升至122.54美元,当天暴涨354%。人们看到了资本和商业的力量。张小龙拿着博达给他的购房款,买了辆车,去了他一直想去的西藏。

“怎么说呢?这个人太简单了。”周鸿祎说道。这位在商界以狡猾好斗着称的企业家,是这样评价比他大一岁的张小龙的。

在错过了第一波互联网冲击纳斯达克的高潮后,博达出现了下滑。 2005年,张小龙和张小龙被打包卖给了腾讯。张小龙接手腾讯QQ邮箱,带领QQ邮箱超越网易邮箱,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然而,这只是他再次证明自己的产品能力。

在很多时代,最有权势的人都是商人,大多数艺术家都难逃被商人支持而无法自己做主的命运。给张小龙带来的是巨大的名声和漂泊的生活。张小龙身边一直都是商人。他与商人交朋友,甚至想去微软学习如何进行商业运营,但最终他没有迈出商业的一步。最终,他的大部分兼具产品和商业才华的朋友都成功了,包括雷军、周鸿祎、马化腾,甚至采访他的记者李学凌。

有人评价,张小龙一直是一个追随潮流的人,但他并不处于潮流之中。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他学会了控制他的产品,但他永远无法控制他的用户。但慷慨的命运给了他第三次机会,而这一次的成功来得太大、太快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