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保监会发文规范供应链金融,提出严防虚假交易、虚构融资。 “供应链金融”一词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供应链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银行连接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 即利用资金作为供应链的溶剂,增加其流动性。
特征
一般来说,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最后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交付给消费者,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 连接成一个整体。
在这条供应链中,竞争力强、规模大的核心企业往往因其强势地位而对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交期、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压力。 但上下游配套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 导致资金链非常紧张,整个供应链失衡。
“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是寻找供应链中的大型核心企业,并以核心企业为起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一方面,有效向上下游配套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注入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供应链失衡等问题; 另一方面,将银行信贷融入上下游企业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作关系,增强供给竞争力链。 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的“脐带血”就被注入到配套企业中,相当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激活了供应链中的企业。全程“链条”运作; 而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也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参赛科目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配套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
与其他金融模型的关系
1、与产业金融、物流金融的关系
供应链金融包含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包含物流金融。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从属关系。
2、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差异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信贷灵活性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两张图所示。
(一)传统金融:孤立地关注企业和业务本身
(2)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根据行业特点,以交易流程为基础,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重点,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三、供应链金融与商业保理的关系
商业保理是指卖方基于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交易关系,将与买方现在或将来签订的货物或服务贸易合同所产生或将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保理商为买家和卖家提供包括贸易融资、企业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应收账款管理、账款追收和坏账担保在内的综合贸易金融服务。
商业保理的主要工作是将应收账款转让给债权人,是集应收账款管理、坏账催收、担保和融资于一体的业务。 在这种业务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服务将识别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并通过核心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这是核心企业与银行达成的一种关系。 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商业保理中债权债务的转让和交易对手有明确的定义,即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供应链金融则通过信息流、现金流等方式以核心企业作为主要合作签约方。更灵活地拓展业务。
功能及优点
供应链金融之所以发展迅速,不仅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能延伸银行的深度服务,实现双赢。
1、企业融资新渠道
供应链金融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不再遥不可及。 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也开始进入众多大型企业财务高管的视野。 对于他们来说,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不仅有助于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还为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以及自身流动资金。需求水平继续下降。
由于产业链竞争加剧以及核心企业实力雄厚,赊销在供应链结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赊销已成为企业最常见的付款方式。 赊销造成的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迫使中小企业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公司资金链明显趋紧;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信息管理、风险管理以及利用应收账款潜在资金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形势下,盘活企业应收账款成为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
2、银行开源新渠道
供应链金融提供了进入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渠道。 通过针对供应链系统成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将核心企业“绑定”到提供服务的银行。
供应链金融对国际银行如此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更有利可图,并为加强客户关系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机会。 在供应链金融的服务与风险考量模式下,由于银行更加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对整体贸易交易的评估将把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即使单个企业未能达到银行一定的风控标准,只要该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关系稳定,银行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还对业务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 授予信用并促进整个交易的实现。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
同样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 借助“团购”发展模式和风险控制方式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效益比得以提高,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益。 。
4、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流合一
供应链金融很好地融合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流。
5、能够有效控制多方风险
发展趋势及特点
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依赖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世界制造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国成为大批跨国公司供应链的聚集点。 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为中国本土企业做出了许多创新。
与国外发展轨迹类似,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受益于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物流业自2000年以来的大整合之后,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开始在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身上体现出来,而这些企业也在更多方面深入强化了供应链整体物流服务。
2001年下半年,深发展在广州、佛山两家分行开始试点存货融资业务(全称“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年末授信余额达到20亿元。那一年。 采用特定质押分期兑付模式,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及保证金存款总额突破20亿元。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物流总公司签署“总对总行”(即深发展银行总行)协议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公司总部)战略合作协议。 短短一年多时间,已有数百家企业从此次战略合作融资中受益。 据统计,仅2005年,深发展“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为该行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贡献了约25%的业务利润,而不良贷款率仅为0.57 %。 该行于2006年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迄今累计授信已超过8000亿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严峻的经济形势带来企业经营环境和业绩持续恶化,西方国家和我国商业银行都实施了信贷紧缩。 然而,供应链金融在此背景下却表现出了不利的状况。 呈上升趋势。
据2009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六家上市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一季度新增贴息4558.25亿元,同比增幅较去年底增长66.4%,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青睐。 以及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结算和融资问题的关注。
与此同时,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拓展,渣打、汇丰等擅长传统贸易融资的商业银行也加入了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竞争。
供应链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风控效果自然吸引了众多银行的介入。 深发展、招商银行在这方面率先开展了信贷体系、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 随后,针对供应链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效仿,开发“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物流融资”等类似服务。 “有不同的名字。 如今,包括四大银行在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独特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得益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和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较快。 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煤炭、钢铁、医药、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家具制造等行业。 供应链金融行业的竞争包括商业银行、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多种参与者。 据称,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4.98万亿美元。
综合来看,现阶段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
①供应链金融地区发展不平衡。 外向型经济较为明显的沿海地区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对较先进,而内陆供应链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名称还没有明确的名称,包括物流金融、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库存融资、融资仓库、货权融资和货权质押信用等。
②我国供应链金融仍面临法律风险,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质押仍存在一定的法律真空。 我国银行分业经营的现状,导致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多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 此外,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落后,进一步造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