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与购买付款方式的选择
企业在采购付款时,经常会遇到与供应商提供的价格、付款条件等相关的情况。对于企业来说,财务人员应该准确计算不同的付款方式对企业采购成本的影响。其实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就是比较不同付款方式的资金成本大小。资金成本决定了采购成本。
一、银行承兑汇票(以下简称“票据”)的贴现及贴现利率
1、首先我们要了解票据贴现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票据贴现利率低于同期贷款利率,票据贴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现有资金的融资。当贴现利率过高时,票据持有人将承担较重的贴现利息负担,此时成本过高,开展贴现业务是没有必要的。
(二)票据贴现利率
贴现率又称门槛利率或资金机会成本,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计算出的利息即贴现率,是票据持有人获得资金的价格。企业在票据到期前需将应收票据折现为现金时,可以向银行申请贴现或贷款。经银行同意,自贴现或贷款日起至票据到期日(贴现期)止的利息,按一定的利率(贴现率)从票据票面价值中扣除。贴现率主要由金融市场利率决定。
(三)影响票据贴现利率的因素
1. 商业战略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既是资金业务,也是企业的短期融资业务。当其他贷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困难或放缓时,金融机构通过增加银行票据持有量,采取降低票据贴现利率的方式,达到短时间内大量买入票据的目的,可能造成整个票据市场的利率下降;反之,当其他贷款顺利或快速释放时,通过减少票据持有量、大量卖出票据或提高票据贴现利率,则整个票据市场的贴现利率就会上升。这里特别提醒一点,除商业银行外,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从事票据贴现活动。
2. 财务状况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贴现率变化。商业银行的一般做法是:当资金充足时,降低利率购入票据,增加银行票据持有量;当资金短缺时,提高利率或卖出银行票据,减少银行票据持有量。这就要求企业要辨别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誉度。现实生活中,开具银行的承兑汇票不能兑付的情况屡见不鲜。
3、综合融资成本
商业银行的综合融资成本主要包括融资成本、其他负债成本、经济资金占用、营业费用等。一般来说,综合融资成本是商业银行制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的依据。一般规律是:市场参与者多,资金投入大,贴现率就会降低;反之,市场参与者少,资金投入小,贴现率自然就会提高。
4.利润目标

首先,商业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那么,盈利当然是商业银行制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商业银行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盈利目标,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实现盈利目标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票据业务交易利率和经营策略来保证盈利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各商业银行贴现率不同的原因。企业一般应选择大型国有银行或信誉较高的股份制银行。
当然,除了商业银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内部因素外,也有一些外部因素导致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出现不同的上升和下降。
2.贴现利息的计算
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有两种情况:
1.无息票据贴现(企业一般取得或签发的票据大都属于此类)。
折现利息=票面价值×折现率×折现期
2.有息票据贴现。
贴现利息=票据到期价值×贴现利率×贴现天数/360
贴现天数=贴现日起至票据到期日的实际天数-1
实际支付金额=票面金额-贴现利息
3.购买付款方式选择
例如,某企业采购钢材,钢材现价为4420元/吨,供应商以4500元/吨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付款,即每吨贴现80元。此时银行承兑汇票在付款阶段体现的资金成本为80/4420=1.81%。当然,这还要看票据付款日与票据到期日之间还有多少天。企业可以模拟从付款日起到银行贴现时可从银行贴现中获得多少现金,即可知道贴现率与贴现利息。将前述资金成本与贴现利息进行比较,可方便采购企业选择付款方式,但同时也要考虑企业采用承兑汇票付款时节省的存量现金所带来的短期保本理财收益(机会成本)。
4.销售付款方式的选择
承兑汇票大部分取自销售环节,这提醒我们,销售环节的收款也可以用来制定不同付款方式的价格政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要关注不同到期日的票据,以便制定不同等级的价格政策,同时考虑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等因素,制定更科学的价格政策。不同信用等级的银行开具的票据,也可以纳入相应的价格政策。资金成本可以计算比较,但票据兑现风险是首要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