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涵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跨境电子支付在金融领域迅速发展,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跨境支付已成为发展新热点。 因此,探讨跨境支付的现状和问题,对于促进跨境支付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国内外第三方跨境支付现状,分析跨境支付规模、发展优势和劣势,揭示跨境支付存在的信用风险、资金沉淀等问题。 促进境内第三方跨境支付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从外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注重从内部提升风控能力,加快建立实名制机制,降低非法交易风险。 生产。
关键词:第三方跨境支付; 发展历程; 问题; 发展措施
CLC 分类号:F830 文档代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21) 28-0079-03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跨境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也在积极发展。 中国跨境电商行业正处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近年来,在政府和跨境电商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我国跨境电商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一、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发展历史
1998年至2002年,以招商银行推出第一家网上银行业务为标志,国内第三方支付进入网关支付阶段。 现阶段,银行在支付领域拥有主导权和权威,第三方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和风险都很小,法律监管体系还不健全,只能依靠支付机构的自律。行业。
2003年后,具有第三方信用担保功能的支付宝平台诞生,标志着第三方支付进入信用中介阶段。 同时,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市场对第三方支付的需求日益增加,第三方机构的数量每天都在急剧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机构自身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资金安全和用户信息问题逐渐暴露,成为现阶段较为明显的两个风险特征。
在2008-2009年的行业支付应用阶段,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要求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009年以后,第三方支付相关管理制度在管理和监管层面不断完善,但在法律层面的一些规章制度还存在空白。 第三方支付市场灰色地带的法律漏洞和不当行为仍需解决。 焦点对象。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互联网交易额约为3200亿元,较2016年增长114.7%。不少支付机构认为,未来随着跨境交易量的快速增长,跨境支付规模将保持年均50%以上的增速。
受国际经济走势影响,人民币结算目前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贸易中最大的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占比约40%,仅次于美元。 人民币跨境支付涉及的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涉及跨境电商、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也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跨境旅游方面,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深受消费者喜爱,进而带动当地经济消费,积极推动跨境支付的发展。
二、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存在的问题
过去几年,第三方跨境支付发展速度显着提升。 受益于“一带一路”和人民币进入国际舞台的影响,跨境电商领域得到了大力支持。 随着跨境进出口零售电商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市场潜力被挖掘,物流、农业等行业跨境支付需求扩大,为行业带来新活力。
同时,跨境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相继出台的政策法规正在督促和推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 逐步从注重量化的生产发展模式转变为注重治理效果的模式。
但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产业,在法律体系等方面还不是很健全,也存在一定的监管漏洞。 与成熟的金融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法律机制不完善。 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出现,我国金融交易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但金融市场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不稳定。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并不完善,而这都是由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网络市场的虚拟性以及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不完善造成的。网上交易的非实名支付交易。 。 其快速发展缺乏正确引导,加速弊端暴露。 在缺乏强制性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没有震慑作用,极易出现二次违法行为。
二是监管机制不完善。 在第三方跨境支付中,个人信息和利益一直是用户最看重的部分,但相关部门缺乏法规对这两方面进行规范。 如果平台内部出现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等问题,用户也无法通过合法途径获得赔偿。 此外,跨境支付的特殊性不仅涉及国内支付行业,还涉及相应的海外领域,成为监管的一大难题。
三是存在监管漏洞。 由于现行《反洗钱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尚不成熟,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洗钱的规章制度,但省略了涉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部分。 这就催生了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 获得了非法经营的机会。 这些行为的存在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政府短期内很难堵住这些监管漏洞。
第四,平台交易系统容易引发信息安全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新时代的知识和信息。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完全中介的社会。 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应用行业,国内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虽然众多,但其支付流程基本相同。 跨境电商购物的各个环节都在互联网上进行,涉及消费者、跨境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和资金托管银行五个主体。 其中,支付平台需要与其他四个主体全程对接。 系统协调非常复杂。 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交易。 在交易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既负责四个主体之间的资金输送,又负责信息的传递。 它所接触到的信息流是非常巨大的。 在跨境交易过程中,这些都存储在支付平台上。 其中的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危害平台用户的利益。
五是存在资金沉淀隐患。 在第三方跨境消费中,消费者付款后资金将保留在支付平台账户中,直到消费者确认收到商品无误后才会转入电商账户。 这部分资金称为沉淀资金。 沉淀资金来源包括虚拟账户沉淀资金,以及因结算周期差异而产生的在途资金和保证金。 这些因素构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积累资金,其数额非常大。 到目前为止,跨境第三方支付行业仍然没有明确规范这些沉淀资金的使用,从而产生了安全风险。
六是平台风控能力不足。 由于跨境第三方支付涉及购汇、收汇等业务,这就导致了洗钱风险的出现和存在,为灰色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第三方跨境支付公司的风控能力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 此类风险难以应对,风控漏洞现象难以杜绝,进而促进高风险行业的发展。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管和引导。
三、促进第三方跨境支付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是完善实名制。 为了降低跨境支付的信用风险,各支付平台可以从用户实名制入手,通过收集用户实名信息,提高检测交易行为的便利性,及时发现交易漏洞,处理违规行为。 以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管理,以规范管理代替非制度化管理。 为促进实名制的普及,各平台可对经过实名认证的用户进行奖励,如推出免费服务、优惠产品和业务等,以提高实名注册用户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刺激消费。 另一方面,应对未实名注册的用户进行适当的限制,例如禁止使用现金支付等,提高跨境交易的安全性,减少非法交易的数量。 此外,平台还可在注册时确定消费者身份,并能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如其经营范围、信用交易、历史记录等,帮助政府确定购汇金额由客户。
二是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 政府干预可以对第三方跨境支付的规模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缺乏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我国在国际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体系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只能被动采取措施应对高保护级别要求。 我国应整合现行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基本法。 同时,我们不仅要重视《统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还应通过其他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对个人信息的系统性保护。
三是加快跨境资金清算网络建设。 构建完善的跨境资金清算网络对于每一个投资海外市场的跨境平台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跨境支付平台可以利用境内银行完善的清算系统办理外汇支付业务。 其次,跨境支付平台可以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为后者的商户提供在线支付交易,从而扩大国际用户的覆盖范围。 通过接入对方资金清算网络,了解、处理和解决跨境交易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跨境业务的服务水平。 最后,我们应该与其他海外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学习经验和知识,发展我们自己的清算网络的布局。 这样,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其清算渠道触达国内消费者,有利于未来该国区域内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优化外部社会环境。
第四,对于平台本身来说,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不同渠道积极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增强影响力。 其次,要明确流程,加强监督维护。 平台服务过程中,必须规范备案、监管、审核、受理等一系列流程和标准,使各环节分工明确、权责明确。 加大对相关岗位员工的培训力度,构建专业、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不断吸纳新的人才,努力形成优秀的团队。
总之,随着智能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高维工具,推动了符号文本的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第三方跨境支付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尽管跨境支付体系不断完善,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第三方跨境支付仍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应注意将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建设纳入跨境电子商务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应以法律法规的完善、平台机制的建设为稳定第三方跨境支付发展的监管手段,进一步解决支付问题。 问题。
国内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现在并将长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从我国庞大的用户基数、国民经济消费水平、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深厚的国际背景这四点来看,第三方跨境支付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同时,也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海外市场,思考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走国际化之路。
参考:
[1] 高山. 关于我国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2018,(31):112-114。
[2] 张晓婷. 第三方跨境支付系统——“E支付”[J]. 中外企业家,2020,(2):88。
[3] 黄文. 跨境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西方会计,2018,(5):46-49。
[4] 颜兴辉. 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 质量与市场,2020,(21):98-99。
[5] 郑海宇,李林。 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现状分析及建议[J]. 物流技术,2017,(1):137-139+145。
[6] 高山. 浅析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与风险控制[J]. 经济研究导刊,2018,(30):84-85+88。
[7] 卓武阳,胡阿斯,龚兴国,陈婷。 我国第三方支付信息安全风险研究[J/OL]. 西方经济管理论坛,2019,(6):42-52。
[8] 苗益阳. 法律监管视角下的第三方跨境电子支付[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83-86。
[9] 任杰. 第三方跨境支付信用风险形成机制研究[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
[10] 王圣轩. 跨境电子商务与第三方支付管理探讨[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10):14-15。
[11] 李鹏涛. 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及风险研究[J]. 时代财经,2020,(24):124-125。
[12] 景新宇. 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 农村经济技术,2020,(14):91-93。
[13]吴子越. 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的困境与对策[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9):282-283。
[14]张桂英. 运营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的企业策略研究[J]. 今日财富,2020,(18):8-9。
[15]白蓉,张永清. 完善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策略研究[J]. 改革开放,2017,(4):13-15。
[16]叶化文,匡彦昌. 第三方跨境支付问题及对策研究[J]. 电子商务,2014,(9):37-38+40。
[17] 卢玉硕. 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J]. 合作经济与技术,2019,(24):74-75。
[18] 黄杰,王玉江,黄英,陈欣怡。 第三方跨境支付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 黑龙江财经,2019,(7):55-57。
[19]崔彩洲. 第三方支付拓展跨境电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案[J]. 商业经济研究,2017,(8):56-58。
[20] 杨世海. 我国第三方跨境支付法律监管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6。
关于第三方交叉
王书涵
(&,,中国)
:随着of的出现,cross-已经进入了领域,而跨第三方也有了新的热点。 ,交叉-的和是交叉-的。 基于国内第三方交叉,交叉的规模、风险等。
对于中国的第三方交叉来说,是从法律到,从支付到风险,从实名到。
关键词:第三方跨界; ;;
【陈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