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Pay在国内的发展路在何方?顺滑的使用感受

2024-05-06
来源:网络整理

《移动支付网》作者佘云峰:不久前,Apple Pay终于增加了对京津冀互联互通卡和深圳通行证的支持。 近两年,Apple Pay的快捷交通卡已拓展至三个城市,佛山、广州版的互联互通卡未来也将加入。

支持互联卡后,Apple Pay受到了苹果粉丝和移动支付粉丝的强烈追捧。 不少网友表示,Apple Pay交通卡的刷卡体验比好很多。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未来能够使用Apple Pay的交通卡解决方案,兼容二维码将是完美的交通支付解决方案。

但两年内只拓展了两张交通卡的Apple Pay真的有这么完美的体验吗? 比国内手机厂商的Pay好还是差? Apple Pay在国内的发展路在何方? 今天移动支付网就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Apple Pay优势:流畅的使用体验

2016年2月,Apple Pay与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合作进入中国,Apple Pay的金融支付功能在中国正式上线。

2018年3月,iOS 11.3推出“Apple Pay快捷交通卡(Apple Pay)”功能,支持添加北京卡和上海交通卡。 Apple Pay交通卡可在北京、上海的地铁和公交车上使用。

2020年4月,iOS 13.4正式增加对全国交通卡互联互通的支持,新增京津冀互联互通卡和深圳通行证。

所有使用过Apple Pay的用户都应该对Apple Pay的体验给予非常高的评价。 在笔者看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流畅”。 作为Apple Pay在中国最早的用户,从金融支付到交通支付,Apple Pay在刷卡体验上都做到了极致的统一和流畅。 “叮”的声音和一触式刷卡动画都体现了Apple Pay的交互性。 专心。

此外,Apple Pay自推出以来还有一些值得称赞的设计。 例如,Apple Pay的NFC支付基于SE的全终端模式,但卡遵循Apple ID账户,允许云卡管理。 这后来被厂商采用,开发了基于云账户的“卡迁移”功能。

再比如,Apple Pay的快捷交通卡不仅可以在合屏状态下刷卡,还可以利用备用电源刷卡,这样手机自动开机后最长5小时仍可刷卡离开。 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交通卡尚不具备相关功能。

因此,不得不说Apple Pay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实际上其“流畅”的用户体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封闭的软硬件环境之上,更多的是建立在系统之上。 这个层面的问题与“苹果手机可以用三年不卡顿,安卓手机两年就必须更换”这个话题的由来类似。 因此,将Apple Pay的刷卡体验与手机进行比较,并将其优势全部归咎于产品能力,是不公平的。 毕竟手机这几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回顾上面提到的三个重要时间点,似乎早已注定。 每两年进行一次重大更新。 与Apple Pay的“流畅”体验不相称的是其“不流畅”的推广流程。

国内Pay优势:本地化推广流程

如果说国内Pay与Apple Pay在刷卡体验上确实存在些许差距,那么国内Pay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快速且普及的本地化推广进程。

以拥有国内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华为为例,近年来Pay的创新发展非常迅速,这也推动了整个国内NFC支付行业的共同进步。

就国内市场而言,除了支持银行之外,Apple Pay 与 Pay 相当。 在支持交通卡和功能创新方面,Apple Pay的支持远远落后于Pay。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除Pay之外,包括Mi Pay、OPPO Pay、vivo Pay、魅族Pay等多家国内手机厂商的支付服务均已上线。 在支持移动交通卡方面,少则十多个城市,多则三十、四十个城市。

在功能创新方面,依托本土企业优势,国内支付优势明显。 近年来, Pay联合银联等机构推出触摸点击、卡码合一、非NFC手机扫码支付等多种创新功能,为移动支付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支付。 而这些都与企业的属性和商业模式密不可分。

幸运的是,Apple Pay在国际市场发展良好,目前已支持59个国家和地区。 据该公司估计,到 2024 年,Apple Pay 的全球交易额将达到 6860 亿美元,占据该细分市场 52% 的份额。 Apple Pay在全球市场的潜力不可低估。

Apple Pay在国内的发展路在何方?

Apple Pay 已经超越星巴克移动应用程序,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移动支付系统,库克在去年第四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Apple Pay 的交易数量已经超过了交易数量,并且增长速度是原来的四倍。

Apple Pay在国际市场迅速崛起,但国内市场的发展路在何方?

2019年3月,苹果和高盛推出了Apple Card,吸引了大量人的关注。 很多苹果粉丝都希望能够在中国体验这款钛金卡。 但到目前为止,Apple Card在中国仍然缺失。

今年4月8日,华为突然萌生了发布类似产品Card的想法。 虽然还没有正式上线,但是已经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也算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回顾Apple Pay交通卡的扩张,两年内仅推出了两张新卡,支持的卡数量仍为个位数。 另一方面,国内支付已扩展到覆盖全国。 这一差距成为Apple Pay在中国推广过程的缩影。 如何突破?

首先,Apple Pay需要与国内大型机构合作,推动创新功能的快速落地。 Apple Pay在金融支付领域的成功得益于与银联的高效合作。 但NFC支付在交通领域的拓展需要与各卡公司合作并一一突破,再加上苹果在商务谈判中毫不妥协的态度。 ,这极大地影响了移动交通卡的推行。 因此,苹果一方面需要放下架子与产业链达成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转变思路,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 前不久传闻Apple Pay更新后将支持支付宝,但最终并未推出。 事实上,它已经与支付巨头合作,合作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即使是在交通领域,即使是基于二维码。

其次,如果你赢不了就加入。 Apple Pay可以尝试借鉴国内Pay的思路来扩展其功能。 毕竟他们更了解国内市场环境。 近日有消息称,Apple Pay版银联二维码功能即将上线,这一“卡码合一”功能已在国内Pay落地。 那么既然最终会上线,为什么不通过商业合作来推动该功能早日上线呢? 一方面,放下姿态或许不是苹果的风格。 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苹果不关心国内市场,或者说国内市场并不是骄傲的苹果所关心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移动支付市场如此发达的市场,Apple Pay的机会微乎其微。 毕竟DCEP在中国已经在研发了。 因此,在笔者看来,Apple Pay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定调,无论是企业属性还是发展环境都不会让Apple Pay走在前列。 互联卡的支持是Apple Pay交通卡的转折点,但并不是Apple Pay的转折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