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官方说法外,申霸君认为银联新增二维码支付还有几个原因:
首先,移动支付市场已形成明显的双寡头垄断,银联也想分一杯羹。 据易观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亿元,环比增长25.68%。 上半年行业整体交易规模达1亿元。 其中,支付宝以55.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而银联仅占据0.91%,市场份额可以忽略不计。 如此庞大交易规模的市场,银联也觊觎已久,自然不会满足于如此低的市场份额。
二是央行纠正二维码效应。 今年8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 草案明确指出了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 这是自2014年停止二维码支付以来,央行首次正式承认二维码支付的地位。二维码支付的转制是银联加入二维码支付市场的前提,而监管部门的批准是银联支付的先决条件。这是银联一贯坚持的原则。
三是一心一意的云闪付效果不佳。 2015年12月,银联联合多方共同推出“银联云闪付”。 首批支持的手机品牌包括华为、联想、小米等,今年2月又与Pay达成合作协议,继续扩大NFC阵营。 但使用云闪付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银联总裁助理胡莹此前透露,自去年双12上线以来,云闪付用户数量已达2000万,支持云闪付受理的终端数量已达1050万台。 支付宝用户数量已突破4亿,让银联多年前的业绩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因此,银联将二维码交互方式丰富到具有代表性的“云闪付”产品系列中,成为非接触式支付的有效补充。
四是银行系统陆续部署,银联再次“统一”。 自今年7月工商银行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以来,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纷纷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和平安银行也在推广可能于明年推出的二维码支付产品。 作为中国银行卡协会,为市场需求方提出“互联互通”的技术解决方案也是其职责之一。 此次银联推出二维码支付标准,统一其联合成员机构标准,满足消费者跨银行消费需求。 也有利于发挥银联品牌和银行支付的优势,形成良性竞争。
在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支付已经风靡大街小巷、场景众多的当下,银联此次竞相二维码支付。 除了现有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外,安全也是其重要优势。
例如,银联二维码支付是基于卡组织的四方模式,这意味着与实体银行卡支付的唯一区别在于支付信息交互方式的改变,其后端账户仍基于实体银行卡账户。 基于此,不存在资金存入虚拟账户带来的金融风险,消费者资金安全更有保障。 另外,银联使用的(支付代币化)技术是“代币化”。 是为了防范以往二维码支付中存在的木马等安全风险以及持卡人账户敏感信息泄露导致的诈骗风险。 此前,二维码被暂停的原因是安全风险较高。 此外,近年来移动支付安全事件频发。 支付安全确实可以成为银联的核心优势,特别是在大额支付方面。
总体而言,银联推出二维码支付标准,可视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深入布局的开始。 近年来,无论是蚂蚁金服、支付宝还是微信财付通,在互助基金领域越来越受欢迎,也确实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沉8军表示,银联此次新增二维码支付的目的,是为了深化互联网金融发展,打破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垄断,抢占市场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