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文介绍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并列出了影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 最后总结了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建议。 我国移动支付现状 条件 因素 方向 策略建议 一、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近年来支付服务方式的重要创新之一,也是新兴电子支付的主要形式。 移动支付服务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出现在美国,随后在韩国和日本出现并迅速发展。 移动支付在中国最早出现于1999年,中国移动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部分省市试点移动支付业务。 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应该说已经初具规模,在行业机构、市场份额、用户数量、业务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但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受到运营环境、安全技术、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制约。 与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市场相比,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呈现出不温不火的状态。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价值链。 广大商业银行、主要移动通信运营商和众多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有力推动了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已涵盖转账汇款、网络购物、公共支付、手机话费、公共交通、商场购物、个人理财等众多领域。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移动支付主要用于小额支付; 此外,由于业务收益分成涉及多个环节,且需要支付前期建设的基础成本,在当前业务发展尚未达到预期规模的情况下,整个行业仍处于非盈利状态。 从移动支付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在政策法律方面,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已逐渐成熟,但与电子支付相关的政策法律还不够完善。 第三方电子支付组织的合法性尚未得到认可; 从经济环境看,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网络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化广泛应用; 从社会文化环境来看,我国手机用户群体信用卡消费习惯不断增强,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 从技术环境来看,移动通信网络已经非常成熟,中国银联的POS跨行网络系统也覆盖商业银行。 我们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数字来了解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情况。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支付用户总数突破1920万户; 2022年上半年,共实现交易6268.5万笔,金额17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4%和63.7%。 预计全年将超过350亿元。 我们来看看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移动支付的潜在市场。 国内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年交易额将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200亿元,预示着移动支付的增长。 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移动支付用户的基本数量。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3.38亿,其中手机网民1.55亿,占比46%,规模整个手机用户群高达7亿,这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总体来看,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正处于非常有利的机遇。 2、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条件 1)中国手机用户智能终端比例较低,系统平台多样化。 据工信部10月底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手机用户数已达95230.5万户,3G用户数已达95230.5万户。 已突破1亿,覆盖10245.7万户家庭。 然而,智能手机的比例仍然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远程支付的发展。 Gen和 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中美手机终端类型对比中,中国智能手机占比19.5%,与美国的43.0%仍有较大差距。 .2) 安全担忧和不成熟的消费者使用习惯阻碍了过去一两年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但与之相关的一些安全事件,如木马病毒、资金被盗等,这种情况也屡屡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移动支付的推广。 邓白氏的用户调查数据显示,“安全性差”和“不了解业务”是消费者不使用移动支付服务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不懂业务”,说明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还比较少,用户的使用习惯还远没有建立起来。
3)近端支付标准的选择 在近端支付方面,我国的近端支付标准尚未最终确定,这导致市场长期以来在两种标准之间犹豫不决。 这不仅影响了产业链上厂商对硬件生产的投入,也迫使下游商户安装多种类型的POS。 这不仅消耗社会资源,也让消费者关注多重标准的产品。 不知所措,极大地影响了移动支付的普及。 3、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各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来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盈利能力。 对于市场化推动的服务业态而言,盈利能力是吸引各方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也是保持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涉及主体众多,产生了多种具体应用模式,有的由移动运营商主导,有的由商业银行主导,有的由第三方支付组织联合相关机构主导。 但无论谁领先,都必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竞争优势,寻求良好的盈利模式,实现各方共赢。 因此,盈利问题本质上是产业价值链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 第二是安全。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然而,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在接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快捷等好处之前,他们也非常关心支付的安全性。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技术安全和资金安全。
技术安全是指移动支付的使用是否对手机等设备有特殊要求、是否更换现有手机、是否更换SIM卡以及通过手机支付的用户银行账户、个人身份等敏感信息。电话和商家的网站和支付网络。 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如何? 资金安全是指移动支付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理时常出现的资金沉淀问题。 这些资金的所有权依法属于客户,但实际上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控制。 如何保证存入资金的安全也是广大客户关心的问题。 因此,各方必须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让我们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更加安全可靠。 三是方便。 便捷是移动支付的灵魂和生命。 移动支付便利性的提升,一方面在于手机与新兴技术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在于手机与新兴技术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在于从用户角度对传统支付业务处理模式和流程进行重组或创新。 对便捷性的追求催生了移动支付众多的业务处理模式,但每一种业务模式的发展都必须以安全为基础。 第四是可信度。 公众接受程度决定了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 要检验公众的接受程度,首先要看公众是否能够方便地获得移动支付服务; 其次,公众是否认可移动支付的优势,是否愿意使用手机办理支付业务; 第三,其他支付方式的普及和公众的支付习惯也影响着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
五是合法化。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移动支付的发展仍处于成长期。 相应地,其发展环境也表现出一个行业发展初期的不成熟、无序的特征。 不少处于政策灰色地带的业务快速发展,未来面临被监管的政策风险。 要从移动支付业务准入、电子货币发行、业务监督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护用户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移动支付环境。为移动支付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这是标准化。 移动支付涉及众多参与机构,各机构通过电子信息交互完成支付业务处理。 因此,统一的业务和技术标准是业务顺利处理的前提。 只有统一标准,行业才能规范,才能走上正轨发展。 目前,移动支付业务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各运营主体也没有整体的推广模式。 这使得中长期规划和长期发展思路难以形成。 有必要总结我国银行卡发展的经验教训,防止在移动支付领域再次出现“网络通用”银行卡工程。 在多种运营主体并存、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有必要规范相关业务和技术,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方向及战略建议 基于上述对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行业发展将朝以下方向发展: 1)聚焦多平台应用。 虽然中国手机用户整体正在向智能化转型,但功能机、山寨机依然广泛存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依然多样,跨平台移动支付已成为重要趋势。
未来,移动支付不仅可以通过APP应用进行操作,还可以通过WAP、短信、语音等方式进行操作。 2)安全性需要保障 在手机安全方面,因为手机涉及到很多个人的隐私信息。用户一旦流失,经济损失将会非常大。 随着手机操作系统逐渐完善和成熟,一些木马病毒也随之出现。 ,对手机支付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移动支付安全方面,首先支付服务提供商需要通过软件和硬件提供保障; 其次,支付确认还必须通过一些手机号码绑定、短信验证码等进行; 最后,要完善相关风险补偿机制,有效保障用户移动支付流程和资金安全。 3)移动支付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未来,移动支付将与更多技术形态相结合,其内涵将进一步丰富。 比如与二维码的结合,将使移动支付不再分为近场和远程; 与LBS技术、本地搜索和消费相结合,实现信息和资金的完全闭环; 与指纹、语音识别等技术的结合,将让移动支付甚至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4)移动支付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 正如移动支付的发展路径一样,移动支付可能是POS收单机构,也可能是预付卡、本地折扣、用户积分,甚至是个人消费信贷。 基于这些支付形式,无疑将催生出更多、更丰富的业务形态。 我们认为,移动支付除了继续广泛应用于网络购物、游戏充值、生活支付等领域外,还将与线下支付、移动理财、移动端机票预订等更多应用场景广泛融合。 还通过银行账户绑定支付等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为用户提供广泛的应用覆盖和全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