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清关”机构跑路,善德付费“承担责任”
就在监管部门大力整治“二次清理”乱象之际,一家企业却陷入了交火之中。 近日,近300名投资者聚集在上海闪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闪德支付”)门前,称因一家名为的公司违规“二次清仓”,自己的钱不翼而飞。至于Fei,为提供交易通道的人是持牌的Sande Pay,但Sande Pay拒绝承担责任,因为“是与商家签订了合同”。 业内人士认为,支付机构至少要为监管不严负责。 桑德支付的碰撞也已埋下伏笔。 曾多次因业务违规被央行罚款。
缺钱
近日,闪德支付陷入“二次清算”危机。 事件起因是,2018年初以来,“二次清算”组织的POS机频繁出现刷卡后钱不到账的大面积问题,随后人员空走。 闪德支付涉嫌默许非法“二次清算”,导致商户资金消失。
所谓“二次清算”,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清算过程中的“二房东”。 是指未取得收单牌照,只能在有牌照的收单机构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的公司。 品牌收购方先将钱清算给公司,公司再清算给商家。
持牌机构利用渠道优势、“二次清算”企业跑路的情况,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正是因为过去几年,欺诈、洗钱、挪用商户结算资金等风险不断暴露,“二次清算”行业迎来了强监管的洗礼。 监管机构不仅不断更新“二次清算”机构黑名单,2017年底,央行还将整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暗中帮助无牌机构的持牌支付机构,并将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最终处罚和总结阶段将于2018年6月底完成。
Sande Pay与的关系似乎与上述模式一致,导致一周前就有近300名投资者前来索要解释,并要求Sande Pay帮助追回资金。 一位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桑德佩拒绝承担责任。 根据汕德支付此前的回应,与本次事件的商户签订了合同,因此这些商户并非汕德的特殊商户。 商户消失的钱与闪德支付无关。 这是通过外部转账到商家。 桑德支付再次重申与自身无关。
该商家反驳了这一说法。 根据商户提供的交易凭证,部分清算商户名称、商户编号与闪德支付产品“朵拉云”上的备注相同; 商户提供的部分流量清单上备注上写着“善德清”,清单中也有体现。 发出付款指令的是重庆山德。
北京商报记者试图采访善德支付。 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在配合警方调查,无法提供更多信息。 汕德支付尚未回应商户的疑问。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打开闪德支付官网,屏幕中央会弹出一份4月9日发布的声明。 汕德支付在声明中表示,“近期存在有关我公司的不实传闻”,并表示作为首批获得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机构,一直致力于提供高额支付服务。 -自成立以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支付服务。 其业务活动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目前,公司各项业务正常、合规、有序开展。
善德的责任支付
不过,这一表态未能彻底打消外界质疑。 当被问及三德支付与的合作是否合规时,一位内部人士没有直接回答北京商报记者,而是表示“的行为已涉嫌‘二次清关’,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中央银行。” 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也指出,闪德支付与诺曼斯签订的要么是外包合同,要么是特约商户合同,与外包无关。
尽管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扑朔迷离,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汕德支付在此次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刚表示,根据央行发布的支付业务规定,支付机构必须“了解你的客户”,否则就会违反相关反洗钱规定,不少支付机构因此受到严厉处罚。 本案中,桑德支付未能履行“理解”的义务,导致成为事实上的“第二清算”公司。 他进一步表示,支付机构毕竟只是“作恶”的少数,更多的风险来自于其“客户”。 早些年,不少“客户”已经演变成做“二次清算”的大商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分析师也认为,支付机构至少应该承担对合作机构监管不严的责任。
监管严密,为何“二次清理”情况依然存在? 上述接近监管人士感叹,这种事情是防不胜防的。 “可惜的是,持牌机构放弃了获取订单这一辛苦又累的工作,而其他机构想做却没有资质,所以出现了‘二次清仓’。”该人士表示。
“二次清关”也能为支付机构带来可观的收益。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红艳分析称,虽然从风险角度来看,“二次清算”机构可以接触到商户资金,但一旦出现流动性困难、债务纠纷甚至资金撤回等情况,势必危及商户资金安全。 但从业务角度来看,通过“二次清算”,支付机构可以快速扩大特约商户规模,这是夺取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 即使监管处于对“二次清算”的高压打击状态,一些支付机构也难免会为了市场份额而铤而走险。 随着监管层面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加强,行业“二次清关”现象有所好转,但由于市场份额的激励,实际上很难根除。
刘刚在分析中还将支付机构的行为描述为“冒险”。 他补充说,“二次清场”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可观的利润之外,还包括之前宽松的监管。
合规风险频发
事实上,善德支付在监管大力整治“二次清理”乱象时遭遇众矢之的,成为反面案例,也并非完全偶然。 公司成立初期的“优等生”光环,因近年来多次被罚款而逐渐消失。 光彩。
据公司官网显示,汕德支付注册资本3.43亿元。 由原上海善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善德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智慧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合并而成,专业从事第三方业务。 支付业务及相关软件开发方面,我们于2011年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开展支付业务。 2016年首批牌照换发成功,主营业务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等。 目前已在全国主要省份建立了20多家分公司、100多个营业网点。
然而,2017年,汕德支付频频被写入央行罚款主栏。 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年内收到罚款约200万元。 2017年1月,善德电商大连分公司因违反反洗钱规定被罚款25万元; 3月,汕德电商福建分公司因违反支付结算管理规定,被没收违法所得4000元,并罚款。 59万元; 9月,杉德支付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央行没收违法所得34.91万元,并罚款85万元,共计119.91万元; 12月,汕德支付黑龙江分公司再次被判违反银行规定。 对卡收单业务按照相关规定处以2万元罚款。
监管罚款公布的相对滞后性表明,闪德支付的合规问题在2017年之前就开始逐渐暴露出来。有业内人士指出,闪德支付内部管理混乱,部分分支机构甚至达到了缺乏的地步。管理不规范,导致实际经营活动常常与管理规定背道而驰。 在“二次清理”面临监管严厉打击之际,这一事件将如何解决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上述知情人士并未否认监管部门是否已就此事下达决议,但表示无法透露更多信息。 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 程伟苗/文 宋媛媛/制图
“二次清关”机构逃离善德支付“担责”
在监管部门大力整治“二次清理”乱象之际,一家企业却陷入了交火之中。 近日,近300名投资者聚集在上海闪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闪德支付”)门前,声称因一家名为的公司违规“二次清仓”,导致资金不翼而飞。至于Fei,为提供交易渠道的人是持牌的Sande Pay,但Sande Pay拒绝承担责任,因为“是与商家签订了合同”。 业内人士认为,支付机构至少要为监管不严负责。 桑德支付的碰撞也已埋下伏笔。 曾多次因业务违规被央行罚款。
缺钱
近日,闪德支付陷入“二次清算”危机。 事件起因是,2018年初以来,“二次清算”组织的POS机频繁出现刷卡后钱不到账的大面积问题,随后人员空走。 闪德支付涉嫌默许非法“二次清算”,导致商户资金消失。
所谓“二次清算”,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清算过程中的“二房东”。 是指未取得收单牌照,只能在有牌照的收单机构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的公司。 品牌收购方先将钱清算给公司,公司再清算给商家。
持牌机构利用渠道优势、“二次清算”企业跑路的情况,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正是因为过去几年,欺诈、洗钱、挪用商户结算资金等风险不断暴露,“二次清算”行业迎来了强监管的洗礼。 监管机构不仅不断更新“二次清算”机构黑名单,2017年底,央行还将整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暗中帮助无牌机构的持牌支付机构,并将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最终处罚和总结阶段将于2018年6月底完成。
Sande Pay与的关系似乎与上述模式一致,导致一周前就有近300名投资者前来索要解释,并要求Sande Pay帮助追回资金。 一位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桑德佩拒绝承担责任。 根据汕德支付此前的回应,与本次事件的商户签订了合同,因此这些商户并非汕德的特殊商户。 商户消失的钱与闪德支付无关。 这是通过外部转账到商家。 桑德支付再次重申与自身无关。
该商家反驳了这一说法。 根据商户提供的交易凭证,部分清算商户名称、商户编号与闪德支付产品“朵拉云”上的备注相同; 商户提供的部分流量清单上备注上写着“善德清”,清单中也有体现。 发出付款指令的是重庆山德。
北京商报记者试图采访汕德支付。 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在配合警方调查,无法提供更多信息。 汕德支付尚未回应商户的疑问。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打开闪德支付官网,屏幕中央会弹出一份4月9日发布的声明。 汕德支付在声明中表示,“近期存在有关我公司的不实传闻”,并表示作为首批获得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机构,一直致力于提供高额支付服务。 -自成立以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支付服务。 其业务活动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目前,公司各项业务正常、合规、有序开展。
善德的责任支付
不过,这一表态未能彻底打消外界质疑。 当被问及三德支付与的合作是否合规时,一位内部人士没有直接回答北京商报记者,而是表示“的行为已涉嫌‘二次清关’,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中央银行。” 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也指出,闪德支付与诺曼斯签订的要么是外包合同,要么是特约商户合同,与外包无关。
尽管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扑朔迷离,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汕德支付在此次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刚表示,根据央行发布的支付业务规定,支付机构必须“了解你的客户”,否则就会违反相关反洗钱规定,不少支付机构因此受到严厉处罚。 本案中,桑德支付未能履行“理解”的义务,导致成为事实上的“第二清算”公司。 他进一步表示,支付机构毕竟只是“作恶”的少数,更多的风险来自于其“客户”。 早些年,不少“客户”已经演变成做“二次清算”的大商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分析师也认为,支付机构至少应该承担对合作机构监管不严的责任。
监管严密,为何“二次清理”情况依然存在? 上述接近监管人士感叹,这种事情是防不胜防的。 “可惜的是,持牌机构放弃了获取订单这一辛苦又累的工作,而其他机构想做却没有资质,所以出现了‘二次清仓’。”该人士表示。
“二次清关”也能为支付机构带来可观的收益。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红艳分析称,虽然从风险角度看,“二次清算”机构可以获得商户资金,但一旦出现流动性困难、债务纠纷甚至跑钱,势必危及商户资金安全。 但从业务角度来看,通过“二次清算”,支付机构可以快速扩大特约商户规模,这是夺取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 即使监管处于对“二次清算”的高压打击状态,一些支付机构也难免会为了市场份额而铤而走险。 随着监管层面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加强,行业“二次清关”现象有所好转,但碍于市场份额的激励,实际上很难根除。
刘刚在分析中还将支付机构的行为描述为“冒险”。 他补充说,“二次清场”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可观的利润之外,还包括之前宽松的监管。
合规风险频发
事实上,善德支付在监管大力整治“二次清理”乱象时遭遇众矢之的,成为反面案例,也并非完全偶然。 公司成立初期的“优等生”光环,因近年来多次被罚款而逐渐消失。 光彩。
据公司官网显示,汕德支付注册资本3.43亿元。 由原上海善德支付网络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善德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智慧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合并而成,专业从事第三方业务。 支付业务及相关软件开发方面,我们于2011年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开展支付业务。 2016年首批牌照换发成功,主营业务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等。 目前已在全国主要省份建立了20多家分公司、100多个营业网点。
然而,2017年,汕德支付频频被写入央行罚款主栏。 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年内收到罚款约200万元。 2017年1月,善德电商大连分公司因违反反洗钱规定被罚款25万元; 3月,汕德电商福建分公司因违反支付结算管理规定,被没收违法所得4000元,并罚款。 59万元; 9月,杉德支付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央行没收违法所得34.91万元,并罚款85万元,共计119.91万元; 12月,汕德支付黑龙江分公司再次被认定违反银行规定。 对卡收单业务按照相关规定处以2万元罚款。
监管罚款公布的相对滞后性表明,闪德支付的合规问题在2017年之前就开始逐渐暴露出来。有业内人士指出,闪德支付内部管理混乱,部分分支机构甚至达到了缺乏的地步。管理不规范,导致实际经营活动常常与管理规定背道而驰。 在“二次清理”面临监管严厉打击之际,这一事件将如何解决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上述知情人士并未否认监管部门是否已就此事下达决议,但表示无法透露更多信息。 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 程伟苗/文 宋媛媛/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