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监管方案出台剁手族真要被剁手了

2024-04-22
来源:网络整理

刚刚过去的周末,《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在央行官网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并征求意见。 在《意见稿》中,央行对网络支付金额、第三方支付账户开立、转账等进行了限制。 这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方案,引发网友“手把手的人真的要被砍掉”的热议,尤其是需要多方支付等问题。甲方验证开户并结束免费跨行转账。 成为最大的争议点。

争议1

开户首先要证明“你就是你”

“以后,如果我们不收集到五项‘你就是你’的证据,我们就无法使用微信红包。” 看完央行下发的《意见稿》后,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抱怨连连。 某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人无奈调侃道。

他所说的“收集五项‘你就是你’的证据”,主要是针对《草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开户的限制。 《意见稿》第九条规定,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需实行客户实名管理。 这里的“实名管理”并不像手机号码实名注册流程,用户持身份证到营业厅进行身份验证即可完成。 相反,它要求“通过三个以上(含)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获取客户身份的基本信息”。 进行多重交叉验证,确保有效验证客户身份和真实意愿。”如果是具有理财功能的综合账户,则需要五张机构证明才能开户。

具体而言,交叉验证渠道包括公安、工商、教育、财税等行政部门以及商业银行、征信机构等单位运营的能够有效验证用户身份基本信息的数据库或系统。 例如,用户以后想给朋友发微信红包,发送前首先要向微信证明“你就是你”:上传毕业证书、纳税证明、户口本、护照等信息,或者去工商所、居委会等各地开红包。 证明。 通过五项身份验证后,才能开通微信支付并发送微信红包。 这无疑会极大影响用户使用微信红包的体验。

此外,如果《意见稿》最终实施,除了新开立的账户外,已经注册的不符合这些规定的账户也可能需要补充这些身份验证材料。 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用户来说,可能会因为数据不全或缺失而无法在支付机构开户。

“想象一下,一个人只有身份证,没有上过学,没有缴纳社保,没有纳税证明,甚至不能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合适吗?” 该第三方机构负责人表示。 。 他认为,从现有网络支付安全防控系统的技术来看,不需要这些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实现实名认证和账户安全真实性。

争议2

自己花的钱是有限的

《草案》对网络支付服务实行分级管理。 安全级别较低的余额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1000元,全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20万元、10万元。

这一条款一经在网络上公布,就引发了微博、微信上的疯狂转发。 “这对于那些亲手挑选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坏消息!” “用自己的钱买东西有限额吗?!” 网友的评论开始蔓延。

很快,央行相关负责人针对不少网购消费者的担忧和误解,对这一规定进行了解释。 据介绍,《意见稿》中的单日限额仅适用于使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的支付,通过跳转银行网关或支付机构提供的银行卡快捷支付方式进行的支付不受此限制。限制。 超过年度和单日支付限额的客户可以使用自己的银行卡通过支付机构提供的跳转银行网关或快捷支付方式完成对外支付,无限额。

“这可以满足大部分个人客户的支付需求,基本不会影响客户的支付体验。” 该负责人说道。 例如,一位央行人士表示,如果消费者使用支付宝购买了价值6000元的手机,而他的支付宝账户恰好有6000元,但根据规定,他的单日消费限额只有5000元, 他应该怎么做?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扣款将优先从消费者支付宝账户中扣除5000元,剩余1000元从消费者此前绑定的银行卡账户中扣除。

尽管央行已经说明了5000元限额的具体情况,但盈灿集团副总裁、投之家CEO黄士桥仍然认为此举过于严厉。 他打了个比方,“你取出一万元,放到钱包里,然后有人规定,钱包里的这万元只能花5000元,超出的部分你得去银行提取,剩下的5000元”。钱包里的人民币只能存到明天了。” 他认为,《意见稿》的规定极大阻碍了用户的在线支付体验。

争议3

免费跨行转账面世

“妈,你不想在家里买房吗?我给你转几万块钱,你可以用支付宝转账,不收取任何费用。” 刘庆刚刚让河北老家的妈妈体验了支付宝的便利。 但在未来,这种免费的午餐可能会结束。

《意见稿》指出,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时,转出账户应限于支付账户客户同名银行借记账户; 办理付款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时,转入账户应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同名银行借记账户。 如果严格遵守这一规定,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将无法向他人银行账户转账,到银行排队、缴纳跨行转账费用将成为头疼且无奈的选择。

数据显示,某大型国有银行每年银行卡转账服务手续费收入超过20亿元。 以此计算,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平台无法免费将资金转移到银行卡后,仅银行在这方面的收入就可以增加100亿元。 元。

除了可能对免费跨行转账等“福利”造成影响外,人们还担心,如果《意见稿》实施,银行的支付系统能否跟上当前互联网支付需求惊人的增长。

“往年,双十一买东西时,你会先存入足够的钱到支付宝余额中,然后开始购买时就可以成功支付。 成千上万的人同时为同一种产品付费,这就像一座独木桥。 通过网上银行支付确实很难。 “慢慢地,经常付款失败。”热爱网购的市民林女士说。

不仅是双十一期间,在微信、支付宝红包遍地的春节期间,银行支付系统能否承受大量支付请求的挑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专家点评

保障安全不应阻碍创新

“与机构客户相比,个人客户对支付账户余额的实际属性和潜在风险了解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限制支付金额的相关条款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人用户的资金安全。” 8月1日 7月1日发布《意见稿》时,央行对支付金额限制等限制原因进行了解释。

《意见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监管之外的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存管资金和资金安全问题。 《草案》特别强调,支付账户余额不是存款,而是客户在商业预付卡中的准备金。 它仅代表支付机构的信用。 一旦支付机构出现问题,客户就会遭受损失。

事实上,自央行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以来,已有超过27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牌照。 基于云数据技术的商业模式监管难度加大,违规风险加大。 此次《意见稿》从高层意志的角度区分了支付机构与银行机构的区别,防止支付机构“银行化”、“联盟化”,实质上是积极巩固银行体系在信用交易领域坚不可摧的地位。金融业的地位。” 华泰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罗毅认为。

也有专家认为,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限制过于严格,有些“矫枉过正”。

”我对《草案》表示担忧。互联网金融是随着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而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影响最大的业态是第三方支付,其次是理财、众筹、互联网金融贷款等。方支付非常重要,而且和电商高度兼容,设置这样的限制让人很不方便。”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秋公开表达了对草案的不认可。 的不同观点。 他认为,对第三方支付的过度限制会阻碍金融创新,我们应该通过新的金融理念推动金融变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