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资金快速止损关键在“黄金60分钟”
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超过10万亿笔,金额51.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93.15%;二季度相应数据同比分别增长94.37%和53.35%。
记者从广东省反诈骗中心了解到,目前全省约60%的电信诈骗案件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的,有的犯罪分子甚至会在多个账户、平台之间来回转账数十次甚至数百次,以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
当地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调取了诈骗分子的对账单,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受害人分两次向诈骗分子账户转入100万元后,诈骗分子瞬间又转入20次,每次5万元,直至卡上最终余额为112元。
另一张表格显示,从前一天23点30分左右发生盗刷转账,到第二天0点30分最后一笔转账,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将100万元全部转出,刚好过了止付的“黄金60分钟”。
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一些诈骗案件的实施手法,如2016年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张某诈骗案的判决书显示,张某在互联网上搭建网络游戏交易平台,诱骗网络游戏玩家在其网络游戏交易平台网站上注册充值、购买游戏装备,然后对受骗的游戏玩家进行诈骗。随后张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网银转账等方式,将骗取的钱款转入其用非法获取的身份证办理的银行卡中。
支付账户可以买卖,资金转移也很容易被隐藏
实现频繁转账的关键在于诈骗团伙拥有多个账户,那么他们的账户从哪里来的呢?
随着银行对个人账户实名制的管控不断加强,办理非实名银行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人办理多张银行卡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在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条件就宽松得多。记者发现,在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账户申请不需要实名认证,通过邮件就可以轻松开通,而且一人可以申请多个账户;有的只需要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银行预留手机号,就可以成功注册,并用账户进行转账、充值、提现、支付等。这些账户甚至可以在网上自由买卖,可以冒充他人办理。
一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技术人员向记者透露,虽然央行对账户实名注册有明确要求,但目前仍然有大量利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的虚假账户,近年来已清理了一批“伪实名”账户。
对于用户来说,注册流程确实非常便捷,但对于资金安全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不法分子会利用这种便利,寻找漏洞,将其作为转移资金的渠道。而“假实名”账户给警方后期调查带来的麻烦,则是难以辨别卡内交易记录的真伪,难以查询。
不久前,当地居民苏女士被冒充“公检法机关”的犯罪分子骗取377万元。诈骗分子以苏女士“银行卡账户涉嫌洗钱,需将资金存入安全账户随时审核”为由,诱骗苏女士开通手机银行账户,并将全部资金转入账户,随后利用木马病毒窃取苏女士的账户信息和手机动态验证码,将377万元资金拆分到四个网银账户,再利用这些账户将资金转入多个第三方支付平台。
有些平台没有尽到核实账号注册信息、手机号、身份证号、营业执照等义务,导致办案部门需要查询时,无法快速锁定目标。“办案时需要查看企业版账号,我们根据企业注册地址跟着地图找,但根本找不到企业。”省反诈骗中心办案民警说。
记者从央行官网查询发现,目前取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有230多家,此外,还有大量非正规机构从事该类业务。
多位在反诈骗一线工作的民警普遍向记者表示,在查办第三方支付平台诈骗案件中,面临一些困难,如程序复杂繁琐,反馈周期长,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信诈骗案件的办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