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支付方式层出不穷,但消费者在使用时仍对如何收费、为何收费感到“困惑”。 支付机构不能一边大声抱怨、强调成本,一边暗地里靠节省利润而享乐。 相反,他们应该计算成本并保护用户的利益。 当然,保护用户利益不能依靠支付机构盈利主体的自觉性,而只能依靠监管部门的积极行动。
9月6日,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全面调整,金融行业支持企业再次采取务实举措。 其中,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百货商户受益最大。 顾客在餐厅刷卡时,商户需要支付的手续费已减少一半以上。 据央行测算,调整后,全国各类商户每年可减少卡手续费支出约74亿元。
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 特别是很多餐馆、百货商店经营规模小,利润低。 看似低廉的信用卡费用加起来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次卡手续费调整将大幅减轻商户负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服务、增强消费动力。
商户的卡支付成本下降了,但很多人对消费者的支付成本却不是很清楚。 近年来,信用卡消费日益普及的同时,一些新的支付方式也层出不穷。 扫码支付、直接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更加快捷便捷,后起之秀势头强劲。 然而,消费者在使用这些新的支付方式时是否需要支付费用呢? 这些费用是什么? 谁来付钱? 看起来仍然是一个“混乱的账户”。
例如,使用支付宝向银行卡转账,在电脑上支付是有费用的,但在手机上支付是免费的; 微信给好友转账是免费的,但对方从微信提款是有费用的。 邻居小张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朋友借给他一笔钱,没有利息。 几个月后,他用微信还了贷款,但取款时对方却支付了手续费,这让他很不高兴。 不少家长还反映,在给孩子报课外班交学费时,老师特意强调不接受微信转账,“便捷支付”并不那么方便。 事实上,很多微信转账都是在熟人、朋友之间进行的,这与直接向商家付款有很大不同。 商家需要仔细思考哪些链接收费、如何收费,并在电脑或手机上提供明确的指示,以便消费者在支付时有更合适的选择。
支付宝近日宣布,自10月12日起,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限额的提现将收取0.1%的服务费。 这似乎表明,新支付方式中的“免费餐”越来越少。 当然,在支付渠道之间转移资金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机构为资金安全、转账便捷提供服务,获得奖励也是合理的。 但资金数字化的背后,消费者的支付成本不应该“消失”。 支付机构需要向消费者明确电脑转账和手机转账的区别是什么? 手续费是从哪个环节产生的? 另外,一些打车平台自动计算的出租车费用中包含哪些费用? 收费是多少? 为什么相同距离、基本相同时间的出租车费用差异巨大? 所有这些情况,都必须有一个“账目清晰”,而不是让消费者一头雾水,看到屏幕上的金额一闪而过,还没来得及细看,钱就被扣掉了。
用户必须为服务付费,新的支付方式从用户那里获得的好处也必须明确。 如今,有相当多的资金存入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账户。 这部分资金将在银行账户中产生利息。 按理说,这些利息是由用户资金产生的,应该属于用户。 不过,现在的利息收入并不是体现在其支付账户上,而是属于平台的。 新的支付方式不能一边喊苦、强调成本,一边暗自享受好处。 花费多少,享受多少利益,我们都要开户,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尤其是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排名前两位的支付机构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具有垄断地位。 接受与否由支付机构说了算。 因此,规则必须事先定好,账目必须计算清楚,在承认支付机构合理利润的同时,必须保护用户的利益。
未来几年,新型支付方式的发展将持续加速。 有机构预测,到2018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 越来越多的消费和交易正在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 在这些交易中,很多人担心消费者的个人网络信息、个人账户财务信息是否安全。 实名制落实不到位、客户信息泄露,为金融诈骗和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成为新型支付方式面临的主要风险。 确保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始终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责任。 这就需要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加强合作,在平台整合、数据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堵塞漏洞,让消费者的“钱袋子”更安全。
《人民日报》(2016年9月19日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