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打破农业落后的“宿命论”

2024-04-22
来源:网络整理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 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的中央文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以其操作方便、快捷等优势,在农村地区受到广泛青睐并迅速发展。 在加强农村民生保障、助力精准扶贫、促进普惠金融、支持农村信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度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打破农业落后的“宿命论”。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质量低下,产业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农民与新生产力发展能力不强,民生领域基础薄弱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不可持续,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 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中,生活富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繁荣是基础和着力点。 两者都是实现乡村文明、生态宜居、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 农村居民实现小康,必然意味着农村整体脱贫。 农村居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实现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产生强劲购买力。 这就必然要求以农村繁荣产业为载体,创造更多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我国农村落后源于工业落后。 长期的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以及制约小农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严重“靠天吃饭”问题,导致我国农业发展落后。 推动农业发展,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在我国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积极推进,积累了大量具有借鉴意义的先进经验,探索出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新路径。 无论是当前的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型农业组织的参与,还是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都是得益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农村经济实现“互联网+”转型。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生产率主要受生产过程中各种经济技术因素的制约。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市场经济关系向农村社会的不断渗透、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利用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农产品直销等新方式,一些农村经济走出了“互联网+”农业新发展道路。 新型养殖户、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他们依靠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重组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使得一大批电商购物村和涉农直销平台应运而生,传统农民逐渐向新型农民转变。时代乡村网民,推动农家乐、乡村旅游、小镇民宿、乡村医疗、农业产业园等新型农业发展,从而提升传统农业。 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新的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生产关系逐步建立。

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改造和创造一套新的生产函数,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不同程度地引入生产体系,从而产生巨大的发展动力。”互联网技术、供应链金融、移动支付等技术和服务方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上述的创新“新组合”。

移动支付服务乡村振兴机制

多重政策引导农村移动支付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金融服务指导意见》 《乡村振兴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农村大力推广和普及移动电话。 鼓励支持各类向农村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支付等适合农村的新兴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不断向“三农”领域延伸。 推动支付结算从农民生活拓展到农产品收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促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可持续发展。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村电商信贷和支付创新,打通线上农业资金链。 积极引导更多人员、机械、产品等支付资源向农村倾斜。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推广农村千兆光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移动物联网。 互联网规划建设与城市同步; 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系统,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扩大消费救助。 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城乡生产和消费有效对接,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移动支付有助于突破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业实现新发展,逐步走向产业发展新道路,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各地自然、地理、产业条件等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农村发展极不平衡。 大部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不具备发展规模化农村工业的条件。 一方面,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形式往往局限于农家乐、小商店、小工厂、初加工作坊等; 另一方面,受限于农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地形条件恶劣、历史积累不足等基本现实,没有实力承接大规模对外产业转移和大规模集中发展。

在诸多因素制约下,实现产业繁荣有两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是带动县域规模产业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撑和配套。 二是立足当地环境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发展县域规模经济,特别是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县域在人力、生产、生活、物流等方面相对于城市的显着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通过产业链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由单一农产品种植、销售向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转变,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价值,并让农民以股权分红、劳务合作、投资利润等形式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充分发挥各地自然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创建特色村镇,形成山区林果牧业、平原粮棉麦稻等差异化农村发展新格局形成生态观光旅游,走小规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图1)。

图1 移动支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传导机制

移动支付作为新的生产工具,直接服务于新型农村经济生产关系下的商品流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整个产业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富裕感和获得感。 无论是规模化发展还是特色化发展,移动支付都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覆盖面广、操作便捷、服务高效、价值深度挖掘等优势。 它在各个环节充当了宝贵的润滑剂,不仅提高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流向消费者的效率,也提高了农村从上游生产企业到供销机构的生产经营要素的效率。扩大农村产品品牌影响力。

移动支付探索乡村振兴

从顶层设计加强组织机制建设。 目前,国家成立了乡村振兴局。 建议在其领导下成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部门、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相关机构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加强顶层组织领导,实现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 更好发挥移动支付服务民生保障的作用。

加强基层多方协调落实。 移动支付是民生工程、民生工程、普惠工程。 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引导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要充分发挥科技信息、网络覆盖、熟悉当地等方面的禀赋优势,形成提升移动支付水平的合力。农村地区服务。

结合实际需求加强支付服务创新。 积极开发特色移动终端,大力推广适合农民的支付功能。 新产品和服务重点满足以下需求:一是专业化,充分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收购等特殊支付需求。二是多元化,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的支付需求。服务多种场景。 三是简单化。 依托生物识别技术,为村民开发界面简单、流程简单、操作直观易操作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易用性。 四是安全,提高支付服务安全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用户安全意识,防止经济损失。

从环境建设角度加强激励、考核和引导。 一方面,采取财政支持、免税、贡献奖励等激励措施,提高支付服务主体的投资意愿,促进移动支付资源向农村配置。 同时,强化考核,明确奖惩,防范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加强服务监管,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活跃农村移动支付市场。

(本文作者就职于太仓农商银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