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原石玲玲
介绍
中国移动支付全球领先,移动支付普及率全球最高,支付规模是美国的一百倍。 为什么? 二维码仍将长期主导移动支付市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NFC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逐渐应用,前景广阔。
概括
中国移动支付比例全球领先,2017年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100倍。 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元,近五年平均增速181%,成人电子支付比例高达76.9%。 在美国,2016年移动支付规模仅为1120亿美元,增速缓慢。 移动支付占比48%,移动支付远远落后于中国。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购物的高普及率已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动力。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居全球第一; 手机网民规模7.88亿,占网民总体的98.3%。 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7.18万亿,网络购物用户数量5.33亿,占网民总数的69%,网络购物几乎普及。
我国政策引导普惠金融,在借记卡发行、安全认证、清算系统等领域建设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设施。 我国商业银行大规模发行银联借记卡,人均拥有4.47张卡,领先全球,为银行卡与移动支付绑定奠定了基础; 22.87万家银行网点不计成本对持卡人进行身份验证,为移动支付提供安全保障; 央行牵头的银联、清算系统高效、安全; 政府主导电信服务,4G覆盖99%人口,95%以上行政村通光纤宽带,网络覆盖面广。 相比之下,在欧美,市场化机构不愿意承担低效率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也不如中国。
居民支付习惯的差异,让我国发展移动支付具有后发优势,阻力较小。 欧美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信用卡支付的习惯。 信用卡支付方便快捷,但缺乏转换动力。 此外,信用卡组织成熟,利益群体强大。 移动支付的推广意味着取代信用卡。 相比之下,在中国,人均信用卡拥有量仅为0.47张。 居民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现金或借记卡支付。 移动支付取代现金。 因此,市场阻力很小,后发优势显着。
收单机构更倾向于绑定借记卡并使用移动支付,其承担的手续费远低于欧美国家。 2016年,“96费改革”,借贷卡与借记卡管理分离。 收单方首选借记卡,我国领先的借记卡渗透率保障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此外,我国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远低于欧美,与商户的互利互惠促进了移动支付的普及。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寡头垄断,二维码支付仍将长期主导移动支付市场。 支付宝背靠阿里巴巴,立足商业,绑定商户,深入生活。 用户培育完成后,向商家收费,实现盈利; 微信支付背靠腾讯,以社交金融小游戏微信红包为起点,以服务商机制快速拓展线下场景。 持续赋能移动支付发展。
风险提示:技术进步和安全提升不及预期。
目录
1 中国移动支付现状
1.1内涵: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的支付不同于第三方支付
1.2 现状: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和普及率全球领先
2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
2.1 移动互联网普及,在线支付场景不断拓展
2.1.1 互联网用户规模大、移动网络覆盖率高,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2 网购、外卖、网约车O2O消费快速发展,小额支付场景不断拓展
2.2 政策支持、二维码提升、线下小额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3 为什么中国移动支付远超欧美?
3.1 基础设施:以普惠金融为基础,从非经济效益出发,不如欧美
3.1.1门槛低:基于普惠金融,借记卡大量发行,办卡成本低
3.1.2 安全性:银行网点身份认证效率低,央行主导的清算体系高效
3.1.3 体验好:非市场电信服务体系、移动互联网网络覆盖广
3.2 后来者优势:借记卡渗透率高,信用卡渗透率低,阻力小
3.2.1支付习惯:借记卡使用率高,移动支付替代现金带来便利
3.2.2后发优势:信用卡利益集团尚未形成,移动支付发展阻力较小。
3.3 政策利好:信用卡手续费高、移动支付手续费低、小额场景受到鼓励
3.3.1信用卡服务费高:96次费用变更,信用卡刷卡费用高,收单机构更青睐借记卡
3.3.2移动支付手续费低: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远低于欧美国家。
4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及案例
4.1 二维码支付:支付宝、财付通仍将长期垄断
4.1.1支付宝:立足商业——渗透生活——拓展金融——科技海外
4.1.2 财付通:社交游戏-社交支付-商户支付-持续赋能
4.2 NFC支付:安全便捷,传统机构大力推广
文本
1中国移动支付现状
1.1内涵: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的支付不同于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移动终端实现资金支付和转账的支付方式。 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支付中介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 移动支付纳入第三方支付范围。
1.2 现状: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和普及率全球领先
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202.93万亿,位居全球第一,是美国移动支付规模的一百倍。 2013年以来,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崛起,中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位居全球第一。 近五年移动支付规模平均增速高达181%。 其电子支付业务占比持续提升,从2013年的不足1%飙升至2017年的8.4%。报告显示,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占比仅为1120亿美元,不足中国的1%,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全球领先,2017年电子支付比例达到76.9%。根据央行《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7年中国成年人使用电子支付的比例76.9%,农村成年人使用电子支付的比例为66.51%。 此外,腾讯信息可视化实验室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占比高达77%,充分展现了移动支付在中国超高的渗透率。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2016年移动支付比例美国为48%,英国为47%,德国为48%,法国为38%。 作为移动支付的起源国,日本的移动支付比例仅为27%。
2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
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政策的支持,我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2013年至2017年,移动支付规模增长了21倍,从2013年的不到10万亿增长到2017年的202.93万亿,平均增长率为181%。 2013年支付宝在移动端的部署以及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爆发,都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1 移动互联网普及,在线支付场景不断拓展
2.1.1 互联网用户规模大、移动网络覆盖率高,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位居全球第一,手机网民占比达98.3%。 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位居全球第一; 手机网民规模7.88亿,手机网民占网民总体比例98.3%; 截至2018年9月,4G用户总数11.4亿,覆盖99%的居民。 广泛的网络覆盖和较高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已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动力。
2.1.2 网购、外卖、打车O2O消费快速发展,拓宽小额支付场景范围
网络购物用户占比接近70%,移动支付因其便捷、安全而逐渐普及。 2008年以来,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中国居民购物的重要方式。 2008年,我国网购用户数仅为7900万,网购规模为1300亿。 截至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数和购物规模分别达到3.12亿和3.12亿。 1.89万亿,增长近2000倍。 截至2017年底,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33亿和7.18万亿。 考虑到2017年底7.72亿网民,我国网购人群占网民总数的69%。 %,网络购物几乎普及,这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场景。
外卖、打车等O2O消费快速发展,小额支付场景不断扩大,移动支付逐步取代现金支付。 除了网购外,外卖、打车也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和出行的重要方式。 以美团外卖和滴滴打车为例,2018年9月月活跃用户数分别达到1.34亿和1.08亿。 现金支付正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2.2 政策支持、二维码提升、线下小额移动支付蓬勃发展
2016年,二维码支付解禁,小额支付场景扩大,线下移动支付兴起。 2014年3月,央行叫停了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也叫停了条码、二维码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线下移动支付一度受到限制。 2016年8月,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二维码支付解禁。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消费的碎片化、线上化,而线下小额支付等细节场景此前相对缺失。 二维码的解除为线下小额支付提供了新的可能,并且由于二维码采集的成本极低。 从大型超市到餐馆、便利店,甚至小商家、小贩,几乎人人都可以使用二维码,线下移动支付也逐渐普及。
移动支付数量与在线支付数量的差距逐渐缩小并被超越,二维码支付发挥了主要作用。 随着二维码解禁,移动支付对网上支付、现金支付的替代效应日益明显。 2016年6月,网上支付笔数为110.27亿笔,是移动支付笔数的1.8倍。 2018年6月,移动支付支付笔数为149.24亿笔,已超过在线支付笔数。 二维码支付解禁是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中国移动支付为何远超欧美?
3.1 基础设施:以普惠金融为基础,从非经济效益出发,不如欧美
3.1.1门槛低:基于普惠金融,借记卡大量发行,办卡成本低
我们国家的基础是普惠金融。 银行不计成本地发行大量借记卡。 银行卡普及率高,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移动支付兴起初期,我国借记卡发卡量已达33.51亿张,银行卡渗透率一直较为稳定,达到47.2%。 发行借记卡意味着大量的发卡成本、人工成本、系统计算、现金管理、配套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费用。 出于成本考虑,多数欧美商业银行不愿发行更多借记卡。 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央行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不计成本大量发行带有银联标识的借记卡。 16岁以上可凭身份证办理借记卡,办卡成本极低。 借记卡的大规模发行,为银行卡与移动支付的绑定奠定了基础。
3.1.2 安全性:银行网点身份认证效率低,央行主导的清算体系高效
银行网点对持卡人进行身份验证并绑定手机号码,大大降低了移动支付平台的成本。 据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达22.87万个。 庞大的银行网点认证为移动支付提供安全保障。 移动支付最重要的问题是安全,我国庞大的银行网点对持卡人身份证、手机号码、家庭信息等进行面对面深度绑定和认证,也就是说持卡人本人确认对应的手机转账支付权限是指当移动支付平台绑定借记卡时,相当于对移动支付平台进行了授权。
银联与形成双支柱,央行主导的清算体系推动移动支付安全高效。 2018年6月30日,央行在银联基础上设立网联。 涉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网络支付业务需要通过网联进行清算。 此前,银联通过银行间清算系统实现了银行系统的互联互通,而第三方支付一直处于监管薄弱领域。 银联成立后,移动支付业务的清算均通过银联进行,更加安全、高效。
相比之下,在欧美,市场化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展大规模的安全认证服务,这制约了海外移动支付的发展。 大多数国外银行系统从成本和效益角度都不会支持第三方支付平台。 欧美国家的银行或卡组织更不愿意承接大量低效率甚至负效率的安全认证服务和清算结算服务。 我国分布广泛、发达的银行体系与不计成本、政策导向的经营理念相结合,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获得市场信任并发展壮大。
3.1.3 体验好:非市场电信服务体系、移动互联网网络覆盖广
政府主导的电信普惠服务,中国移动网络覆盖率高。 工信部表示,我国4G网络已覆盖近99%的人口,95%以上的行政村接入光纤宽带。 力争到2020年将4G网络覆盖率提高到98%。移动网络的高覆盖率极大提升了移动支付体验,让移动支付即使在农村也变得快捷方便。
3.2 后来者优势:借记卡渗透率高,信用卡渗透率低,阻力小
3.2.1支付习惯:借记卡使用率高,移动支付替代现金带来便利
中国人均借记卡持有量远超欧美,而人均信用卡持有量则落后。 欧美国家习惯了信用卡支付,消费者和商户缺乏转用动力。 由于银行主导地位、基础设施建设、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叠加,中国居民更倾向于使用借记卡和现金。 2016年,人均借记卡持有量为4.47张,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人均信用卡持有量为4.47张。 现存数量仅有0.31枚,截至2018年9月,仅有0.47枚。 此外,中国人习惯使用储蓄而不是信用卡,长期的支付习惯使得借记卡在中国的使用更加频繁。 相比之下,在欧美,信用卡普及率较高,基础设施相对成熟,在商户使用信用卡方便快捷,但消费者和商户都缺乏改变的动力。
商户配置POS成本较高,刷卡流程相对繁琐; 制作二维码的成本极低,扫描支付时间以秒为单位。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商户POS机拥有率较低。 只有大型超市和商场才配备POS机。 居民使用POS机刷卡流程繁琐、耗时较长。 相反,二维码支付不仅对商家来说生产成本低,而且可以让消费者快速支付,双方都受益。
3.2.2后发优势:信用卡利益集团尚未形成,移动支付发展阻力较小。
欧美信用卡组织成熟,移动支付有意取代信用卡,利益集团强大,阻力较大。 目前,全球5大信用卡组织中,英国和美国占4席,万事达卡(VISA)和维萨卡(VISA)覆盖范围极其广泛。 仅2016年,万事达信用卡发卡量就达到31.43亿张,交易规模达8.87万亿美元。 信用卡组织已经成熟。 能够更好地实现组织内部清算和管理。 欧美的移动支付,如手机、美国银行等,都是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近场支付,意在取代信用卡。 因此,银行和信用卡组织都不愿意放弃已经大规模盈利并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信用卡业务,转而发展移动支付。
中国移动支付取代现金,央行主导银联、网联。 银行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市场阻力不大。 一方面,中国唯一的信用卡组织是银联,它是央行主导的清算系统。 信用卡组织天然具有社会服务属性。 此外,央行还建立了网上清算系统,专门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清算和管理。 因此,银联的阻力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支付习惯下,中国移动支付取代现金而非银行卡。 移动支付仍然需要绑定银行卡,通过网络连接与银行进行清算。 因此,本质上,银行仍然是移动支付。 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银行和信用卡组织对移动支付的抵制程度远低于美国。
3.3 政策利好:信用卡手续费高、移动支付手续费低、小额场景受到鼓励
3.3.1信用卡服务费高:96次费用变更,信用卡刷卡费用高,收单机构更青睐借记卡
借记卡和信用卡刷卡费率分开管理,信用卡手续费没有上限,收单机构优先选择借记卡。 2016年9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央行印发的《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正式实施。 这是中国支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费改革,因此被称为“96费改”。 “96费改”后,借记卡和信用卡费率分开管理,信用卡刷卡手续费没有上限。 因此,消费者刷信用卡的比率要高于刷储蓄卡,而且当消费者进行大额采购时,如果使用信用卡,收单机构要支付的费用明显更高,这使得收单机构更愿意接受借记卡。 如上所述,我国人均借记卡持卡人数量领先全球,因此绑定借记卡的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方式。
3.3.2移动支付手续费低: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远低于欧美国家
中国移动支付平台向商户收取的手续费和转账费用远低于美国。 低廉的商户手续费和转账手续费有力地促进了移动支付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以商户销售为例,采用收款方式的美国商户需要支付交易金额的2.9%以及每笔交易0.3美元的固定费用。 缴纳服务费,中国商户使用支付宝收款费率较低,一般不超过0.5%甚至无手续费。
4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及案例
4.1 二维码支付:支付宝、财付通仍将长期垄断
支付宝和财付通是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两大寡头,二维码将继续在移动支付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支付宝从商务、生活、金融的角度进入移动支付,微信则依靠社交网络进入移动支付。 两者都垄断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
4.1.1支付宝:立足商业——渗透生活——拓展金融——科技海外
支付宝植根于商业,对个人免费。 它培育用户,形成壁垒,然后绑定商家,向商家收费。 从生活场景出发,提高覆盖、构筑城墙、抓大企业、抓大商户,逐步从小到大、由浅入浅。 深入、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步,立足业务,绑定商户。 支付宝植根于淘宝。 在发展初期,支付宝与网络购物场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2003年推出时,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信用担保,在买家和卖家之间架起一座信用桥梁。 因此,支付宝天然具有绑定商户、服务商户的属性。 后来,支付宝通过向个人用户免费提供服务来实现市场培育和逐步渗透,然后向商家收费以获取利润。 通过水、电、煤气等移动支付场景吸引用户,提高支付宝使用覆盖率,捕获大量商户。
第二步是自主支付和产业协作。 2005年以来,支付宝与商业银行、信用卡组织等合作拓展场景,逐步拓宽产业版图,将淘宝的单一用户扩展到丰富的各类用户。 截至2006年底,使用支付宝的非淘宝商家已超过30万家。 支付宝作为独立支付平台的地位逐渐被认可,外部商户占比达到30%。 2008年8月,支付宝用户突破1亿,超过淘宝8000万用户,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40%。
2008年,支付宝开始进军公用事业支付市场。 通过支付宝可以支付水、电、煤气、通讯等日常费用。 与在线旅游平台合作拓展移动领域,同时实现接入所有B2C网站,进一步拓展外部场景。 。 截至2009年底,支付宝对外商户已达46万家,年交易额达2871亿,市场份额达49.8%。 2010年底,支付宝用户突破5亿。
第三步,发展技术,布局金融。 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互联网理财逐步发展。 余额宝拥有超过4.74亿用户,资产管理规模达1.58万亿。 2013年8月,支付宝用户不再绑定信用卡或借记卡,可以直接透支消费。 发展了花呗、借呗等消费金融业务,用户规模超过3亿。 此外,芝麻信用也逐渐被认可,成为信用信息的重要来源。 蚂蚁保险在财险、寿险等领域全面布局,支付宝的综合金融服务体验更好。
第四步是海外扩张和技术输出。 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支付宝瞄准中国出境游客和海外客户,实施技术海外战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入股、并购或组建合资企业,推广金融服务,提供技术和风控系统支持,帮助合作伙伴实现产品本地化。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的Paytm。 在支付宝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其用户从2017年4月的3000万增长到2017年底的2.2亿,超越Paytm,成为全球第三大数字钱包。
4.1.2 财付通:社交游戏-社交支付-商户支付-持续赋能
第一步就是用红包、金融游戏进行社交。 微信红信封诞生于2013年8月。在微信上有近3亿社交用户,它促进了2014年春季音乐节上社会金融游戏“微信红信封”的爆发,并成功建立了微信付费的市场地位。
第二步是社会转移,实时转移。 基于2014年春季音乐节期间微信红信封的强烈爆炸,微信逐渐扩大了社会付款。 社会转移和实时转移的便利性促进了微信支付的渗透率,以取得突破。 在2015年春季音乐节期间,微信付费“摇动”在春节期间达到了10.1亿美元的交易。 随后,活跃用户的数量从2015年1月的3.8亿增加到6月的5.4亿美元,进一步确立了微信Pay在社会转移和实时转移中的作用。 核心位置在现场。
第三步是离线付款,服务提供商系统。 根据社会付款的成熟发展,微信开始探索离线支付,并采用了服务提供商机制,以与服务提供商获得相互利益和互惠。 一方面,微信薪水为中小型商人提供技术服务,运营支持和资金和解服务。 另一方面,中小型商人负责脱机微信支付。 因此,微信薪水在2016年迅速脱机突破,并与300,000多家离线商店相连。 交易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在离线支付领域建立护城河。
第四步是继续授权并参与金融。 Weili贷款,信用卡还款,财富管理和保险服务等金融服务出现在微信中。 金融服务账户有四个。 移动支付中财务方案的状态很明显。 通过扩大财务方案,微信薪水继续增强付款能力并扎根于消费者互联网。
4.2 NFC付款:高安全性和便利性,由传统机构大力促进
很难普及,并且非常安全和方便。 NFC付款有望与QR码竞争。 NFC(近场技术)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付款。 但是,由于NFC技术需要在终端中内置智能芯片等设备的帮助,因此对终端有更高的要求。 并非所有手机都具有NFC功能,因此比QR码更难普及。 高的。 但是,NFC付款比QR码更安全和方便,因此它也是将来移动支付的重要开发趋势。
传统的金融和电信服务提供商促进了NFC支付的发展,公共交通领域是主要突破。 已经形成了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的互联网巨头的障碍。 对于,银行,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等机构来说,很难在QR码支付中赢得市场份额。 因此,这些机构通常选择促进NFC支付技术的发展。 。 由于使用QR码足够快,很方便,因此很难促进NFC。 但是,在公共交通领域,NFC支付的便利性更加突出,因此预计公共交通将成为NFC付款的重要突破。 随着NFC技术的成熟度和智能终端的进一步发展,NFC付款有望成为重要的离线支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