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京东老板刘强东涉嫌性侵丑闻不到一年,京东再次陷入困境。
11月29日,京东网银子公司因“非法将境内外汇转移到境外”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出“史上最大罚单”,罚款近3000万元人民币。
据了解,网银(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京东集团全资子公司,国内领先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为各行业提供安全、便捷的综合电子支付服务。
网银随后解释称,被处罚的操作发生在两年前,2017年,部分商户在接入过程中出现疏忽,导致部分外部不法商户利用相关交易渠道进行违规交易。
看来京东从来就不爱循规蹈矩,诚信的品牌形象又消失了。
网银在线的处罚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违反规定将境内外汇转移到境外,或者以欺骗手段将境内资金转移到境外等逃汇行为的,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限期调回,处逃汇金额30%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逃汇金额30%以上等值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外汇管理力度,外汇转移渠道受到监管部门严密监控,违规转移外汇无疑是对我国监管部门的漠视和挑战。
资料显示,网银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3日率先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并于2014年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跨境支付许可证》,旗下产品包括京东支付、网关支付、代理支付、跨境支付、POS支付等。
正是因为有了“跨境支付”牌照,网银支付才有了“作案工具”,业务范围涵盖酒店、机票、留学汇款、货物进出口结售汇、购付汇等,现在网银在线合作商户已经超过50万家。
庞大的B端群体、利好工具,让京东隐患无穷。
这并非网银在线第一次被罚款,今年2月,网银在线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央行警告,并被没收违法所得87.48万元、罚款90.48万元,罚款总额达177.96万元,其中一名相关责任人还被罚款5万元。
网银其实是京东在B端支付领域分一杯羹的工具,但拿到牌照这么久,京东为何不大力发展境内支付业务,反而在外汇操作上出现失误,被罚款?
这肯定和京东数字科技有关。
2012年,京东计划发展支付业务,于是收购了2011年就已获得支付牌照的京东网上银行,希望在支付领域大展拳脚,京东支付就这样应运而生。
但当时C端流量基本枯竭,京东支付最初立足于B端市场,作为京东金融的支付方式而存在。但京东金融板块并不顺利,于是去年9月,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将公司“去金融化”,转型为一家为金融提供纯技术输出的科技公司。
援引雷锋网的报道,其实因为名字的原因,很多人此前对京东金融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金融”层面。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持有金融产品,而是让金融机构直接运营资产、资金和用户,提供技术输出,商业模式从“B2C”向“线上线下”转型。未来京东金融的收入将来自于服务金融机构产生的服务收入,而非拥有资产的收入。
京东数科目前大力发展的项目,其实是京东未来全方位转型的一个立足点。京东数科科技集团CEO陈胜强曾说,在金融上,企业的命运掌握在投资人和监管者手里,但在科技上,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业务从直接放贷,变成给银行提供风控技术,帮助银行放贷。相当于从门户网站变成搜索引擎,从B2C变成......
京东数科可以说承载了整个京东的未来,刘强东也说自己是借高息贷款才拿到京东数科的,董哥把所有的心血和赌注都押在上面了,怎么能不着急呢?
据易见财经了解,早在2016年,京东金融在进行A轮融资时,就与投资者签署了一份对赌协议。
根据协议,京东金融承诺五年内上市,市值不低于930亿元人民币(约135亿美元),若京东金融五年内未能完成合格IPO,最终担保将由刘强东亲自回购。
除了上市要求外,对赌协议肯定是和业绩挂钩的,内容也肯定要求一定比例的业绩增长。京东金融在获得融资后,去年才决定转型,如果在期限内达不到业绩要求,除了高额赎回费,利息也会很高,跟高利贷没什么区别。所以刘强东才说“借高利贷做京东数字”。
如今,更名后的京东数科距离当初约定的上市时间只剩一年时间,而此时,其网银子公司已被罚款两次,且数额巨大,即便京东想用外汇“间接救京东”,也不能违背国家的大原则。
我不禁对京东的赌注感到担忧,只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作为舆论场上的民族企业,我们可以看到,华为除了自身的努力,更多的品牌效应来自于公众给它贴上的“爱国”标签,它就像披着黄袍,谁说错了,谁就是不爱国。
但经过此次事件,京东或许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的标签。
各国的外汇管制都是服务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外汇外逃不仅影响国内经济,而且影响该国稳定汇率的防线。
我们能够理解企业在积极扩张时期的焦虑,但我们也要求企业记住,有些界限是不能跨越的,永远不要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