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财政厅关于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国库电子集中支付,实现全方位、全业务一体化预算单位、财政、代理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 流程的电子化管理,形成了安全、高效的电子支付体系,真正让数据走得更多,服务对象少跑腿。 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体制机制,充实国库电子支付“重要器官”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措施。 2021年,单县财政局根据上级领导指示和单县实际情况,提前谋划、精心部署,成立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领导小组,印发了《单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方案》。 《单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建设》《单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印章管理暂行办法》等改革文件全面保障国库支付电子化改革有序推进。
(二)理清业务流程,夯实基础。 明确政府预算资金、单位资金等各类资金性质,梳理单位零余额、财政零余额等多种支付方式,完善统一工资发放、非指标分配、动态等相应业务类型。监控、支付对账等业务流程,并根据系统要求,严格完善凭证类型、各类电子印章权限、印章位置配置等业务细节。 为确保业务推广安全、高效,对全县各单位各岗位印章进行集中收集、记录,制作安全性高的UKey。 同时,协调各代理银行共同配置和完善各单位财政结算银行账户和零余额账户。 通过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稳步推进国库电子集中支付业务。
(三)加强业务学习,组织联合测试。 改革初期,该单位积极联系上级财务部门、综合系统工程师、人民银行、代理行、预算单位等各方,搭建沟通桥梁。 牵头组织开展多项业务全流程测试,覆盖各业务模块,涉及所有业务相关机构。 测试中发现的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预算单位与银行之间、银行之间涉及网络技术、支付服务、会计等方面的问题,将及时解决。
二、各项财务工作稳步推进、有效落实
(一)实现资金四个全覆盖。 资金性质全覆盖,包括政府预算资金和单位资金,保障单位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电子支付覆盖所有单位,不仅包括各县级预算部门(单位),还包括乡镇街道,充分保障了各政府机关的资金需求。 业务类型全覆盖,以普通单位自筹模式为主,同时拓展了财务代理缴费、实际分配缴费、统一工资发放等业务类型。 支付方式全覆盖,不仅包括普通专户支付方式,还包括现金支票、代扣代缴、政府采购支付等支付方式。
(二)系统与技术同步发展,保障资金支付安全。 建立健全完善的岗位制度,包括计划审批、支付审批、英国管理、定期对账、会计、账户管理等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将资金审核模式辐射到预算部门和乡镇街道。 确保每笔资金都得到申请和审核,保证资金流向安全可靠。 同时,在集成系统中维护电子印章、电子凭证库等,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严守资金安全红线。
(三)动态监控,实现资金立体化、全方位监管。 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支付系统动态监控规则,实时拦截单笔大额支付申请。 集成系统与直达资金系统对接,实时监控直达资金支付状况。 集成系统新增政府采购模块,有效监管政府采购和支付行为。 系统数据更加立体化。 通过月度预算执行报告等数据,及时发现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漏洞,并及时反馈和纠正。
三、深化资金监督管理
(一)强化国库管理,守住“三保”底线。 一是科学预测国库形势。 积极与税务部门、人民银行沟通,通过分析全县经济运行情况、财政预算收支变化、与省财政资金往来等情况,准确预测国库资金流入情况。 充分利用综合系统日常查询功能,及时掌握国库资金余额、流入、流出情况。 二是做好资金监管。 严格控制国库资金规模和国库安全系数在合理水平,确保不出现资金支付风险。 提高资本支出的规范性、科学性,开展大额支付预警拦截,严禁大额现金提取。 三是保障重点支出。 由于该县财力相对紧张,通过国库支付情况分析,优先保障“保工资、保运行、保民生”的三保障支出。
(二)深化细化直接资金管理。 明确了预算、国库、业务部门直接资金管理工作职责范围,直接资金在拨付、发放、支付等环节更加顺畅、具体。 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监管,确保全县各预算单位严格落实直接资金。 资金已拨付。
(三)加强单位资金管理,全面保障资金安全。 根据一体化系统建设情况,及时组织全县各预算单位开展单位资金网上支付测试。 制定《单县单位资金支付流程及管理办法》,明确单位资金范围。 配置支付账户,完善单位资金审核流程,充分保障单位资金在内部审核、业务部门审核、国库审核等多方监督下安全运行。 在全县预算单位的积极配合下,2023年初,全县所有预算单位的单位资金全部纳入一体化系统。
(四)完善单位核算,实现“闭环运行”。 为严格落实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单位核算功能,通过明确责任人、加强监督协调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各单位快速落实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核算”模块,进一步强化新体系。 预算执行信息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