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推进作风革命,增强机关效能,云南省财政厅围绕金融网点不足、缴款时间延误等实际问题,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一些基层金融部门资金结算不畅,运行效率低下。 构建“纵向覆盖四级财政、横向覆盖省级预算单位、覆盖政府预算资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和单位资金所有资金类型”的电子支付管理体系。 按下国库管理“快进键”,资金支付加快,运用科技手段赋能资金监管,有利于提高各级部门工作效率,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聚焦基层减负,办事不面对面
省财政坚持“全省一盘棋”的总体思路,建立了跨全省财政部门、人民银行、代理行、预算单位统一规范的电子国库支付系统,彻底改变了“纸质凭证+大红章”、“人工送单+核销”的传统模式,办理人员由“来回跑”变为“无需跑”,资金支付时间也缩短了平均节省70%以上,有效惠及全省、16个州市、166个县区(含开发区)、1415个乡镇财政部门、23601个预算单位相关人员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水平。效率。
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经办人员实现了“零接触”快捷支付,平均每月减少直接接触人数超过30万人次,不仅保证了各类资金能够快速到达一线,疫情防控措施也得到有效落实。
着力提高效率、优化公共服务
通过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资金上了安全高效的现代化“高铁”。 预算单位向银行发起缴费申请、完成缴费的时间从至少半天缩短到10分钟以内。 经办人员可以办理更多、更详细的缴费数据,为民生支出、农业补贴、社保补贴等资金直接划入个人账户提供技术和管理保障。
2022年以来,全省共办理基金支付914.8万笔、4777.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910.9万笔、3257.1亿元、金融专户管理资金1.1万户、1513.1亿元、单位基金2.8万户、74亿元。 同时,针对自然灾害、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开通24小时绿色通道,快速拨付补助资金,有效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有效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公共服务供给现代化。
聚焦安全监管,构筑新型防护网
依托全省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和审核流程固化在系统中,消除人为干预,形成“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有始有终”的链条式内控机制。 单一的人为控制“印章”,拓展为多个“电子安全锁”协同作用的三维“防护网”,有效保障资金安全。 建立健全动态监控机制,有效防范资金支付使用风险。 2022年以来,全省各级预算单位累计触发动态监测预警规则39.3万条,截获支付款项5.7万条。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电子系统与单位核算系统对接,打通资金支付管理“最后一公里”,实现每笔预算资金从拨付到核算的具体情况实时跟踪。 “放出多少钱,缴纳多少”一目了然,“谁办理业务、办理了多长时间”,资金监管“一步到位”,有效提高了监督效率。
聚焦创新发展,数据赋能提升战斗力
通过推进电子支付改革,打破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信息的标准统一和采集,有效提高数据效率加强数据采集,提高数据分析利用水平。
改革前,各级预算收支等数据需要手工填写,逐级汇总上报。 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 改革后,各级财政、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收支数据均可通过系统直接提取,消除了分散统计和手工填报,有效保证了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通过推进国库电子集中支付,逐步满足预算网络监管、资金直接监控等“大数据”对接需求,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助力金融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社会治理跃上新水平。 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