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大幅降价,从一牌难求到有价无市

2024-05-30
来源:网络整理

而“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一稀缺资源的价格近期大幅下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笔者:“第三方支付牌照确实在降温,以前一张全牌照的交易价格在8亿到10亿元之间,现在一张全牌照能卖到3亿到4亿元,即便如此,也还是没什么需求。”

从“有牌难”到“无市场”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移动支付水平领先全球,令海内外人士震惊。在此背景下,代表“通行证”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也一路飙升,涨幅速度令人震惊。

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及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36万亿元,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速来看,第三方支付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

2011年至2015年,央行共发放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2016年暂停发放支付牌照,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有序发展”的原则,原则上一段时间内不再批准新的机构。这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牌照进入存量时代。截至目前,央行取消支付牌照名单,增至33张,最新支付牌照数量为238张。在市场广阔、资源“稀缺”的背景下,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被热炒。

今年初有媒体报道称,全牌照最高价格为30亿元,但12亿元左右的平均价格被业内认为是合理价格。就连小米、恒大、唯品会等公司的支付牌照,都是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得的。这些大公司获取支付牌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自己的业务,以及获得更多的大数据。

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支付牌照价格开始降温,已知的案例有拼多多收购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传言收购成本仅为2亿至3亿元。

“牌照价格分很多维度、分具体业务,但即便是最有价值的业务也开始降价,交易量也很低。”一位业内人士近日表示,“基本就是有价无市。”支付领域“双寡头”格局的形成,减少了需求,这也是支付牌照冷清的原因之一。

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占据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分别以53.76%和38.95%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两家公司占据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92.71%的份额,剩余7%的市场份额则被200多家公司所争夺。

京东、百度、苏宁、国美、唯品会、滴滴、美团、平安、万达、拼多多等均已入局,互联网公司、传统金融机构、电商公司、房地产公司、通信公司等行业“领头羊”均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巨头们的布局已经完成,市场份额被瓜分,新进入者很难分到一杯羹,需求减少,价格自然也会下降。”

据网易数据显示,2018年财付通和支付宝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85.4%和68.7%,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宝付、易宝等机构也瓜分了B端用户(房租、出行、教育等)市场。

与此同时,强监管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加速洗牌,也倒逼证件交易市场回归理性。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支付手续费、备付金利息收入、增值服务收入三类,支付手续费本身属于微利业务,备付金业务收入是利润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8年以来,央行开出的罚单已经超过60张,处罚金额也在不断刷新纪录。

哪种执照最有价值?

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分为预付卡受理、预付卡发行、手机支付、互联网支付、固网支付、银行卡收单、数字电视支付七种,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注:预付卡发行受理和银行卡收单分为区域性和全国性,预付卡发行受理以地方性为主。

从业务类型来看,价值最高的是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受支付宝、微信等非银行支付机构影响,固网支付价值最低。此外,预付卡受理也处于被移动支付逐渐蚕食和取代的尴尬境地,售价也受到影响。

从区域来看,2016年至2018年9月的第三方支付并购案例显示,一张涵盖五项业务的牌照最高可定价30亿元,公允价值至少12亿元。互联网支付、手机卡支付、银行收单业务,只要业务覆盖全国,单张业务牌照最高可定价7亿元,公允价值在4亿元以上。业务范围受限地区的支付牌照价格相对较低。

市场前景不如预期

以民生金科(原鸿磊股份)为例,2016年支付牌照交易市场异常火爆,众多巨头纷纷拿出巨资购买牌照入局,分一杯羹。民生金科作为“幸运儿”之一,斥资16亿元收购全牌照支付公司“合利宝支付”,预计2017年可实现1.5亿元净利润。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计划顺利进行,2017年,由于合利宝未能实现预期经营目标,不仅未能盈利1.5亿元,民生金科还计提了1.95亿元减值准备,全年利润同比下滑222.78%,亏损严重。

抛开小众上市公司的案例,从我们自身的支付习惯上,我们就能清晰的感知到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激烈竞争:

大部分超市是否只有支付宝和微信扫一扫页面?你的朋友是否都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一钱包、快钱、通联支付,这些支付平台你听说过几个?就连BATJ之一的京东在推广支付的过程中,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更何况是民生金科这样没有自己场景的公司呢?

估值开始回归理性

分析人士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护城河已经构建,新进入者难以分享蛋糕。另外,随着央行全面接管备付金托管,大部分依赖备付金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机构将更快被迫退出市场,第三方牌照的价格也将缩水。

事实上,现有的中小支付机构也同样日子不好过。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今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行业交易规模环比出现负增长。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8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303亿元,环比下降2.62%。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2018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行业交易规模环比出现负增长,受金融交易监管趋严等原因,规模下降明显,同时,整体交易额已达到较高规模,移动支付在小额高频场景的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区域下沉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受场景固化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规模首次出现环比下降。

从市场来看,“玩概念、囤牌照”的市场现象将成为过去,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估值将逐步趋于理性。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支付牌照本身并无实际价值,只是监管部门停止发放新牌照,进入者出于合规问题不得不收购持牌机构。全额备付金集中存放后,小型支付机构将失去竞争力,即使拿到牌照也难以生存。这将增加支付牌照交易的供给,推动价格进一步下跌。如果只需要渠道,就没必要收购支付牌照。

结论:

巨头之下,什么都无法生存。支付行业,微信、支付宝两大巨头占据93%的市场份额,早已形成双寡头垄断。剩下236家支付公司为争夺7%的市场份额,能有多少利润空间?

支付业务不好做,业内人士皆知。虽然有些业务赚钱很快,但一旦上线就很难脱身。牌照不是护身符,而是紧箍咒。放弃是最容易的,选择坚持才是真正的勇士。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投资者根据此信息入市,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只需付出一点努力,点赞转发就是一种美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