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些云音乐上听《琵琶行》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有评论者问白居易如果知道他的诗被后人改成歌,会作何感想。 居然引出了“诗词歌本是用来歌唱的”这一问题,众人笑了。
这对我来说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诗经、汉赋、魏晋文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学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传承至今却如此被忽视。 所以很多人不屑地说,诗词歌赋本来就是用来唱歌的,和几个人争论,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说的有什么问题。
《诗经》是官吏摘录而成的,但《雅》中已有史诗、讽刺诗。
汉赋,乃至“赋”这一文学体裁,铺陈文字,朗诵不唱,接近于散文。 代表作品《洛神赋》和《阿房宫赋》绝对不是用来唱歌的,即使可能有个别另类作品。 不代表这一文学流派。
汉魏六朝的乐府多为民歌。 乐府原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 还有《孔雀东南飞》、《木兰词》等优秀作品。 它是否用于唱歌还有待商榷。
但魏晋至唐诗鼎盛时期,出现了曹操的《旦歌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平空后吟》等优秀的乐府体裁诗。等等。此时,尤其是唐代,乐府诗难道就一定是用来唱的吗? 更不用说前面提到的李白的《蜀道难》、《酒将入》三首诗,以及由乐府演变而来的杜甫的歌体《秋风断草堂歌》。 、乐府基本上已经成为简单的话题和风格。 所以,即使是乐府诗,也不是专为歌唱而存在的。
唐代格律诗是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人都不可能将格律诗与诗歌和歌曲分开,也不可能任何人认为格律诗是用来作曲和歌唱的。 宋词、元曲中充满词牌曲牌并用于演唱,这是无可争议的。
此后的诗歌、作曲甚至歌词,如卢梅婆的《雪梅》、于谦的《石灰歌》、纳兰性德的《长情》、谭嗣同的《狱壁题记》,都毫无关系。随着音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对文学体裁有这样的误解,甚至跟风嘲笑原著者。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气?
千年传承是否已经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