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也是中华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瓷器鉴定也是文物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五代陶瓷工艺以“南青北白”为基础。在当时商品流通、城乡人民生活和皇家使用的共同推动下,其产量和质量超过了前代。 。
宋代陶瓷在色彩品种、装饰图案等方面也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自由奔放的风格。宋代陶瓷生产遍布全国,名窑遍布南北。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并称为北宋“五大官窑”。它们是专门生产皇家用品的窑炉。他们规模大、集中。有许多能工巧匠。并与活跃的民窑相辅相成,开创了宋代陶瓷“南北各异”、“官民各异”的多元化格局。
宋代陶瓷的艺术成就有定窑白釉印花、耀州窑青瓷雕花盒纹、磁州窑白釉釉里黑彩盒、清泉窑粉青釉等。梅青釉是标志,而黑釉上兔毛、油滴、剪纸刻花等新品种和装饰技法的出现,也代表了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这个时期。
定窑是宋代的民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唐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于唐代,鼎盛于北宋,止于元代。定窑产品种类繁多,以白瓷为主,还有酱釉、黑釉、绿釉等。由于瓷质精良,纹饰精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大的瓷窑系统。北宋中前期,匣钵为向上装烧,器底可见钉痕或砂粒痕迹。北宋以后,普遍采用过烧法,口沿不上釉。俗称“芒口”,常饰一圈金、银或铜。 。白瓷饰有刻、划、印花、挑花等多种技法。常见的图案有花卉、水果、鸟类等。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装饰线条清晰、清晰,体现了当时相对高超的雕刻、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器的釉层较薄,釉面光滑,也使得刻印线条极其清爽悦目,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窑和民窑。钧窑位于今河南省蔚县一带。宋代称均州。宋初在此设窑,故名。官君窑是宋徽宗时期继汝窑之后建造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的烧制工艺与其他瓷器的不同之处在于要经过两次烧成。第一次是素烧,然后施釉,然后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不同的颜色特性,产生青中带红、紫斑、天青、月白等颜色,具有乳白色、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绿等。钧瓷的主要器形有花盆、盘、炉、脸盆、碗等。河北、山西等地仿制品较多。金元时期。钧瓷在宋代又称“花瓷”。其釉面有不规则的流动细纹,称为“蚯蚓泥纹”。另外,钧釉在烧制和制造过程中不稳定。它不受人类控制,所以后人很难模仿。素有“钧瓷无双”之说。唐代的花釉打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则,但这种花釉仅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五彩釉技术已得到很大发展。钧窑瓷器从釉色上看仍属于青瓷体系。其颜色有天蓝色、灰蓝色、月白色,只是深浅不同。钧窑瓷器呈现的红紫色是由于釉中添加了铜,从而产生了美丽的效果。
汝窑历来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原为私窑,产品风格与陕西铜川耀州窑相似。北宋末年,开始为宫廷生产高档瓷器。因此,长期以来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汝窑是指古汝州所辖地区烧制的青瓷系列产品的总称;二是汝窑是指古汝州所辖地区烧制的青瓷系列产品的总称。二是汝瓷是指皇家专门使用的官窑器物的一部分。宋徽宗时期,汝窑的烧制历史处于鼎盛时期。其产品质地细腻,灰中带黄,俗称“香灰黄”。汝窑釉面有细微裂纹,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绿淡雅,造型精致,不重装饰。宋徽宗赵佶信奉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体现,体现了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代上流社会的时尚哥窑。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世代相传的哥窑瓷器。其体色有黑色、深灰色、浅灰色、土黄色等。其釉色均为失透乳白釉,釉色以灰绿色为主。常见器皿有炉、瓶、碗、盘、脸盆等,品质优良,做工精细。都是宫廷瓷器的风格,与民窑瓷器有很大不同。
宋代墓葬中尚未出土哥窑瓷器,其窑址也未发现。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一代的哥窑属于宋代官窑瓷器。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物来研究它。南宋叶池所著的《潭寨碧衡》明确指出,南宋有两个官窑:一是焦潭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五桂山发现;二是焦潭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五桂山发现。另一个是修内斯官窑,其窑址尚未查明。据明洪武二十年曹肇出版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传世的哥窑就是宋代修内司官窑。
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掌握制陶和使用陶器的技术。后来到了商代,才烧制出真正的瓷器。中国陶瓷不断发展,从陶到瓷,再到陶和瓷并行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陶瓷作品。到了宋代,古代陶瓷工艺高度发展、繁荣。陶瓷生产遍布全国各地,名窑遍布南北。宋代陶瓷以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和工艺而闻名于世。在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上,他们得到了一致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这一时期,宋代陶瓷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也发展了釉下彩瓷和各种窑变的彩釉陶器。其造型古朴典雅,釉色纯正,形成独特的风格。
可见,研究我国宋代陶瓷的造型美学,需要从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这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宋代陶瓷造型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和方法,将“创造”产生的“形”提升到文化艺术创造的层面。据笔者考证,宋代陶瓷器形的形式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平实简单的造型节奏
宋代以“郁雅文化”着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上至皇帝本人、富官僚阶层,下至各级官员和地主士绅,形成了一个比唐朝规模更大、文化程度更高的阶级。随着南北两大主流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甚至相互融合、更加先进。唐代制瓷技术发展极其迅速,技术尤为丰富和精湛;官窑与私窑相互搅动,各地瓷业相互竞争;从江北开始,形成了定窑、钧窑、磁州窑以及南方的龙泉青瓷体系。瓷器有六大窑系,其中包括景德镇青花瓷系列。它们不仅在工艺、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各有风格特点,而且在地域分布上相互交织,互相模仿,使中国瓷业呈现出一种“让百花齐放”。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活跃,带动了陶瓷工业的新发展。特别是北宋定都汴京后,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为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社会条件。这一时期,官府设立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如宋代的少府监和文思书院设立的众多作坊)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制作出来的大部分手工艺品都极具性价比。精美的;由于城市的繁荣,陶瓷工艺品开始向商品化、平民化方向推广和发展。
与此同时,宋代统治阶级信仰道教,在全国大力支持和弘扬道教。道教“清静为皈依”,崇尚自然、含蓄、质朴、质朴的审美观。青色的神秘与沉静,正好适合这个时期的审美情趣。一般来说,统治社会的意识往往会影响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因此,在理学盛行的宋代,人们追求审美的质朴、质朴、自然的情趣。并反对矫揉造作的装饰雕刻,并将这一切提升到某种彻底的哲学层面。因此,宋代瓷器讲究细节,干净、宁静、色调古朴、品味高雅。它表达了对精神、情趣、魅力、品味的追求,相互呼应、协调、相得益彰,成为一代人的审美风格。
正是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演变下,宋代陶瓷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如钧窑的海棠红、玫瑰红;窑变釉色如晚霞般璀璨,变幻如行云流水;窑炉的质感“河水光滑如一堆油脂”;景德镇青花瓷的色泽和品质犹如玉石。高温色釉技术的高成就,使釉层不再是简单的保护层,因而也赋予了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观赏功能。例如宋代流行酱釉小口瓶。质素朴素,没有精美的印花装饰,取而代之的是淡雅的酱釉。口沿宽,细直颈,圆肩,鼓腹,渐渐细至小瓶底部。瓶体垂直,稳重大方,制作工整,没有复杂的附加装饰。只用变化的弧线,形成柔和匀称的瓶体,高大美观。 ,体现了宋人的淳朴、质朴、淡雅、儒雅。同时,由于宋代考古思潮的盛行,人们向往古代礼器,以体现对过去的怀旧之情。于是,用于陈设的艺术瓷中出现了鬲、鼎、雕像、壶、琮等。仿商、周、汉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作品,在宋代成为一种新的造型艺术;而且器物的造型多采用莲花、菱角、葵花、牡丹等图案。这显然是唐五代造型的起源。继承和进一步强化,使唐代遗留下来的域外形式中国化,更适合宋学研究的兴趣。
可见,宋代陶瓷朴实无邪的造型韵律,是由于城市的繁荣、宋代工艺作坊的重大突破和激烈竞争,促使其生产不断发展到完善;另一方面,统治社会的意识决定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这使得宋代的陶瓷造型受到道家、理学的影响,普遍呈现出一种古朴、质朴、天真的神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艺术造诣和成就。
2、深邃优雅的造型内涵
如果我们与国外陶瓷作品进行比较,冷静地观察和审视宋代陶瓷作品,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差异:许多外国古今陶瓷作品的造型给人一种直接直观的感受。 。简单而充满理性的表达;我国宋代陶瓷造型吸引人们的视觉,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含蓄、丰富、更有情感。
宋代陶瓷强调自然神韵的表现,拒绝理性特征,追求感性的自然美,不习惯纯粹理性的几何形式。造型以简洁着称,有一种朴素、朴实的感觉。 “自然无雕饰”的道家审美风格,造就了我国宋代陶瓷造型所特有的深邃典雅的内涵。
纵观我国宋代陶瓷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优秀造型,虽然体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但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一)民族的含义
陶瓷艺术是工艺美术的一种。由于工艺美术都来源于生活,属于生活艺术,因此我国宋代陶瓷造型中也体现了大量的民间内涵。民俗是民间生活习俗,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
同时,我国古代重视现实,热爱生活,而不是通过禁欲主义追求天堂,将希望寄托于幻想。因为我国人民希望有更好的现实生活,并延续这种现实。这在意识概念中创造了一个愿望。愿望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设想。我国宋代陶瓷也有这样的题材,有的代表幸福,如“受福吉祥”、“龙凤吉祥”等;有的代表幸福,如“受福吉祥”、“龙凤吉祥”等。有的代表爱情,如“镶莲”、“连枝”、“同心结”等。有的代表长寿,有的表达繁荣,如“歌鹤长寿”等;有的表达财富,如“年年有余”、“家中金玉满堂”、“五谷丰登”等。总之,这些内容是一种人性的、现实的、生活的愿望,直接反映我们民族的品格和道德品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
例如南宋的龙泉青瓷凤耳瓶,就蕴含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它有耳朵,长在脖子两侧。两只凤凰对称,高高矗立于瓶顶之上。他们四目相对,神色凝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直口、窄颈、斜肩,槌形瓶有稳重之感。从造型来看,是一件充满典雅气质的精品器物。凤凰是人们编造的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她美丽又吉祥。她被誉为“吉祥鸟”,被尊为“百鸟之首”。她象征着欢乐、宁静和高贵,也隐喻着纯洁、完美的爱情。凤凰的形象由唐代肥硕、健壮、简洁的风格转变为纤细的造型,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宋代艺术家强调生活的真实性,细腻地表现了凤鸟的形象。凤凰的身体由S形的运动线条和弧形组成。两侧形成立体形状,随着线条的曲率而变化。它非常美丽,充满微妙。优雅的意思。
(二)书画艺术的内涵
北宋时期,陶瓷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书画艺术如范宽、郭熙、马远、夏圭的画;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也相继涌现,为千古典范。其中一些还影响了一些名窑的作品。例如,许多磁州窑器物还借鉴了当时流行的绘画技法和书法。例如,明代陈继儒所著的《泥古录》中就记载了“仁和堂”四系铭文瓶:
”余秀周买了一个白鼎(原写为元宝,实为磁州窑产品)瓶,口上有四个纽扣,斜烧“仁和观”三个字,字如“米父所书”。还有儿子”。
20多年前,福建简阳窑址曾制作出一块“陶碑”,正反两面刻有“黄鲁之书法书”七个大字。联想黄庭坚豪放的书法风格驰名古今,《简阳窑茶碗颂》中有“颜霜溅乳,金路鹧鸪斑”、“兔棕金丝”等名句。珍宝碗”、“松风蟹眼”、“金汤”等脍炙人口,可见当时文人书画与名窑陶瓷的渊源。这样,书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巧妙结合与互补,将我国宋代陶瓷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