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盗刷案件高发态势应尽快研究合理担责机制

2024-05-08
来源:网络整理

77岁的王先生万万没想到,手机中毒后,自己的银行卡也被盗了。 注销卡后,他更换了新卡和卡号,但仍然没能逃脱资金再次被盗的情况。 30日,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发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 经调查,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要求商业银行分行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协助王某追回损失。 同时,金融专家也表示,近年来银行卡被盗案件呈上升趋势。 但从相关案件的司法判决来看,不同法院对不同案件有不同的判决。 他们应该尽快研究建立银行和持卡人之间的关系。 合理的问责机制。

案件

◇两张不同卡号的银行卡相继被盗

一天,人民银行某分行接到77岁消费者王某的投诉,称3月中旬,他收到了不法分子伪装成“学校通讯”的病毒短信,原因是他的手机被盗。孙女正在上小学。 ,他信以为真,点击了链接,导致手机中毒。

不久,王某在某商业银行网点办理的借记卡内的资金被盗15次。 发现资金被盗后,王某立即注销了该借记卡。 但4月18日,王某在商业银行网点办理了新的借记卡,存入了1000多元。 当月24日,新卡也被盗,被扣费1000元。

王先生感到疑惑的是,新借记卡的卡号与之前的不同,密码也被更改,网银、手机银行也未开通,且未绑定第三方支付。 卡里的钱怎么又被盗了呢? 王某向商业银行分行投诉,称其未尽到保护存款人资金安全的义务,要求其承担责任并给予赔偿。

原因

◇病毒没有被清除过

银行通过查询王某的后台交易信息,发现王某的借记卡资金是通过银行的“电子支付”进行转账的。 “A行电子支付”是该商业银行推出的小额支付认证工具,用于网上汇款、网上支付、缴费等服务。 无需使用U盾或电子密码。 您只需填写“手机号码+银行账号后六位或账户别名”,然后根据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完成小额支付的安全认证方式。

交易过程中,犯罪分子利用王某借记卡开通的某银行电子支付功能,通过网银科技公司向王某借记卡发出操作指令。 病毒拦截了他没有银行卡的手机短信验证码。 该密码可导致盗窃。 王某在商业银行办理第二张借记卡时,没有彻底清理手机病毒,也没有更改保存的手机号码,导致新申请的借记卡被盗。

◇消费者要求开通网上银行

支付银行手机号怎么改_支付银行手机怎么开通_手机银行支付

此外,针对王某声称其第二张借记卡未开通网上银行的问题,调查发现,银行柜员在为其办理业务时,考虑到王某77岁的年龄,建议为确保其第二张借记卡未开通网上银行。银行卡资金安全,无需开通某家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电子支付,仅使用银行卡进行简单的存款、取款、汇款和线下卡交易。 但王先生表示,他每天都会使用手机和电脑进行网上操作,并坚持开通网上功能。 随后,柜员为他开通了网上银行和某银行的电子支付业务。

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柜员和大堂经理还向消费者介绍了某银行电子支付的使用、网上支付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并叮嘱王某妥善保管短信验证码,其他事项,并履行了告知义务。

处理:

◇银行配合协助警方追回损失

中国人民银行某分行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后认为,王某的两张借记卡因点击链接、手机中毒而先后被盗。 商业银行分行并无明显过错,建议王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要求商业银行分行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协助王某挽回损失。

事实上,近年来银行卡诈骗案件频发,但法律法规并无明确规定。 从相关案件的司法判决来看,不同法院对不同案件有不同的判决。

“为切实维护银行和持卡人的合法权益,应在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发布司法解释。” 金融专家表示。

提醒:

◇避免点击​​未知链接和短信

金融专家表示,近年来,新型互联网技术在线支付结算工具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但也暴露了一定的安全风险,针对银行卡的新型信息犯罪不断涌现。又一个。 。 银行应做好风险提示,教育持卡人增强防范意识,妥善保管银行卡信息和个人信息,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短信。 感染病毒后,还应彻底清除病毒,防止信息泄露。 被他人使用而造成自身财产损失的。

同时,银行也应关注,老年人是网络诈骗、银行卡被盗案件的高发群体。 老年消费者也应在金融机构的引导和帮助下,积极融入新的金融应用环境。 加强金融新知识和智能电子设备相关知识的学习,不轻信垃圾短信和病毒短信,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烟都融传媒记者 宗淼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