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监管“严”字当头开年即有支付机构被监管处罚

2024-04-22
来源:网络整理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杨曦北京报道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市场交易规模始终保持快速增长。 艾瑞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仅2021年一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就增长至74万亿元,同比增长15%。同比增长39.1%。

中国银联和网联在2022年元旦期间发布的支付数据也佐证了该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联数据显示,元旦期间银联在线交易总额达1.3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网联数据显示,元旦期间,网联平台共处理金融跨机构在线支付交易51.33亿笔,金额3.23万亿元。 同比增幅分别为17.86%和12.70%。

然而,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规管理建设却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速度。 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支付机构因此收到高额罚款和罚款。 例如,2020年4月,商银信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因16项违法行为被央行罚款没收共计1.16亿元,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进入2022年,第三方支付监管依然“严格”,年初以来支付机构不断受到监管处罚。 2022年1月26日,北京数字视频支付技术有限公司因“六罪”被央行经营管理部警告,罚款总额280.76万元。 时任风控总监王阳也受到警告并罚款15万元。

北京海润天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管委会主任、刑事业务部主任高超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蓬勃发展的第三方支付广泛服务于广大群众的日常交易活动。人群越来越多。 2021年,40余家支付机构受到行政处罚,罚款、没收总金额最高超过6000万元。 在行政处罚监管趋严的趋势下,刑事法律风险不容低估,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方支付监管“严”走在前列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央行已向支付机构披露至少53起罚单,罚金金额达1.79亿元。

“在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犯罪活动却通过第三方支付变相变相,严重扰乱了支付市场秩序。此外,还存在外部监管漏洞、公司内部控制不规范等问题。”而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导致从日常经营到交易的刑事法律风险。” 高超分析了当前支付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状况。

今年1月26日,央行经营管理部公布了行政处罚信息。 北京数字视频支付技术有限公司因“六罪”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0万元,并处罚款270万元,罚款总额280万元。 .一万元。

具体来说,涉及的违法行为包括:支付交易信息不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要求; 未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对非法交易直接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为从事金融业务的企业开立支付账户; 将交易资金结算至支付账户,并办理支付账户至未记名银行账户的转账; 未严格审核和保留特约商户开户信息的; 为商户转账支付账户提供便利,不保证商户代码的唯一性。 该公司时任风控总监王阳受到警告,并罚款15万元。

高超认为,从司法角度看,上述“直接为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行为可能涉嫌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信传输等技术支持的犯罪,或提供广告促销、支付结算等协助,情节严重的行为。

2019年,某第三方支付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涉嫌为跨境赌博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相关工作人员因涉嫌协助信息网络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此案给第三方支付公司敲响了警钟,明知不法分子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却仍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等技术支持。 、通讯传输等,并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 高超举了一个例子。

记者检索发现,2021年7月,中金支付有限公司受到央行经营管理部警告,罚款总额1526.59万元。 涉及的违法行为还包括“直接为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时任公司总裁经理石家乐被警告并罚款23.2万元。

还有哪些法律风险?

事实上,除了直接为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外,支付机构涉及的诸多违法行为还包括未按要求审核和管理专门商户档案、未及时更新商户信息、未按规定审核和管理商户专用档案、未及时更新商户信息等。切实落实特约商户管理责任。 未能有效检测客户异常情况; 支付交易信息不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要求; 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 未按照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等

高超认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可能涉嫌洗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

近日,11部门联合印发《打击和控制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决定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国开展打击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根据相关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也需要按照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

高超指出,第三方支付公司未按要求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要求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向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交易、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保存义务的,将构成犯罪。为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扰乱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可能涉嫌洗钱。

此外,第三方支付公司基于运营交易需求和业务需求,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也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公司会在客户下载和安装应用程序时读取客户的私人数据。 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服务器也可能被盗或损坏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导致信息泄露。 此外,第三方支付公司可能会出售客户信息等,上述行为如果未经客户授权,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高超表示。

此外,市场上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案例。 例如,2021年8月18日,持牌支付机构广东惠卡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因向第四方支付平台提供技术协助和商户号码帮助转移资金,被指控犯有非法经营罪。通过电信诈骗。 。 高超指出,未经许可提供第三方支付结算服务或者未经许可超出营业执照范围开展业务,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犯罪。

支付机构风控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为何第三方支付行业成为风险事件高发行业? 究其原因,是企业合规体系不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公司。 由于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风控体系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步伐。 由此,出现了业务审核不及时、风险筛查不严等漏洞。 高超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内部合规风控体系建设的主要缺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部机构设置不足。 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缺乏内控、监管等部门的设立。 因此,当员工进行舞弊、违规操作等行为时,相关风险无法得到很好的预警和处理;

二是缺乏风险识别技术。 非法资金流动一开始往往就存在一些线索。 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技术措施,尽可能多地发现异常流量,就可以在早期遏制非法活动,避免刑事责任;

三是内部人士风险意识淡薄。 即使一些风险意识较低的员工发现一些不真实的交易,也不会报告或处理风险,从而导致犯罪风险。

高超还认为,迫切需要出台具有较强法律地位的行政法规,更有效地规范当前的违法违规行为,明确第三方支付的使用范围、监管权限、风险防范和保障等。等,使监管部门处罚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法可依,严厉打击违法支付结算活动,维护支付市场秩序。

第三方支付机构如何加强内控? 高超建议,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聘请专门团队,事前防范和处置风险。 一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合规与风控部门,三是定期进行员工培训。

高超表示:“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我国社会金融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创新,但我们也应该关注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日常运营中产生的刑事法律风险,需要聘请律师来指导公司的合规建设,当风险出现时,也应该尽快聘请专业律师为公司提供法律帮助。渡过难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