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一家人的谈话,两者听则明,听则暗。
一个人再低调,爆发的时候也会高调。很多年前,他只是一个沉迷于熬夜的程序员。
隐秘多年后,携近五年来中国互联网唯一一款世界级爆款产品回归。此后,他每次出现,都会爆出重磅炸弹。他就是成为世界传奇的“微信之父”张小龙。
一个沉默如谜的男人
张小龙1969年出生于湖南,与湖北人雷军同岁,隔江相望。无独有偶,张小龙就读的华中科技大学和雷军就读的武汉大学也仅一湖之隔。但仅仅河流和湖泊之间的距离,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与雷军的商人光环不同,张小龙曾被评价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艺术气质的产品经理之一。除了网球、音乐和抽烟,他没有其他爱好,沉默寡言到了神秘的地步。
1994年,刚满24岁的张小龙研究生毕业,获得了在电信机构工作的机会。但他只看了一眼政府大楼,就立即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原因是他觉得这座破旧的建筑看起来很压抑。
铁饭碗没了,生活自然就苦不堪言。但对产品充满热情的张小龙却高兴极了,去广州当起了“码农”。有了一台电脑、几包烟和一个程序,他就可以熬夜了。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独自做出了,这是中国唯一可以与微软竞争的产品。一上线用户数就飙升至400万。当时,腾讯只有10万用户。
虽然它非常强大,但它是免费软件。不但没有让张小龙赚到一分钱,还让他丢掉了饭碗,因为维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当时连《人民日报》都为他担心。 2000年3月26日,一篇题为《自由软件的饥饿和冲动》的文章疯传。笔者认为张小龙只是一个“悲剧”人物。有趣的是,文章发表不到一个月,就被博大国际互联网公司以1200万元收购,张小龙还被任命为博大公司首席技术官。
然而被博达收购五年后,他再次从人间消失。守护着他的邮箱,网络神话在他周围被一个又一个地建立,但他仍然是一名程序员。
瓶颈期:6年,腾讯的尴尬期
2005年,成功错过第一波互联网高潮的张小龙被打包卖给了腾讯。
在腾讯的前三年,张小龙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他不再是一个忧郁没有才华的程序员,但他却成为了一个陷入瓶颈的产品经理。他被指派负责邮箱,却交出了令人失望的答复。
因为一味模仿MSN和微软,也因为过去做电脑客户端的初心不改,所以张小龙做的邮箱就像拖拉机一样,沉重无比,速度缓慢,被网友骂为“烂烂的” ”。
这是张小龙产品研发的第一次失败。整整两年,他都无法突破,电子邮件成为腾讯最边缘的产品。直到马化腾开始介入,与张小龙团队互通了1300多封邮件,他们才推出了精简版邮箱,用户数量慢慢增加。
找到感觉的张小龙顺应潮流,推出超大配件功能,抢占空白市场。在漂流瓶功能的实验中,他抓住了大众“孤独”的弱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邮箱终于崛起,慢慢追上了网易,这让张小龙得到了一些安慰。
不过,与公司其他部门相比,仍然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张小龙在腾讯的处境依然尴尬。他最大的名气是公司内部网球比赛的冠军和爱抽肯特牌香烟的人。
晚熟的技术天才
直到2010年,41岁的张小龙才从一款名为kik的产品中看到了打造微信的可能性。他立即给马化腾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建议腾讯打造一款移动社交软件。还没睡的马化腾立即回复四个字:马上办。
于是,张小龙带领着和他一起搞QQ邮箱的综合研究部的朋友们一起投资微信的开发。当时,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在做这件事。一个是张小龙,另外两个是无线事业部的手Q团队和Qxin团队。这两个部门的负责人是刘成民。
与张小龙相比,刘成民是腾讯元老,拥有丰富的人脉和工作经验。因此,在软件开发出来之前,并没有多少人看好擅长技术的张小龙,但谁也没有想到,最终不被看好的张小龙却做出了一款出色的产品。
2011年,微信1.0版上线,就像压抑已久的春天一样,短短3个月就席卷了400万用户,上线433天内用户数突破1亿。也是在这一年,张小龙被任命为腾讯副总裁。这位年轻的大器晚成的技术天才用了6年的时间登上了腾讯的顶峰。
变身张小龙
截至今年,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达9.38亿,用户遍布全球,带动腾讯股价近五年涨幅近五倍,跻身全球前十,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当然,微信让腾讯成功的同时,也给张小龙带来了微妙的变化。
2012年7月,张小龙在腾讯做了长达8个半小时的演讲,PPT长达178页。他几乎一口气完成了这件事,表现出对自己的态度的自信,没有给任何提问或打断的机会。这和几年前他做QQ邮箱的时候有很大不同,他总是处于犹豫的状态。
演讲三十个月后,第一条商业广告出现在微信朋友圈。这已成为腾讯持续的收入来源。据统计,腾讯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69.2亿元,同比增长63%,主要来自微信等移动应用广告收入的增长。 。
至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张小龙不必再面对QQ邮箱的商业尴尬。而曾经愤怒地对周鸿祎说“为什么一定要盈利?只要有用户、有感情”的文艺程序员,也慢慢向商业靠拢了。
▼
了解更多股市资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
加入水源地语音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