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帖子《论京剧梅派的特色》节选自《中国戏剧》1961年第13期,作者是上海戏曲学校青衣京剧梅派优秀教师杨万农。他自幼喜爱京剧,是一名小学生。进入复旦大学后,他转学青衣。 1930年毕业后,到南京盐务局当公务员。 1932年到北京参观梅斋,受到梅兰芳先生的赞赏和肯定。他自青年时代起,四十多年来致力于弘扬梅派艺术,为梅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梅兰芳先生以其高超的技艺,在歌剧舞台上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歌唱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梅派,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我是梅派艺术的爱好者,长期对梅派艺术进行研究。我虽然亲耳听过梅派先生的教诲,但由于学习不够,未能充分领会梅派艺术的特点和精髓。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敢放肆地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供学习梅派艺术时参考,并请同志们批评指教。
梅派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孤立地炫耀演技,而是把它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梅先生非常注重做工和表情是否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果传统剧目中有某些表演不能满足人物的需要,他就会对原有的表演进行修改。
比如,在《园梦》中饰演杜丽娘时,梅老师把一个春困春色的少女角色演绎得分寸分明、细腻,内心情感丰富。杜丽娘是闺女,受封建礼教束缚,自然有追求爱情的欲望,这与荡妇思纯完全不同,所以他淡化了一些原本露骨的、不符合杜丽娘身份的表演人物。和情绪。
梅兰芳、王洁智的《园中梦》
又如,在《霸王别姬》中,梅先生将虞姬塑造成一个情感丰富、心地善良的女性,深受观众喜爱。这部剧中的歌声并不多。随着剧情的层层发展和于吉逐渐深入的表演,牢牢抓住了观众。直到于吉自杀,观众才叹息,黯然离开座位。
梅先生常演的几部剧目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剧目”。但为什么有的人永远看不到精彩的剧,而梅老师却可以让人看不完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够真实地洞察人物,把握情节的变化,让表演恰当地体现人物的变化,从而达到感人至深的戏剧效果。我看了他几十年的戏,从来没有注意到他在舞台上表演时与剧中人物脱节;他从不笑,也不随意看前排的观众。为了不妨碍表演,他从不上台的“喝酒”部分也早就被取消了。
此外,梅老师的表演还具有“熟于演技,源于演技”的特点。过去,戏班里有一句行话:“不熟的戏要熟演,熟悉的戏要熟练演”。这意味着演员应该防止自己变得太熟悉。经验丰富的演员在新戏中更容易演得熟悉;然而,演好一部熟悉的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梅老师这十几年演的戏不多,大部分都是大家熟悉的戏。但即使是在他最熟悉的戏里,他也从不关心、也不懈怠。他可以像第一次演这部戏时一样认真,并且继续表现出色。全新的体验丰富了该剧的内容,让观众每次观看都有新鲜感。
梅先生念诵的主要优点是清晰易懂。他的唱功和表演都大方自然,没有任何造作和新奇。质朴如齐白石的画,看似平凡却令人着迷。他的唱法“放”多于“收”,很多阳平字都唱得响亮,尤其是每部戏第一句的第一个字。例如,《分河湾》中的【西皮原板】中的“儿子的父亲投奔军队,没有消息”用了“尔”字,“赖在都城”中用了“赖”字。 《三堂审讯》中苏三登场时的【西皮三板】中的《检察院》。词都是这样唱的。梅老师的声音宽广明亮,他出现时的第一句旁白、介绍或演唱都能让观众满意,如《贵妃醉酒》中的“醉车”场景、《苏醒》中的场景等。 《三七劫》、《三审》、《苦》、《马贩子》场景中的《丫鬟提灯》等,听着让人心情轻松,给人一种很高的艺术感。享受。
梅兰芳《七姐》
梅派的一些传统戏曲虽然有新的创作,但唱腔上的新创作并不多。新剧目中有许多独特的创作。其特点是曲调虽新,但并不出乎意料的新。同时,曲调的起伏非常流畅,没有什么刺耳或勉强的地方,所以听起来非常好听。这首曲子是为观众唱的。它符合传统歌唱的特点,受到广大听众的欣赏,能够恰当地表达内容。这是一首好曲子。如果写一首新曲子只是为了炫耀新奇,而在结构和技巧上没有下功夫,内容不能恰当表达,不被听众认可,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因为一般观众无法一下子分辨出哪个是新曲子,哪个是旧曲子。只要是悦耳动人的,就是好曲子。好的新口音会被保留下来,逐渐变成旧口音。比如,我们这些只会唱几句京剧的人,在看汉剧、川剧或其他地方戏曲时,有时分不清新旧唱法的区别。当他们唱得醇厚或酣畅时,我们也会佩服他们。所以,歌唱不在于新,而在于优美、动人。但如果演唱曲调的变化太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唱同一个曲调,观众就会感到厌烦。
梅先生的启蒙老师是吴令贤,后来拜陈德林为弟子,并向王耀庆求助。这些老先生的唱腔都是刚柔相济,所以梅先生早年的唱腔比较强势,这一点可以从他早年制作的唱片中看出。后来,梅老师的声音越来越柔和、水汪汪的。他觉得自己的歌声有力,但不够柔和,所以在柔和上下功夫。
在歌剧方面,他早期的《嫦娥奔月》、《神女散花》、《黛玉葬花》等歌剧的唱腔仍是刚柔相济。 《太真外传》的演唱进入了刚柔并济的新境界,如《花清出浴》中的《反四平》、《玉真梦回》中的《反二黄》等。演唱既新颖又创新。 ,演唱的抑扬顿挫也与以往的风格不同。到1934年话剧《生死恨》问世时,长段的《夜转》[二黄倒转][散][摇][回龙][慢板][原]唱腔充满悲情,高低音编排得非常恰当,瞬间流行起来。至今仍是我们心中最难忘的一首歌。 《西施》中“水宫风大秋气紧”一段【二黄倒转】【回龙】【慢板】安静敦厚,是有一点的人都喜欢的一段。梅派唱歌的知识 喜欢唱歌。
梅兰芳《生死之恨·夜色旋转》
有人说:“演员之所以唱得好听,就是为了赢得采儿”。我们不能说演员完全没有这种心态,但以此为出发点就错了。歌唱除了优美之外,还需要与人物的情感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好歌声。生气时的歌唱要简洁高亢,悲伤时的歌唱要缠绵优美,高兴时的歌唱要轻松飘逸。如果脱离了情感,只追求细腻优美的演唱,只追求韵味,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好曲子。创造形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按照这个原则来表演戏曲,才是正确的创作路径。
梅派的表演和姿态也离不开“大方、自然”四个字。比如,梅先生经常用非常复杂的人物来表演《宇宙边境》和《贵妃醉酒》,但他并不硬性地固定这些人物和位置。每次他表演的时候,他们总是有点相同。有时它们是故意改变的,有时则不是。是随意做的。我们这些追随梅派的人,在看戏时,经常在台下用笔写下他的姿势。发现这种情况,我们就问他,他说:“舞台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由动作,只要原理把握好,与表情结合得好,无论怎么动都好看;”如果你严格规定每场戏的每一个动作,表演起来就会显得不自然,观众也会看出这只是为了做姿势,那就失去了身体的真正意义。”
有一次我看过他表演《汾河湾》。当他唱完“你回来后,我可以做你的妻子”这句台词时,他的身材非常优美,脸上的表情害羞又迷人。当时我不记得了,所以第二天我就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记不太清楚了。他只是随心所欲地这么做了。俗话说“凡是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美妙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据我了解,是梅先生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完全掌握了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段,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梅兰芳、马连良的《汾河湾》
因此,我们学习梅派艺术,必须学习梅派的精神,而不是局限于它的形式。即使你把《宇宙边境》这部电影看了几十遍,把所有的姿势、体型、袖子等等都记住了,你也没有掌握梅老师塑造这个角色魅力的方法,也没有掌握他的表演技巧。热情。没有孩子和技巧,结果不会美好。对于普通初学者来说,“自由”二字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他们连基本的规则都不熟悉,如果没有把握就跳到前面,如果任由他们自由行动,就会变成随意行动。
梅牌的身材和表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瘟不火,恰到好处。如果表现太差,就会显得平淡;如果太热,就会显得夸张、不切实际。过剩和不足都是缺点。有一次,梅先生在上海演出《宇宙前沿》。那天他的声音不太好,影响了他的唱歌和念诵,所以他在表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唱腔太烂,表演过度,有些失去了梅派风格。风格。经朋友指出后,他立即虚心接受了这个意见。梅先生反对夸张的表演,但他也不放过用夸张的动作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机会。比如《四海无疆》的“修改”场景,赵高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向皇帝修改了版本,请求赦免匡氏的罪孽。赵燕荣读完“哑奴,墨融”后,在鼓声中,先用双腕向前绕圈,然后将双袖向两侧挥动,最后左转向内时,将双袖向上抛到身后。回来后,试图通过水袖的运用来表达赵燕荣的愉快心情。这些动作看起来有点花哨,像是炫耀袖子,但实际上这些动作都与剧情、人物紧密结合,拿捏得恰到好处。他早期演这部剧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平淡。经过数十年的表演实践和对剧中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他才达到了今天的完美境地。
在表演艺术上,梅先生从不墨守成规,充满创新和创造精神。 1914年,梅先生开始排演时装剧,如《海浪》、《邓霞姑》、《一缕马》等; 1915年起,他创造了与当时一般造型、服装不同的青衣花旦、蓉唱、舞蹈风格。于一露的古装剧,如《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洛神》中的翠玉舞、《神女散花》中的丝带舞、《夕阳》中的笛羽舞等。 《石》、《红线偷盒子》、《连金凤》、《霸王别姬》等的剑舞,都可以自创风格,自成一派。深受群众好评,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模仿。古装剧已成为京剧男女角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又如,以前唱京剧时不用二胡伴奏。后来梅老师觉得旦角演员用假声唱歌时发音很尖,而京胡的发音也很尖。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二胡的发音宽广、铿锵有力,如果用它来给旦角伴奏,就能刚柔相济。试听后确实是顺耳。从此,二胡就成为京剧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梅先生总是不断地修改、修改自己经常演出的剧目,删除不合理的部分,精炼多余的部分。每一场表演都感觉比上一场进步了一步。比如《奇双会》中的“哭牢”场景,他删除了所有与内容无关的迷信情节,比如猫头鹰神传李七的哭声,李桂枝摔倒时的头晕等。他的膝盖。又如《贵妃醉酒》,虽然舞蹈人物优美,演员的腰腿功也能充分表现出来,但原著情节简单粗俗,歌词和表演中存在不少色情方面。梅先生删除后,该表演中的淫秽言语和表演被彻底删除。原本那些没有明确目的的秀腰秀腿的人物,安排得非常合理。主题也发生了变化,揭示了宫中受压迫妇女的复杂情感。没有太大的改变之后,它就成为了一部很好的音乐剧。梅先生曾说过:“我从来不主张修改剧本太粗糙,如果把一部传统的老剧改得面目全非,观众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很难接受。所以,我总是尽量保留精彩的部分。” “如果实在没办法开戏,我就放弃,不演梅先生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尤其是建国后的十几年。” ,继续处理和整理剧目和表演,精益求精,从而使梅派的艺术达到了顶峰。
总之,梅派艺术易学难精。学唱歌、念诵,首先要有宽广明亮的嗓音,然后学他的发音、能量、魅力;学他的形体、表情,必须学他的精神,不能拘泥于他的形式。无论唱、朗、演、演,梅派始终保持中立、平衡的风格,不走偏僻、不冒险、不媚俗的道路。当然,梅先生忠于艺术、忠于生活、忠于人物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认真的创作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戏剧》1961年第13期)
-阅读链接-
绚丽的梨园
早已被遗忘
一堆旧文件中的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