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语音里的声音,到底哪个是你真实的?

2024-05-10
来源:网络整理

我相信你和我一样,一定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你清了清嗓子,按住手机给别人发语音信息。 消息发送成功后,你立即点击了刚才的语音消息,准备欣赏自己悠扬的声音。 但当你点击播放的时候,你彻底惊呆了——

为什么? 谁在讲话? 这怎么可能是我的声音? ? 这一定不是我,绝对不是我! ! !

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听到自己的声音总感觉和微信语音中的声音不一样呢? 你更喜欢哪种声音?

最重要的是,哪一个是你的真实声音?

01

声音传导的秘密

让我们到中学课本中寻找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 我们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气导,另一种是骨导。

当我们说话时,声带的快速振动引起颅腔振动,将声波能量传递到外淋巴产生听觉。 因此,我们不仅听到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还听到通过头骨传导的声音。

当我们捕捉外界声音时,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刺激鼓膜振动,并通过小骨链的振动放大刺激内耳结构,将模拟波形转化为神经冲动,最终传递出去到大脑皮层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声音。 图片来自:

简单来说,听自己说话靠的是气导和骨导,而听别人说话则大多只靠气导。 这就是自己的声音与微信声音不同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两种传导方式声音有什么区别呢?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因此我们首先听到的是穿过骨头传播的声音。 由于阻力,声波的频率降低,从而降低音调。 通过骨传导的声音是低频波,往往更深、更有“磁性”。 正是因为深沉音效的叠加,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 如果你不相信我,现在就捂住耳朵说点什么。 听起来是不是更丰富、更有魅力?

同时,由于耳朵位于嘴的后面,所以在发出声音时,声波需要经过物体的反射,然后才能从空气传输到耳朵。 在这个过程中声波能量会损失,这也使得空气传导的声音变得更深沉。

综上所述,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更深沉、更丰富,而别人听到我们的声音或者录音设备录制的声音则更清脆、明亮。

这也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年近30岁的人在游戏中打开麦克风时仍被队友当作小学生。

呃……我……算了,我们把麦克风关掉吧。

02

哪个听起来更好?

你自己的声音和你声音中的声音哪个听起来更好? 嗯,这是个好问题,投票吧:

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的声音压倒了任何录音设备发出的声音。 还记得曝光效果吗? 我们的大脑总是更喜欢我们熟悉的东西,研究还表明,人们对自己的声音比仅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更熟悉。

所以,每个人都比较喜欢自己听到的声音,而且声音越听越好听。 歌声的破音并不影响声音的本质。 但对于语音留言中陌生的声音,就会感觉有点不爽——说白了,还是陌生。

有很多人从不发送语音消息,因为他们的声音很难听。 也有很多人认为别人的声音听起来和别人发语音信息的声音很相似。 为什么我听起来这么难听? 对此我只能说,每个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当然,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声音在语音消息中听起来更好! 或许这清亮的声音更符合我预想的性格。

但仔细想一想,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并不会关注音调,普通话是否标准,声音好听与否。 那时候,脸比声音更有吸引力()。

在线交流时,语音成为判断对方形象的重要依据。 当声音回放时,无数的细节被放大,自然会拾取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关心的问题。 然后听了一遍又一遍,越听越难,越听越对人生产生怀疑……

03

哪种声音更真实?

客观地说,你的声音在别人耳中就是你所传达的真实声音,所以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的,可以通过质量好的录音设备来做到。 但很多人认为听到自己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

这么说吧,我们有没有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真实的声音。

是的。 在一项关于自我增强偏见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不同性别的健康受试者,并要求他们评价不同声音的吸引力,包括自己的录音。

猜猜发生了什么?

大家普遍认为录音中自己的声音更有魅力。 与别人的评价相比,每个人都会强烈高估自己的声音,甚至更喜欢与自己相似的声音! 2020年浙江科技大学心理学系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你以为是你的声音,不一定真的是你的,只是你在美化、欺骗自己而已。

更重要的是,你的声音不只是改变——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调整自己的说话风格、速度和语调,大声八卦,对棘手的问题犹豫不决地回答。 尤其是在恋爱的时候,无论男女都会降低音调,让声音尽可能的温柔好听。 很可能我们已经陷入了自己声音的恍惚之中,分不清是真是假。

如果你想更准确地听到自己的声音,请尝试更自信地发送语音消息并多与网友交谈。 根据可靠的研究,越自信的人将拥有越强的语音处理优势。 他们更善于发现真实的自我,并且更清楚自己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但有一点很明确: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是上天赐予的!

自信闪耀!

参考:

[1] 周爱宝,胡彦兵,卢小勇,沉莎,关祥利,陈大良,崔家玛。 自我语音识别机制探索[J]. 心理科学, 2020, 43(03): 564-570.

[2] 彭志康,胡志国,刘红艳。 声音吸引力评价的个体差异[J]. 中华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03): 646-

650.

相关文章回顾

夏天小睡,没有它怎么活?

撰写者 | 景金杯

部分图片来自| 土冲创意

微信编辑器| 快乐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