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随着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利益得不到保障、技术标准不一致等问题逐渐显现。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必要的监管措施来预防和纠正。 但我国目前移动支付业务监管机制尚不完善,政策引导和监管尚未全面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下面,法律快报小编就在本文中详细介绍一下移动支付监管的原因。
1、监督机制
1.监管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分散在不同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非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准入和业务监管等; 中国银监会负责对银行各项业务的监管和移动支付业务的监管。 仅针对手机银行服务,不对非银行结算服务进行监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移动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内容进行监管。 目前,我国尚未明确由哪个部门负责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的整体监管。 多重监管很容易造成监管盲区和重复监管,势必导致监管效能降低和监管资源浪费,不利于移动支付行业的有效监督管理。 规范发展。
2、法律法规不完善
移动支付是一个新事物。 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立法还比较滞后。 《电子支付指引(第1号)》主要规范银行电子支付业务,部分规定已不再适应现代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仅对非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了监管对策,但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行业其他相关环节进行限制链。 同时,绝大多数涉及移动支付的立法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银监会制定的。 属于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级别,法律效力较低。 一旦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就无法适用,势必影响其他规范作用。
3、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不够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仅提供了原则性的保护框架。 移动支付的相关政策还远未完善,消费者难以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 亮点包括:一是财务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入资金监管不严,权益归属不明,容易被侵占或挪用,消费者财产权得不到保护。 二是技术风险。 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仍存在漏洞。 当消费者通过无线信号传输银行账户密码时,信号可能被窃听、截获,导致银行账户被篡改,资金安全无法保障,个人信息也可能被泄露。 三是举证风险。 在移动支付中,一系列的操作行为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系统来传递。 证据多以电子形式存在,不易保存,双方提供证据的难度也不同。 “谁主张,谁提供证据”的证据规则对消费者影响很大。 这个人显然处于劣势。
4、缺乏反洗钱机制
目前,我国反洗钱法律法规仅对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作出规定,而对于移动支付业务尚无相关规定。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仅在总则中规定“支付机构应当遵守反洗钱相关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但缺乏明确、具体的措施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应如何履行反洗钱义务,导致反洗钱主管部门无法进行相应的监管。 移动支付具有交易隐蔽、匿名、便捷、无痕等特点。 在缺乏客户身份识别、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信息保存等制度的情况下,不法分子就有可能利用移动支付工具从事洗钱活动。 充分利用这个机会。
[页]
2、政策引导
1、技术标准不统一
移动支付涉及众多参与机构,各机构通过电子信息交互完成支付业务处理。 因此,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业务处理和业务成功开展的前提。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运营商对于近场支付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 中国移动采用自主研发的2.-SIM技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采用13.-SIM技术,中国银联采用13.-SIM技术。 标准并使用与信用卡集成的智能 SD 卡解决方案。 多种技术标准并存、互不兼容,不仅不能形成发展合力,还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移动支付行业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统一兼容的技术标准。
2、合作机制需协调
移动支付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商户、消费者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相互合作,整个产业链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呈现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各方主导的模式。 各参与主体都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利益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之前,力争获得行业主导地位。 从目前情况来看,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在利益分配、权责、费用支付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了移动支付业务的规模发展。 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发挥协调作用,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密切合作。
3、设施改造成本高
近场移动支付需要部署支持近场支付的终端。 我国刷卡设施尚不完善,尤其是农村地区,POS、支付宝等银行卡终端部署率相当低。 现有刷卡机仍需改造以适应移动支付业务,且初期投资成本过高。 以POS部署为例。 单台POS售价2000元。 完成全国6000万个商户POS的升级改造,需要1200亿元。 即使渗透率为10%,也需要120亿元。 这还不包括POS维护、更新、更换等费用。 因此,配套设施的改造需要国家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