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充分挖掘黄河口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价值寓意在于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提高道德实践、增强文化自觉。然而,黄河口校本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教育工具价值掩盖教育价值等问题。文化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只存在于“名义”实践中。真正实现黄河口校本文化教育的教育目的,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为价值定位,以系统的黄河口文化课程设计为核心内容,提高以教师文化素养为主要着眼点。手,以社会力量的协调支持为基本保证。
关键词: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创意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教学。黄河口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孕育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进取进取、包容的精神气质。充分挖掘黄河口文化的教育价值,把“有文化的人”从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
黄河口校本文化教育实践的当代意义
黄河口文化因“一线”、“三区”、“三色”文化发展格局而得名。所谓“第一线”,是指从古代石器时代一直延伸到新现代工业文明的六千年历史文化链条; “三区”是指以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傅家遗址为中心,孙子故里等传统文化区,以及以东营区、利津县、垦利区、贺阿区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区。以口区为主的湿地文化区; “三色”是指黄河口地区特有的三种自然生态资源,即黄河(黄)、渤海(蓝)、石油(黑),以及由此产生的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和石油文化。黄、蓝、黑三种颜色在黄河口交汇,形成了独特的黄河口文化。因此,将黄河口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学生打牢文化基础,树立文化自信。黄河口文化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自然生命的充分激活与文化价值观的积极引导的完美结合”[1]。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是学校“文化人”内涵和形式的具体体现。学生可以近距离、深入地体验黄河口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德育实效。黄河口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其中,石油文化以开拓创新、竞争发展为核心,有利于塑造学生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品质;要以教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仁人、爱人、崇尚美德、崇尚和平的人文理念。利用学校教育领域凸显黄河口文化的价值核心,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少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家国情怀是黄河口文化教育的重要特色。学校通过有目的的课程安排、教师讲解和活动搭建,将黄河口文化以象征性、系统性、体验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主动将外在的“客观文化”置入学生心中,使他们成为一种“主观文化”。学生通过感知母亲河的包容与力量,了解黄河口人民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在实践中做到“修身养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现实困境
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始终坚持文化传承育人的价值主张。然而,在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认知模糊、实践薄弱等问题,面临诸多困难。
过分强调“外推”的晋升路径,导致教育的工具价值掩盖了教育价值。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传承以黄河口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一些学校逐渐偏离了育人的初衷。整个教育活动看似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工具性目标和人文目标没有有效衔接,黄河口的文化精神内涵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丰富的外在形式并不能掩盖其内在的教育理念。丢失的。
教师对课程认识淡薄,将文化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教师的文化理解决定了教师教什么以及如何教。一方面,教师把掌握简单知识作为黄河口文化教育的目的,没有充分挖掘其内在的人文底蕴和建设性拓展意义,富有时代教育价值的文化元素被忽视。搁置;另一方面,教师在口语文化内容的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营造、历史背景拓展,未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建立紧密联系,导致教育功能和教学效果的缺失。难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与社会、历史与当下的价值。 。
缺乏社会支撑,黄河口文化教育只存在于“名义”实践。目前,行政部门多利用政策规定推动学校黄河口文化教育活动的发展。但对于学校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仍存在支持力度不够、教育监督薄弱等问题。一些社会文化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为教育服务的职能。如何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主题,使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建立长期、稳定、互动、共生的合作关系,值得探讨。家长的支持程度也影响着黄河口文化教育的成功与否。
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现实路径
黄河口文化教育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学校要充分发挥黄河口文化的教育理念,灌输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支持,真正让黄河口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心中。
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作为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价值取向。坚持把学生的成长作为设计和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促进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成长作为衡量一切教育行为的道德标尺,是当务之急。当前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的立场。” [2]以学生的发展基础和成长需要为教育出发点,以引导学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目的,是校本文化实践的价值基点。黄河口教育。
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还需要关注教育活动内在的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 “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必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做好学生来源分析,明确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纠正错误的功利性、形式化的活动组织,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要点是。
以系统的黄河口文化课程设计作为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核心内容。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介力量。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处理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历史性与现代性、个性化与稳定性、多样性与整体性”之间的关系[3]。学校在课程资源选择上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价值原则,要求结合黄河口文化的发展需要,对黄河口文化的内在思想、精神和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时代;第二,价值原则;根据适当性原则,所选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兴趣,还应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空间;三是主动原则。所选内容能够同时为教师提供价值引导,激发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才能乐于教学、善于教学。
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选择文化教育内容,确定活动主题,采用跨学科的方式整合课程知识。例如,针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河口湿地文化和石油文化,根据学生的需求,将主题分为“探究型主题”、“欣赏型主题”和“欣赏型主题”等类别。决策导向主题”,并与国家课程、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不同学科和活动相结合,形成系列主题课程、活动课程和项目课程。
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主要基础。提高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质量和效率,需要教师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担当。一方面,教师要树立黄河口文化的价值认同。学校可以通过价值引导、主题学习、合作教研等方式,帮助教师了解黄河口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遗产和时代精神,形成传承黄河口文化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师生合一。
另一方面,为加强教师的文化感知和理解,学校应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帮助教师理清黄河口文化融入课程的基本逻辑,理顺“国家课程”三个概念,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搭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网络平台,推出与黄河口文化相关的微课、音像资料等,为教师提供丰富、便捷的教育资源。同时,将教师黄河口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社会力量的协同支持,是黄河口文化教育校本实践的基本保障。黄河口文化教育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格局的构建。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黄河口文化知识普及活动,让家长认识到黄河口文化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通过学校开放日、家访等方式密切家校合作,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拓展黄河口文化教育空间奠定了思想基础。 ,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反哺学校教育。
同时,要增加社会层面的教育资源供给,加强黄河口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厚度。随着剪纸、印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文化传承的种子生根发芽。学生们参观了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红色革命圣地等地,通过实践体验感受黄河文明的丰富性。社会文化机构发挥文化宣传和科普科学知识的作用,为黄河口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拓宽黄河口文化教育渠道中,不断丰富黄河口文化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真正让黄河口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实现实际成果。
参考:
[1]刘铁芳,罗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本质与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0(8)。
[2] 杨晓伟.当代教师对学生必须坚定立场[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
[3]季德奎,张利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行动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20(6)。
(作者吉俊昌是山东省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级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黄黄强是广饶市丁庄街道中心初中校长)山东省县人;王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厅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黄河口文化教育强化家国情怀研究与区域实践》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教育》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