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探亲访友,互相送祝福,红包成为向节日传递情感和问候的重要媒介。如今,随着移动网络支付的发展和普及,微信红包也成为了新年习俗的关键词。现金红包承载着更多的“气氛陪衬”和“外观责任”。
春节期间,对于小朋友来说,收年钱是最期待的事情之一,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带年钱的红包有更多新款式。
采用彩色印刷技术、烫金质感的立体新年红包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购物平台上的订单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倍。“龙运头”、“活龙虎”、“龙年”是印在创意新年红包上的高频祝福。
为新年换新钱
龙年你封了多少个红包?
精美的红包,当然要配现金新钞,龙年你封了多少个红包?
据了解,春节前一周一般是银行办理新钞业务的高峰期。在广西南宁,多家银行开展了新钞兑换业务,每天分配的金额不同,金额有限。
如今,随着移动网络支付的发展和普及,纸币在红包中的使用并不频繁,但许多市民表示,新年发放红包的习俗不会改变。
祝福说的是心,而不是金子
广东少量“李石”走红
换新钞票,包好红包,包裹的金额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在广东,红包被称为“赖见”。
“保礼”是广东的一种新年习俗,意在表达祝福和祈求平安,金额一般为5元或10元。50元的包裹也算是“巨额”,目的不是滚滚而来。
广东也有一句流行的说法:“福是说心,不是金子!有网友表示:“不管你怎么打,明星怎么变,不管你赚多少,都影响不了广东的红包!”
专家:发红包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防止比较
广东的“平价盈利”给“红包行业”吹了一把清风。但也有被红包“卷”的地方。春节假期期间,社交平台上关于新年钱的讨论逐渐升温。也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苦恼于付了多少钱,相关话题也纷纷冲上了热搜。
有网友表示,作为传统的过年习俗,长辈给晚辈送年钱,是一种“年味”,代表着期待和愿望,但“送完年钱,年终奖金没了”的现实也让很多人头疼不已。那么,处理“红包问题”能用情商解决吗?
有很多年轻网友支持它,说它可以被文化创意红包取代,这是创新的,也可以结束比较。有网友表示,他们今年约好了同辈的兄弟姐妹,只给孩子发了小红包,统一50元,“就是一幅热闹喜庆的画面”。
专家表示,通过倡导规范,可以引导公众合理寄送新年钱。尽你所能,让新年钱回归本意,让春节传统节日更加温馨、和谐、轻松。
公安机关提醒:不要订购这6种微信红包
除了避免红包比较,还要注意不要落入红包的陷阱。春节期间,抢红包“争速”成为一种新的玩法。但有些歹徒有个坏主意,制造一些假红包,企图骗钱,公安机关提醒,如果看到这6种微信红包,千万不要拿!
需要密码的红包
某微信好友发了个红包,打开时提醒需要输入密码。事实上,接收微信红包并不需要输入密码。遇到此类红包时,请及时提现,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要求您填写个人信息的红包
收到这类红包时,需要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姓名、银行卡账号等信息。这是不法分子设下的圈套:后台的木马病毒可以趁机窃取银行系统随机发送的手机验证码,随时将卡中的钱转入。普通微信红包,点击领取,就会自动存入微信钱包,无需填写个人信息。
需要转发的红包
点击这类红包后,页面提示需要去另一个微信群或者朋友圈接收。使用微信好友链进行交流,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警惕性,很多人在点击后出于对朋友的信任而继续与其他好友分享。此外,红包流程繁琐,让很多人不愿意“放弃所有的努力”,导致恶性循环和广泛传播。一旦遇到这种需要转发再领取的红包,就要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带有诱导转发的红包
这种红包链接往往包装成各种容易上当的形式,比如逼真的语音留言、邀请加入群提示、“我收到了”等,诱导用户点击各种词语。
冒充官方的红包
犯罪分子伪造页面内容,冒充官方,打着热点事件的幌子捏造虚假的“好消息”,然后以“大红包”为诱饵,欺骗诱导用户点击。
“现金红包”和“AA红包”。
警惕“汇款”、“现金礼包”、“AA红包”等字样的红包诈骗。这种红包往往会对微信AA支付界面稍作改动,加上“汇款”、“现金红包”等字样,让用户误以为输入密码是在收红包,其实是在给对方转账。常规的微信红包界面是橙红色的。收到红包不会进入AA收款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