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上个世纪出生的人,你应该还是能明白白慕馨《从前慢》中“太阳过去慢了,车马邮件都慢了”的感悟是从哪里来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出生在网络时代的“网络原住民”,你可能已经彻底失去了体验这首诗所描述的生活的机会了。 你可以通过快递取货,你可以叫外卖吃饭,你可以用智能手机上网,你可以用电脑工作。 一切随时可用,并且立即可用。 只要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需要你等待太久的。
近年来一个相当普遍的讨论是,网络时代的人们是否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无论是“(我想要什么就想要什么)”,还是“注意力缺陷障碍()”,以及“(不耐烦文化)”,都是对这种趋势下人类心态变化的关注。 这种担心确实有道理:手机上看文章“太长,没读(TLDR,太长,没读)”,所以有头条; 在流媒体时代,听众收听和切换歌曲非常方便,导致流行歌曲网站的长度也缩短了;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 2009 年的一项研究,网站速度提高 1 毫秒即可带来超过 1 亿美元的年收入。 如果说互联网有什么不变的趋势的话,“越来越快”可能是最显而易见的答案。
“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概念最早来自学术界,现在经常被用来讨论人与互联网的关系。 深谙心理学的产品设计师认为,人性喜爱即时满足,讨厌等待。 只是我们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迫去约束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并没有“变得”不耐烦,而是我们本来就没有耐心。 高速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心理预期后,我们趁机在各个方面利用了自己的“急躁”:带着“期待以秒为单位测量后,不忍回头看到它被测量”长期以来,人类已经习惯了“春耕秋收”的延迟满足感,如今互联网终于让我们回到了收藏时代最初的快乐:收获的小小满足感。 “点击手机屏幕得到回应(-)”,“摘下水果吃掉没有任何区别”。 善于取悦用户的企业一点一点地宠坏我们。
但请注意,当我们提到这些时,我们并不是说“当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 毕竟“浮躁”的指责有点大了,超出了我们讨论的范围。 我们也不支持“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的对立,简单地将前者理解为短视或享乐主义。 我们只能谨慎地将现状表述为“生活的容错率越来越低”:人们对于很多环节的心理时间正在缩短,任何与想象不符的细节都可能引起不耐烦。
当然,这种急躁并不能简单地视为一件坏事。 毕竟,批判有利于社会进步。 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人来说,这种经历可能不太愉快。 因为这意味着,如果想要“高效”生存,大家最好不断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否则就会“与时俱进”(想想那些总被批评不懂得利用的父母)智能产品)他们)。 看似我们在优化自己的效率,但实际上我们也在被这种时间管理反过来优化。 当代生活就像一场地雷战。 即使手上戴着两枚佛珠,遇到半分钟打不开的网页、一个小时送不出去的外卖、还没到的快递,心态也难免会随机爆炸。在两周内。
那么,当代人使用网络的耐心一般能坚持多久呢? 根据之前的研究,我们选择了以下数字:
与耐心有关的10个数字
30秒:一家研究公司对在线购物体验的调查显示,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支付过程持续超过半分钟,他们可能会失去耐心。 四分之一的人会放弃重新输入地址,三分之一的人会在重新输入信用卡信息时放弃购买。
15 秒:据网站设计公司 Go-gulf 称,互联网上 55% 的页面获得的关注时间少于 15 秒。 人们浏览网页的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已从 2000 年的 12 秒下降到今年的 8 秒。
20%:同样来自 Go-gulf。 人们浏览网页时,平均只阅读大约 20% 的内容。 只有 10-20% 的人会滚动到文章的末尾。
2 秒: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2012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在线视频缓冲超过 2 秒时,人们会变得不耐烦。 网速快的用户比网速慢的用户愿意等待更短的加载时间。
6 秒:移动客户端上的前贴片广告时长。 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在推广6秒的广告产品,以取代原来的30秒的前贴片广告。
3.5分钟:据统计,2000年单曲榜歌曲时长中位数为4分6秒,2010年超过3分40秒,今年进一步下降至3分31秒, 18年缩短了35秒。 。
5 秒:2014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21% 的歌曲在 5 秒后被剪辑。 在我发起的“你的收听习惯是什么?”的开放式调查中,排名第一的说法也是“随机播放或猜测你喜欢什么,然后不断点击跳过”。
10秒: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歌曲的前奏也越来越短。 《音乐心理学杂志》2017 年的一项研究分析了 303 首热门单曲,得出的结论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歌曲前奏通常超过 20 秒,但现在则不足 10 秒。
1个词:研究公司观察了去年Hot 100榜单的历史数据,发现标题长度只有一个词的歌曲出现在榜单上的概率是1960年代的2.5倍。 与此同时,歌曲标题的平均字数也相似。 与 20 世纪 60 年代相比也显着下降。
时间:来自今年的调查。 对于“除了上班必须打开手机的情况外,你能多久不看手机?”这个问题,31%的人选择了“几个小时”,这是回答比例最高的。 17%的人表示“我可以度过一整天”,只有13%的人同意“我可以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生活几天”。
看来如今我们的等待门槛确实变高了,每一次宝贵的停留时间几乎都可以以秒来计算。
基于我们之前的开放式调查“你现在对什么特别不耐烦?”,我们进一步总结了以下11个微妙的“冷静与爆发之间”的耐心阈值场景:
11 关键时刻的迷你耐心
1.关闭广告:当我打开应用程序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5秒的广告。 本着不浪费时间的精神,我小心翼翼地点击了右上角的“退出”。 好吧,这次用了5秒多。
2、收到微信语音:我正在来回打字,突然对方给我发来了一段40秒的微信语音。 我不想听,就点击“转换为文本”,发现转换后的文本看不懂。 我不懂,所以我得先把手机音量调小,保证外面不播放,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音频,放到耳边。 如果我的耳朵不小心撞到了屏幕中间,我可能还得再听一遍。
3、手机看剧:先等待90秒的广告,然后将进度条调整到正片的准确开头(如果没有自动跳过功能)。 看了几分钟,感觉这一集有点水,想看下一集。 我不想再等待另一个广告,所以我决定每三分钟点击一次快进,直到整个剧集的进度条被间歇性地拖拽。
4.拆快递:一开始我打算徒手打开。 在快递盒上的透明胶带上挣扎了十秒钟后,我决定改用工具。 我转身看了看桌子,发现没有剪刀。 我也看了别人的办公桌,没有找到。 我忍不住意识到“拆快递是网购最紧张的部分”,我终于拿起钥匙,打开了胶带。
5.网上注册:我懒得输入手机号码注册,就点击了“微博账号登录”。 进入微博账号后,我发现我忘记了密码。 试了好几次终于进去了,但是下一步却是“账号需要绑定”。 “手机”,需输入一次手机号码和验证码。 注册后,我想更改我的用户名,但连续输入3次后,我收到消息“该昵称已被占用”。 我忘记了改变它并开始使用它。
6. 出租车结账:旅途中,你会有一种急匆匆赶往目的地的感觉。 从到达车子的那一刻起,轻微的焦虑就开始了。 “是这里吗?” “如何付款?” “微信还是支付宝?” “你扫描吗?” 我宁愿扫你”,再加上打开支付宝,手机卡顿了三秒,本来应该点击“扫一扫”却点击了“支付”……虽然我知道这一刻我并不着急,我还是想快点结束这趟旅程。
7. 浏览社交媒体:当你第一次打开它时,你对未知还是有一点期待的。 然而,三分钟后,你仍然看到同样的话题——热门话题、八卦、鸡汤、广告、假新闻,无论你怎么关注,都跟不上。 网络上的流行语——“我看不到”“我是不是老了”会逐渐浮现出来,我会带着疑惑和烦恼点击下一个社交应用,再次经历这个过程,直到看不到为止。清除它。 可以刷。
8、电脑系统更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弹出一个提示重启的页面,每次都得费劲去关掉。 终于有一天,我下定决心并单击“确定”。 “正在下载”、“关机”、“安装第一个更新”、“安装第二个”……任何一个进度条停留在99%都会让人觉得“我的电脑坏了吗?”我慌了,终于等到了出现了“正在重启”,看了整整一分钟的欢迎界面,我决定不再更新了。
9、玩“跳一跳”:已经玩了10分钟了,我处于“手有点酸,干点别的事吧”和“我还想继续玩,超越下一个朋友”之间的状态。 我本来有一半期待着能收到一条微信,这样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退出游戏休息一下,但我又不愿意破坏自己此刻出色的表现。 每迈出一步,我的焦虑泡沫就会升起一点,直到我的手颤抖,游戏结束。
10、在家等待外卖:从中午“叫外卖”开始。 下单后半小时内无事可做。 我得反复查看手机,密切关注店家的动向,“接单了吗?” “你接到订单了吗?” “送到了吗?” 一旦状态变成“正在交付”,我就会开始坐立不安。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我可能会扫地板上的桌子去厕所。 等还有50米的时候,我就会用怒视的目光守在门口。 。 拿到外卖,打开饭盒后,焦虑感就会逐渐消失。
11、乘坐地铁下班:劳累了一天,下班后的煎熬并不比上班时少。 除了忍受漫长而混乱的等待队列外,人们一动不动地站在扶梯左侧低头看手机,音量盖过了到站提示。 除了噪音、车厢拥挤不堪、雨天雨伞上的水滴弄到衣服上等等,最担心的是“我发完微信/查看朋友圈/回复了收到邮件” ,车怎么还没来?”
即时满足时代出现的3个新问题
当然,“即时满足”的生活方式不仅永远改变了我们的平均耐心水平,还带来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新问题:
1. 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取。 “即时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搜索引擎、电子书、付费知识、公众号、问答App、“一分钟学xxx”教程,都致力于让没耐心的人“更方便、更即时地获取知识”。 然而,就像“借书不如买书”的笑话一样,知识触手可及。 你真的会因此而更加热爱知识,还是会认为它们像自热食物一样快但不正宗? 或者,你确实通过他们获得了很多二手知识,但你如何保证你对他们的习惯性信任不会让你习惯性地无助“如果你没有答案可以复制,你不会做你的”家庭作业”?
2.“即时回复”社交媒体可以让与某人交谈变得更容易吗?
我们之前在《网络时代的亲密困境》中讨论过这个问题:看来网络确实让沟通变得更容易了,但亲密关系和所谓的“爱情”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容易。 我们通过社交网络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聊天/屏蔽/屏蔽/隐形……),我们也越来越习惯通过屏幕进行交流。 另外,各种娱乐活动占据了我们原有的空间。 太多的关注。 既然如此,需要培养的“非即时”亲密关系算不算生活中的必需品呢?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即时伴侣”,我们还需要浪费耐心去和人约会吗?
3、随着工作变得越来越“即时”,我们是否会彻底“社交化”?
如果说过去你可以通过下班、休假来逃避工作,现在恐怕完全不可能了。 即时消息允许您随时随地召开会议、讨论业务以及回复电子邮件。 除非网络和电源被切断,否则你的工作和生活基本上是不受限制的。 自由职业、在家工作、远程办公、灵活工作……工作可以采取任何形式,可以转移到任何地方。 当前这一代人的休息时间所剩无几。 注重效率和“即时反馈”的工作方式会让我们进一步成为工作的奴隶吗?
总的来说,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代生活中,等待确实正在有意无意地一点点让位于速度。 但我们不能互相指责对方不耐烦。 毕竟,享受即时满足的人是我们,受苦的也是我们。 基于此,你可以提醒自己的是,不耐烦并没有什么错,但一定要用在正确的地方。 一边说“我一秒钟都等不了”,一边拖延时间,这并不矛盾。 你在这里也许不友好的世界可以得到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标题、插图/郑书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