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蜻蜓」终于问世,刷脸支付真的离我们更近了么?

2024-03-27
来源:网络整理

距离第一代产品仅四个月,第二代“蜻蜓”终于问世。 刷脸支付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吗?

一个几乎一致的结论是,线下支付场景的争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巨头争夺的主题之一。 从传统POS机到二维码收据,随着智能手机矢量力的不断提升,轮到人脸识别业务场景落地了。 如果稳扎稳打,这将加速无现金支付时代的到来,让巨头之争更加清晰可循。

蚂蚁金服是先行者之一。 2014年,他们开始研发人脸识别技术,并迅速部署到支付流程中。 愿景简洁明了:那就是让消费者不再依赖手机,只需一张脸即可完成支付和转账。

五年后,这种被蚂蚁金服命名为“蜻蜓”的线下支付,几乎已经奠定了线下支付最新的想象蓝图。 他们认定,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大家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接受度都符合支付宝最初设想的合理预期。

支付宝基于线下消费场景的第二代人脸识别支付机“蜻蜓”售价1999元,较第一代下降近30% | 支付宝

业务助理

2015年,马云在德国汉诺威用一张钞票开启了刷脸时代。 虽然当时的系统意义大于形式,只能为马云一个人服务,但2016年之后,支付宝开始思考如何将面部识别技术落地到商业应用中。 2017年11月,支付宝联合肯德基推出首款人脸识别商业应用产品。

2018年12月,支付宝推出首款刷脸支付硬件终端设备——蜻蜓一代,打造了第一代完全不需要手机的刷脸支付产品,降低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 80%。

“蜻蜓”北京首款刷脸设备在北京唯多美中关村店首发。 经过四个月的探索和打磨,支付宝于4月18日发布了第二代“蜻蜓”产品。

据介绍,第二代蜻蜓产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升级:

一是产品升级。 将不再是首款产品的名称,而是支付宝刷脸离线支付的产品系列。 而且只要是符合支付宝技术要求的合作伙伴,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以加入到蜻蜓的产品矩阵中。

二是服务升级。 蜻蜓曾经是一个支付服务设备,但支付宝希望它能够服务于商户,帮助商户打通线上运营、门店数字化运营。

三是政策升级。 让更多的用户、更多的商家、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进来,帮助我们推广这个产品、这个技术。 全面升级政策、促销、激励机制。 。

一年多来,支付宝陆续推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机器和产品。 从不需要带手机扫脸,可以优化到不需要手机号码扫脸。 支付宝生物识别产品部总监刘钊表示,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线下刷脸支付生态“贡献了多种玩法”。

不得不说,光靠刷脸技术是不够的。 在刷脸应用推广过程中,商户使用刷脸支付设备的实施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他们必须自己开放服务提供商、ID系统和支付链接。 等待一系列频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些“痛点”无疑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各业推广应用的绊脚石。

因此,支付宝希望将刷脸机做到轻量化、便捷化,使其能够即时接入商户现有的业务系统。

六照认为,刷脸设备想要轻松融入商户系统,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身体”。 第二代“蜻蜓”的厚度只有第一代产品的四分之一,重量也只有上一代产品。 “蜻蜓”的二分之一,包装体积仅为上一代蜻蜓的20%。 它在收银台占据较小的区域,那里的空间非常宝贵。 商户可以根据收银台的物理结构和技术特点完成定制化的基础接入。

面部识别技术被认为是 的核心。 新一代“蜻蜓”升级了3D激光摄像头,在侧光、逆光等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快速定位并精准进行人脸识别。

此外,声音也是信息传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蜻蜓》升级了音响系统,音质和音量提升了四倍以上。 当顾客没有注意收银台和蜻蜓屏幕时,商家的促销信息也可以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作为金融场景的终端设备,交易可靠性是商户关注的核心。 “蜻蜓”作为连接POS机和商户操作系统的交易入口。 优化了整个链路的可靠性。 例如,POS机与“蜻蜓”的距离较远; 店面安装配置更灵活,更容易操作; 并加强网络连接。 可靠性高,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即使没有网络也能完成交易。

六照将新一代“蜻蜓”产品定义为“商家的商务助手”。 许多功能基于物联网维度,赋予收银台智能化、数字化能力。

蜻蜓可以帮助商户在物联网智慧屏上完成一键会员卡激活,省去填表、确认、签名等繁琐流程。 商户侧配置开卡后,仅需三秒即可完成商户会员的快速授权。 并开一张卡。

线下支付主要包括_什么是线下支付_支付线下支付是什么意思

蜻蜓还有另一个功能。 蜻蜓可以借助“人脸识别”的能力,帮助商家完成精准营销。

业务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过去,蜻蜓为了实现“即插即用”的极简接入功能,失去了收银系统和业务系统的部分能力。 刘兆表示,支付宝下一步将开放蜻蜓生态,让一些更复杂、定制化的商户需求在“蜻蜓”上展示。

第一种方法是“蜻蜓小程序”,类似于支付宝小程序。 据了解,蜻蜓小程序可以完全复制支付宝小程序的所有开发组件并移植到蜻蜓小程序中,并将为蜻蜓小程序添加摄像头功能、语音交互能力等物联网功能。

另一个新的定制生态系统称为“蜻蜓迷你指令”,它类似于许多标准化的业务操作流程。 为了减少重复开发,“蜻蜓迷你指令”的概念是基于小程序和原生APP。 你只需要与 交互来执行一些指令。

例如,如果商家需要在蜻蜓屏幕上显示支付和折扣金额,他们可以通过定义的小指令将金额传递到界面。 “蜻蜓小指令”可以帮助商家实现定制化界面。

相比第一代产品在面部识别过程中需要输入手机号码,第二代蜻蜓在支付过程中不再需要频繁的手机验证,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用户的支付体验和商户服务体系。

「蜻蜓」刷脸支付识别率高达99.99%,不允许商户获取或存储用户刷脸照片信息,保障用户隐私安全 | 支付宝

支付持续去中介化

一般来说,硬件产品的迭代周期为六到九个月。 此次,支付宝携手合作伙伴,将数百项技术创新和专利融入到产品中,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研发、调试和最终量产。 支付宝IoT事业部总经理钟耀坦言,支付宝团队的想法很简单。 他们希望在过去五年的技术发展中,让刷脸支付时代走得更彻底。

早些年,刷脸支付一度是神秘科技的黑科技代表。 这是支付方式的创新,也是产业变革的开始。 每一次支付方式的创新都是业务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信用卡的诞生,到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支付悄然流行起来。 两者的迅速普及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商业活动的兴起。

淘宝是中国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业的典范。 2004年推出之初,买家和卖家之间缺乏信任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如果买家从不相信卖家可以给他汇款,那么电子商务就无法快速发展。” 为此,淘宝提出了“担保交易”的创新模式,作为“担保中介”解决了网上交易双方的疑虑,成为十多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事业的早期助推器。

2010年,PC时代让位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逐渐取代功能手机,用户在线消费逐渐从电脑浏览器迁移到手机客户端。 为了解决网上交易的支付成功率和支付体验问题,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大大降低了网上交易开立网上银行账户的门槛,大大提高了支付体验。

随着快捷支付的普及,支付宝相继推出了条码支付、二维码支付。 除了刷脸支付之外,也有企业尝试落地掌纹支付技术。 虽然支付方式有很多创新,但钟遥认为,切入点只有以下两个:

一是资金流向的变化。 比如,保证交易、及时到账,就是资金流向和交易变化融为一体的问题。 它们帮助消费者降低支付过程中的交易门槛,让商家更专注于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支付媒介的变化。 货币是最传统的支付媒介。 当货币成为电子流时,需要使用代表个人账户的银行卡作为支付媒介来完成支付。 正如移动支付取代以往的专业媒体一样,支付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脱媒”的过程。

未来,媒体在支付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弱。 那么如何证明“我就是我”呢? 如何证明银行账户资产属于个人所有权? 显然,人脸是最好的媒介。 钟遥表示,“持续脱媒”的支付创新指向刷脸支付,这也是支付宝近五年来布局刷脸支付的主要原因。

不过,钟遥不愿频繁提及刷脸支付:“如果我们把商业场景中的人脸识别、线下人脸识别等同于刷脸支付,那就大大低估了人脸识别对商业层面的影响。 的价值。”

他补充道,支付只是业务流程中单笔交易完成的成功节点,业务活动发生在很多场景。 “商家如果想要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就必须对消费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为传统门店的经营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钟遥认为:“人脸识别的出现,可以将过去邻里店的消费体验与现在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商业形态完美融合。”

尤其是在5G和物联网时代的启发下,大量商户正在大踏步或准备进行数字化转型,以连接客户、商户、供应链、物流和仓储。 除了银行卡作为最基本的媒介外,基于人脸识别的支付为商户打通数字化业务渠道,提高业务运营效率,有助于实现数据驱动的“万人服务体验”。

传统商业零售并不缺乏顾客。 一二线城市的连锁店、便利店品牌单日覆盖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次。 但矛盾的是,顾客在店里呆了一个小时,最终还是和商家互动了。 有效的接触(结账)可能只有十秒左右。 在如此紧张的时间里,消费者的等待耐心是有限的,商家不得不机械地“安利”自己的会员体系。 目的是进行精准促销和营销优惠券发放,带动和提高复购率,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极度反感。

遗憾的是,这一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恰巧支付宝在线下推广蜻蜓人脸识别技术时找到了解决方案。 支付宝发现,当顾客使用面部识别支付时,他们的意识会本能地“聚焦于收银系统与数字商业设备的充分接触”。 经测试,蜻蜓的多媒体屏和智能精准识别方式不仅将结账效率降低至5至8秒,比人工结账提升20%至50%,而且还提高了会员招募和会员优惠券发放的转化率。 收缴率也提高了5至6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