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停发支付牌照,支付牌照转让成壳买卖,价值分化引关注

2024-05-30
来源:网络整理

截至2016年6月28日,支付牌照五年有效期到期后,支付宝、财付通等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裸奔”近两个月,央行仍未“续牌”,同时新​​牌照发放也已暂停一年多,央行停止发放支付牌照,但支付牌照转让却成为涨价的“空壳交易”。

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2014年,央行共发放了200多张支付牌照,此后牌照发放速度放缓,最近一次牌照发放是在去年3月,目前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仅有267家。

五年后,牌照价值将逐渐变成两类:鸡腿还是鸡肋

支付许可证的业务类型包括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网络支付(具体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电视支付、固网支付)。

从业务营业收入来看,持有互联网支付牌照的支付宝、财付通经营的互联网支付业务是其主要营收业务,而持有银行卡收单牌照的银商、快钱、通联经营的银行卡收单业务(POS卡受理)是其主要营收业务。这两项业务的营收也是整个支付行业总交易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从赚钱的角度来说,这两张牌照自然是支付领域最赚钱的。

移动支付发展迅猛,快捷支付、扫码支付席卷线下,手机成为银行卡的替代品,移动支付牌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潜力、增速、数据来看,移动支付牌照的潜力和增速都是最大的。

在预付卡的发行和受理方面,目前仅有少数公司获得全国性牌照,获得省、市级经营许可的公司只能在获许可地区经营。受2号令和《预付卡管理办法》的制约,卡的购卡和储值受到控制,制约了多用途预付卡的价值和便捷性。同时,国内预付卡消费环境的萎缩,收入和成本的增减,使得不少预付卡机构难以实现良好的财务经营。另外,在目前新开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背景下,预付卡将出现无法相互抵消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影响较大。

由于支付行业曝光的问题机构大多来自多用途预付卡公司,预付卡牌照及预付卡发卡业务成为央行监控重点,预付卡发卡受理牌照价值并未像互联网支付、收单那样暴涨,对于无法健康运营的公司,时刻面临央行的动态监管,成为烫手山芋。近日,跨境通宝以不到4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山西一家预付卡持牌机构的总资产,并以18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其51%的股份。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固定电话的无用存在,固话支付基本退出了家电支付的名单,其原本的服务本意是专注于水电煤气、信用卡还款等生活支付服务,而这些服务都可以通过在手机上安装移动支付APP来替代。这一牌照基本退出了场景应用的阶段。电视支付也在逐渐走上电话支付的老路,无论是跨年晚会,还是春节期间与用户的支付互动,都被移动支付蚕食了。换言之,电视支付未获成功便已夭折。

支付牌照续期愈发困难

随着央行审查监管愈发严格,已获得支付许可证的支付机构申请续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难度。

最初发放移动支付牌照的时候,从央行角度来说是为了鼓励金融创新以及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后来随着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了以P2P为代表的一些问题,从央行角度来说,开始人为地缩小支付牌照的发放范围。

三方牌照类型支付宝怎么填_三方牌照类型支付宝怎么查_第三方支付牌照类型

半年前,人民银行发布《支付业务许可证换发通知》,再次表明对兼并重组和分类监管的立场。换发通知为支付机构划定了11条红线,如有违反,人民银行将指导其客观审慎地进行换发申请,督促和引导其开展兼并重组、调整支付业务种类或覆盖范围、审慎安排市场退出等。

此外,央行要求,支付许可证到期续期时,必须进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系统测试认证。

价值数亿元的支付牌照博弈

一位从事支付牌照交易的业内人士透露,2015年,业务范围仅限于网络支付的牌照一般售价为1亿至2亿元,而现在的报价为2.5亿至3亿元;业务范围涵盖全国性、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的“全牌照”,2015年售价为2亿至3亿元,而现在报价为4亿至4.8亿元。

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有一条被实践验证过的“营收平衡线”,即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交易额超过1000亿,平台才可以盈利,如果规模低于1000亿,平台就是亏损的。因此,纯粹的第三方支付并不是一门容易做的生意。

但它是连接系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类机构中,零售和金融企业对支付牌照的需求最大——因为交易量很大,与其每年支付几千万的手续费,还不如买个牌照自己办,更划算、更方便。尤其是预付卡业务,用户存入的资金,利息也赚回来了。业内人士称,“这就像是自己开银行一样。”

支付牌照争夺战成巨头主场

作为市场最大的两大玩家,腾讯和阿里的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阿里依托支付宝,不仅发展了电商,还打造了像蚂蚁金服一样覆盖支付、理财、银行、信贷、保险等业务的金融帝国。腾讯则依托财付通,通过微信支付、QQ钱包等在移动支付领域超越支付宝,支付、理财、征信、O2O等也正在迅速开花结果。这种模式是可持续的,也是很多行业龙头想要实现的模式。

但大量第三方支付公司并不具备支付宝、微信那样雄厚的背景,手中只有技术和牌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不少交易量不大的机构开始转卖支付渠道,相当于借助外包公司帮自己做大业务。这也非常符合不少行业龙头觊觎互联网金融这块大蛋糕的现状。

京东斥资数亿收购网银在线、平安集团收购万卡和上海捷印、万达集团投资快钱、小米控股吉富瑞通等,这些支付牌照新股东无一不是看中被收购公司所持有的支付牌照。近期,鸿利控股、新大陆、石基信息三家上市公司也发布公告,收购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子公司)股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