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王羲之书法的六大特点:为何他是不可逾越的书圣?

2024-12-04
来源:网络整理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为广大大众提供了一个“亲近艺术、品味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保健、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提升高端书画人才,打造高品质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王羲之的书法到底有什么好呢?他为何能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书法家?主要是因为他的书法有以下六个特点:

1、有使用楷书的习惯

楷书的书写特点是:一是注重行的起止,使起止动作细腻、丰富、到位;其次,画笔形成线条中部的动作主要是提、压,很少有扭、转的手法。第三,横向的折痕几乎都是转折点,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晋王羲之《乐逸论》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晋草发展演变的时期。王羲之擅长楷书,在楷书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乐逸论》、《黄庭经》、《东方朔肖像赞》等。与篆书、隶书相比,楷书的线条中段不像篆书那样扎实厚重,但笔画的起止比篆书、隶书更精致、更丰富、更严谨。主要关注转变,比较篆书、隶书的捻转手法虽不那么厚重、扎实,但更为清爽、特殊,特别是下折笔画,对草书的个体结构的打通、加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转笔对篆书、隶书的书写习惯起着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为王羲之的草书创作提供了又一丰富的参考。

在王羲之之前,张芝擅长张草,张草中的人物都是独立的。人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人物只是呼应了作品整体的魅力。王羲之运用翻转手法,改变了汉字中横折笔画“是”的方向。转术的“势”原本的方向是右斜下转垂直向下或左斜下。这种竖向下、向左斜的笔画“气势”,非常有利于草书加强字结构的展开,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加强字组合、字群组合,这是自上而下的。书写时,草书从右向左展开,有力地支撑着书写的手势。

王熙之所以成为书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贯通过去和未来。他之所以能将草书推向新的高度,是因为他擅长篆书、楷书,并且致力于草书的发展。真书、楷书、篆书诸体他都精通。他能够总结自己以前运用各种书法风格的经验和优点,并加以运用。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他的书风成为诸家书体的集大成者。大量借鉴楷书的书写习惯,注重起止笔画的丰富、精炼和完善,加上横折时的转折点,这一点在王羲之的《凤句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书法中的“白”三字、“儒”字右侧的“口”、“巨”字的右下部分、“百”字的横折,充分体现了特色和风格。王羲之的楷书写作风格。

晋王羲之《凤雎帖》

艺术特点答题模板_艺术的特点_艺术特点有哪些

此外,“凤举铁”也是“士贵薄坚,方能达神”的典型代表。不要把这里的“瘦”误认为是纤细,而是力量、内敛、干脆的体现。周汝昌先生曾说:“若看传世的《兴福寺碑》(俗称《半碑》),里面有右军书法的好拓片,还有唐代戈莫的《凤举铁》等名著。”在日本,你可以理解佑君的‘瘦’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凤雎帖》之所以能传达出这样的性格和神韵,与王羲之大量运用楷书、用笔不无关系。

2、有使用篆书、隶书的习惯

篆书笔的最大特点是笔心。几乎所有的转弯都接近水平运动。没有转折(除齐三公山碑等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刻外)。弯道很多,几乎没有提、压等,很沮丧。隶书用笔的主要特点是横折几乎全是扭折,折折少或无折折;横向的直线很多,提压、扭折形成的“波浪”、“曲折”也很多。 。篆书和隶书的共同特点是起笔、收笔时要注意藏头护尾,特别注意线条中段的丰满和粗细。在书法理论中,我们常讲古法、古质。 “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字里行间的中间。

晋王羲之《姑姑笔记》

分析《阿姨的领带》和《楚月领带》中很多字的行中间部分,我们会发现每个字的行中间部分都非常充实和厚重,尤其是开头的“11月10日”行。 《阿姨的领带》章“三天”六个字的每个点画都特别扎实,中间一段线条饱满而粗壮。沉重而简单;以及《楚月帖》中的“十二天山阴”、“道忧”、“喜之宝”等五个字,都是写得缓慢、控制、扭曲。笔的捻动使线条刚劲有力,没有任何表面的苍白或空洞。

3、具有篆书、官韵的特点

篆隶的遗产是篆隶风格所呈现的古朴、厚重、浩瀚、宏大的精神美。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有这样的“篆意”或者篆隶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种用笔方式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书写习惯。当时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晋草过渡的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福帖》,再到王羲之的《楚月帖》、《姨帖》,王羲之所具有的篆书、隶书的扭曲笔法,是这一书法过渡时期的继承笔法。风格。这是书法史上笔墨发展到这个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

晋王羲之《楚月帖》

第二个原因是王羲之的老师和王羲之都擅长隶书或章草。王羲之自幼随魏夫人学习,习得书法技艺。十岁至二十岁,拜叔父王贤为师,得公养之美。二十岁后,师从总书行书大师钟繇先生,仿张志草书。无论是韦夫人还是王宪,尤其是王羲之后期的弟子钟繇和张芝,分别是当时隶书、楷书、章草的顶尖大师。王羲之本人也曾提及其弟子的碑刻,可见王羲之深受弟子们的影响。受到历代隶书、章草、碑文的影响。王羲之的《阿姨的领带》,帖中很多字的结构直接取自隶书,采用横排方向,线条质感古朴天真,又高贵古朴;笔力端庄厚重,无论起收笔的细腻与严谨,凸显线条的美感,中部扎实,横折以制转为主,充分展现了篆书的遗风。和官方脚本。

王羲之本人尤擅草书、隶书、篆书。众所周知,王羲之专攻草书,他的《兰亭序》赢得了“天下第一草书”的美誉。王羲之还擅长隶书、楷书、草书。孙国廷曰:“元昌专隶书,伯英专草书,皆美,西贤兼而有之。”黄山古道:“真行张草高,皆有其妙之处。历代书法家……也就是说,我认为游君的真品具有神性,不知道冯为什么要这样说。”宋代陈思《书法简史》称其“善习隶书”,可见王羲之不仅师从善隶书、张草的钟繇、张芝,在后人看来,尤其是在书法艺术上有极高成就的孙过庭、黄山善姑,对王羲之的隶书、章草等功力进行了评述。王羲之的文字也非常专精,所以王羲之的笔法和书风有篆书、隶书的遗风也很正常。

艺术特点答题模板_艺术的特点_艺术特点有哪些

晋王羲之《兰亭序》

4.写入速度慢

笔速是影响线条质量的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会影响线条的形状,但可以极大地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涵。如果想得到北朝人线条中间部分的实线质量,就需要用笔慢慢地、慢慢地。如何让它变慢,无非是用扭动的方法,增加笔尖与宣纸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短距离反复折笔的动作。

王羲之本人深谙赤色的精髓。他说:“每一本书都比宁静更珍贵……写作不必着急,所以一定会迟到,为什么?笔是将军,所以一定是缓慢而沉重的。”后来他强调“每本书都写十次迟,五次急,十首曲子,五句直线”。 ……”在当代书法界,很多学过二王书风的人都感觉用笔速度很快,握笔不住,留笔不动,线条像滑冰一样刺眼。正如王羲之所说,创作一幅作品,急的是思维和心思,慢的是对笔触的控制和准确。每一个笔画,尤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审美:用笔根据情境、状态进行创作时,涉及一定的审美心态和审美风格,由于缓慢的思考和自觉的保留,才能在线条中表达丰富的内涵。

5、转折点以扭转手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特别是与后来的书法家相比,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上以捻转为主,转折为辅。然而,除了唐代颜真卿之外,后来的书法家除了有时使用捻转外,其他书法家在处理横折时几乎都采用捻转手法,使得捻转手法非常罕见。

“楚月帖”和“帖阿姨”,王羲之的这两篇帖子中,尤其是“阿姨”中所有的字都涉及横折,比如“月”、“日”和两个“敦”字都没有“受”、“清”、“痛”、“子”、“寅”等,均采用捻字横折。几乎都采用扭扭的扭法。由于该笔法源自篆书、隶书,所以横折线坚实、厚重、古朴、庄重。同时,这种笔法不仅赋予了线条坚实的质感,也使王羲之的作品在横折处很少有“鬼角”,保证了线条充满气息,饱满而不漏。

晋王羲之《丧与乱帖》

这一特点也是王羲之区别于后世书法家的重要标志。横、扭笔画的水平折叠角度一般大于90度,而扭笔画的水平折叠角度一般小于或等于90度。因此,较圆润的笔画代表了最大气、最美观的方面。宽阔、内敛和方形的转弯代表着美学上的力量和边缘。纵观王羲之的作品,在横折的处理上,王羲之更多地使用了扭曲、扭动的笔触,而不是翻转的笔触。这也符合王羲之书法艺术中庸之道的整体审美风格。由于整体审美风格的原因,王羲之的一些画作多采用捻笔,而不是捻转笔法,如《凤句帖》,就是一个特例。

6.用笔细腻,丰富多样

综合以上五点,王羲之的笔触细腻、细腻、丰富、富于变化。很多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随意塑造、随动的风格。这简直就是天才之举,而且难以捉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