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中国金融业新十年大幕开启,卡产业发展之路独具特色

2024-05-30
来源:网络整理

中国银行卡四十年:开创“新银行卡时代” | 金融时报

新浪财经 2021.09.29 13:10

前言:2021年,中国金融业新十年的序幕拉开。新浪财经推出年度特刊《财经时报》,包含《100个人,100个时刻》《时代有温度》《行业有情怀》三个篇章,回望历史镜像,记录金融人物,展望群星历程。

卡产业发展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而诞生,4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学习借鉴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文/信用卡高级研究员 董正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轨道,并实现了长达4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改革,让中国告别了百年积贫积弱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开放让中国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并确立了赶超世界的目标。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而诞生,4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学习借鉴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如今,我国银行卡产业和移动支付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0年末,全国在用银行卡数量已达90亿张。如果40年前你跟人说,40年后中国的银行卡和移动支付将领先世界,当时一定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那时的中国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银行卡。

1979年,中国首次开展信用卡业务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信用卡产业刚刚完成初步建设,特别是经过了20年的快速发展,一个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的初创阶段,一个是整个70年代的形成阶段。1976年完成更名,1979年正式启用万事达标志,大来、美国运通等美国信用卡机构也完成了产业的全球布局,信用卡支付方式在欧美等地得到普及应用,为世界银行卡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刚刚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国门,开始走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因此,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活跃起来。1957年春创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外国客商,为中国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这些海外客商大举进入中国,把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的信用卡支付方式带到了中国。他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国际上过时太久的新技术、新资金,还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特别是先进的支付方式,让中国人大开眼界。

当改革开放吸引更多外商来到广交会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当时在国外广泛使用的信用卡,在国内却不能使用。据说,有外商甚至为此跑到中国银行去投诉。这不仅让银行从业人员认识到了什么是“信用卡”,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让刚刚开放的中国金融业看到了与世界的差距。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就下定决心启动金融结算支付行业的改革。

1979年3月,香港通过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提出,在当年春季的广交会期间,可在该行发行的东美信用卡在广州受理。由于前期对银行卡业务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研究,中国银行认识到代理国外信用卡可以为银行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汇现金收付运的不便和风险。广交会是推出信用卡业务的最佳时机,中国银行总行责成广东分行进行信用卡试受理工作。1979年8月,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代理东美信用卡协议,开始在广交会上办理信用卡受理业务。从此,信用卡登上了中国金融业的历史舞台。

从1980年起,中国银行各主要分支机构先后与外国银行及信用卡组织签约代理在华信用卡业务,其中包括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日本东海银行、日本三和银行等,还与Visa、、JCB、 Club等机构签约,并在随后的几年进入中国。虽然只是代理外国卡取款,但为我国金融支付的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但起初,中行代理外国信用卡业务仅仅解决了境外商户使用信用卡提取现金再到中行消费的问题,信用卡的基本功能——刷卡消费尚未实现,中行需要发展一大批特约商户接受用户使用信用卡。1982年7月,中行开始与一批特约商户建立特约商户关系,允许境外信用卡在境内直接刷卡消费。这样,信用卡业务形成了“银行—商户—持卡人”完整的初级产业链,我国银行卡产业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之初,信用卡业务引入,中国人民开始感受到来自国外先进的支付结算方式。如果说公元1000年中国宋代纸币的发明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那么银行卡的出现则是货币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将支付结算带入了非现金交易的时代。不过,国外信用卡业务的引入只是一次试验,让中国银行业对银行卡有了更近更深入的认识,为中国银行卡的诞生做了观念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1985年,中国银行卡诞生

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不仅吸引了外商、游客来华,也让中国人走出国门,紧邻港澳的广东成为最先进的门户。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的一位员工去香港探亲时,曾调查过香港银行卡的支付结算方式。虽然他在银行工作,通过代理对银行卡有所了解,但亲眼看到银行卡在消费支付、自动取款机上的使用方式,还是印象深刻,并把相关信息带回珠海。

正是因为分行对银行卡业务的前瞻性判断,中行珠海分行开始对银行卡业务进行深入研究,并向总行提交了开办银行卡业务的可行性报告。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各类商品都处于卖方市场,同时由于国民收入极低,加上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尽管中行有多年代理国外银行卡业务的经验,但银行卡业务仍然遭遇到反对。最终,在中国银行高层领导高瞻远瞩的决策下,中行总行做出了一个符合历史发展的决定——中行珠海分行将尝试发行中国自己的银行卡。

1985年,注定是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第一次飞跃。为了发行中国第一张银行卡,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成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珠海银行卡公司”。在中国第一张银行卡诞生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独立经营的银行卡公司。时至今日,成立独立经营的银行卡公司的问题还在讨论中,但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早在32年前就尝试过这种业务模式。这也是中国推出银行卡业务后的一次创举,这次探索为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在银行卡发行的准备过程中,中行珠海分行不仅面临着开发特约商户、对特约商户进行业务培训的挑战,还必须为其提供刷卡设备,包括今天我们十分陌生的压卡机、采购单等,同时还从日本、香港等地进口了打卡机、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为银行卡的发行做好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正式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人民币银行卡——中银卡。该卡分为金卡和普通卡两种,由于限制较多,仅在珠海地区发行使用,不能进行网上交易,只能在银行柜台和特约商户以压卡方式存取款和消费。该卡除银行员工外,还向社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放,需由符合条件的当地居民担保。中国首卡存款后允许适度透支,与国外标准银行卡不同,后来被银行界俗称为“准贷记卡”。

正是因为珠海这样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为中国银行卡的诞生开辟了沃土。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秉承改革开放精神,打开了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大门,开始改变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随着银行卡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实现了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资金流通成本的目标,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用支付移动卡怎么取消_移动支付信用卡_信用卡移动支付

中银卡的发行,对中国银行业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中银卡、Visa进入中国,其他银行也开始发行自己品牌的银行卡。1986年,中银卡更名为“长城卡”;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后更名为“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发行万事达银行卡,后更名为“龙卡”;1992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从此,中国逐渐进入“卡时代”!

1993年,金卡计划诞生

在支付行业,发卡市场和受理市场都高度分散,卡组织逐渐形成了连接、协调、交换中心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没有卡组织,国内银行卡发展和受理规模较小,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各银行商户只能刷本行银行卡,不能跨行刷卡。早期大型商户存在在一个收银柜台摆放多台银行POS机的现象,给收银员增加了麻烦。卡组织的存在可以降低社会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1993年,我国提出了“金卡”工程计划。

为实现POS、ATM机具和网络资源共享,改善用卡环境,金卡工程于1994年正式启动,开始筹备在北京、上海等12个试点城市及全国总部建立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金卡工程”是一项跨体制、跨地区、跨世纪的社会体系工程,它以计算机、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银行卡为媒介,以电子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加快了我国金融现代化步伐,影响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正是由于“金卡工程”的实施,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了发展阶段。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开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银行也加入到发卡行列。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银行卡逐步走向网络化、普及化。首先在12个试点城市建成了区域性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随后深圳、昆明、武汉等6个城市也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跨行信息交换中心。这些中心的开通为商业银行拓展银行卡市场提供了公共网络平台,各地银行卡发卡机构、POS和ATM受理网点数量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200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通过了《2001年银行卡联网联动工作实施意见》。各商业银行达成共识,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境内跨行、跨地区使用的人民币银行卡必须加盖“银联”标识。此举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银行卡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影响深远。

2002年,自己的“卡牌组织”诞生

2002年3月26日,中国银联在上海成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和运行跨行银行卡交易系统,制定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跨行银行卡高效使用和业务联动发展,推动银联卡普及,积极改善受理环境,促进我国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把银联品牌打造成为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实现“中国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银联卡”的目标。

进入21世纪,银行卡需要走网络化、统一化的道路,建立中国银行卡转账清算机构的必要性更加迫切。2001年5月,一个叫“银行卡联合发展组织筹备组”的组织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层曾设想转向支票社会,但银行卡兴起后,跳过了支票阶段,也跳过了压卡机时代。“我们跳过了两个阶段,直接电子化了。”中国银联首任董事长万建华曾这样谈及银联卡的快速发展。

如果说 Visa、、美国运通以及日本的 JCB 都是随着市场变化逐渐演化出来的卡组织,那么此后再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成立过其他“卡组织”。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绝对不是一个公司能够单独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卡组织”的原因。这不仅取决于成立的决心和勇气,也取决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一国银行体系的结算功能是整个社会高效运行的基础,也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卡交易清算是金融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清算机构掌握着该国各类经济交易的重要数据。打造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转接清算网络,不仅推动银行卡产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更维护着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因此,无论从战略还是民生角度,大国必须有自己的卡清算机构,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银联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银行卡组织职能,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处于银行卡产业核心和枢纽地位的中国银联,在银行卡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银行可以实现系统间互联互通,从而实现银行卡跨行、跨地区、跨国界使用。

在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卡组织发卡量第一后,银联卡交易量也跃居榜首,2020年银联网络转账交易金额20.56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这完全得益于国家开放战略的不断深化。2019年,中国出境游客达1.55亿人次,境外消费近3000亿美元,极大促进了银联卡交易的国际化。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国际化之路已覆盖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一个强大的“卡组织”,是中国的福气,经过19年的努力,中国银联已经成长为行业“巨头”。

2013年,移动支付给银行卡插上“翅膀”

自2013年以来,以二维码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在中国迅速崛起。如今,中国移动支付已成为全球支付领域最耀眼的“明星”。2020年,支付交易金额达到432.16万亿元,交易笔数达到1232.2亿笔,分别是2013年的44.8倍和73.6倍。这一骄人的成绩,世界各国都望尘莫及。中国银联带领多家支付机构,共同推动中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已经日益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国消费者对现金乃至银行卡的依赖正在逐年下降。

中国银联自2014年起大力推进移动支付进程,推出将银行卡管理与移动应用、支付场景融为一体的“云闪付”APP。在这场移动支付大战中,顺应移动支付时代潮流,在技术创新上步步紧逼,在逐步完成金融IC卡迁移后,又在技术上推出NFC支付和银联标准二维码支付,不仅填补了NFC对移动终端特殊要求的短板,也完善了移动支付产品线,覆盖银联IC卡闪付、银联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支付、网上支付等主流移动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需要强大的场景环境,未来场景的丰富度和个性化程度将决定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这也是众多机构不遗余力布局移动支付的根本原因。从日常消费支付到公共交通支付,可以说,谁占领了支付场景的制高点,谁就在这场支付战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因此,场景之于支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围绕着老百姓需要的生活圈,比如超市餐饮、公共支付、自助售货、校园食堂、医疗健康、交通罚款等场景,已经形成了一个移动支付“生态圈”。

“转型”,从刷卡支付到无卡支付

支付技术的发展为银行卡行业拓宽了思路和空间,特别是在大数据、云技术的应用场景下,推动了银行卡业务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支付成为金融的入口,众多非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在更高层面展开激烈竞争,客户和账户成为争夺的焦点,消费习惯也由传统的以卡支付为主向以账户支付为主转变。

“卡基支付”是基于单个银行卡账户的单笔支付,资金变化体现在银行卡账户余额中。“账户基”支付是基于个人支付账户,可以通过绑定的银行卡账户或选择账户余额进行支付。账户基支付是卡基支付的高级阶段,通过账户基支付可以关联单个用户的所有支付行为,便于分析用户的交易习惯、交易渠道等活跃数据画像。同时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支付场景,有利于对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技术的“虚拟银行卡”应运而生。中国银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推出以“无界”为品牌的数字银行卡产品。从磁条卡到芯片卡的技术升级后,中国银行卡行业又带来了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新机遇。银行卡的本质还是银行账户,只是因为资金来源不同才区分账户,银行卡的本质只是账户的支付工具,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采用其他支付方式。当年塑料卡是最佳选择的媒介,但今天这种媒介已经多元化了。

银行卡虚拟化的优势在于融合消费场景和快速办卡功能争夺用户。实体卡的申请需要经过填表、报备、制卡、邮寄等一系列流程。在优惠活动场景下,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终端申请虚拟卡,银行将快速审批通过后实现“空中发卡”,虚拟化后的银行卡卡号传输到可用于支付的手机终端,消费者可利用手机终端即时获得优惠消费,实现办卡与用卡场景的统一,成为银行卡行业转型的标志。

后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银行卡与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沿袭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科技的成熟完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升级。银行卡虚拟化、支付移动化成为中国支付行业领先全球的重要标志。

四十年来,中国建立了完备的支付体系,移动互联网时代赋予了银行卡这一传统行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年世界给中国带来了银行卡支付时代,今天,中国又给世界带来了移动支付时代。中国银行卡及支付行业各方积极投入到这一轮创新变革浪潮中,共同打造银行卡新生态,构建“新银行卡时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