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了网络支付鼻祖的故事,我们再沿着支付的脉络继续聊聊离大家生活更近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999年。
当时,马云先生和18位创始人在杭州的一间公寓里创办了以国内批发贸易为主的中国交易市场(现称“1688”)。到2001年,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数突破100万,2002年阿里巴巴实现盈利。直到2004年底,也就是阿里巴巴上线五年后,我们今天的主角之一支付宝才闪亮登场。一年后,也就是2005年,腾讯推出了本文的另一个主角财付通,与支付宝又爱又恨的好兄弟。
1. 第一轮:先发优势和创新决心
对于所有交易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建立信任。如果我给你钱或者给你东西,我怎么保证你不会跑掉?以前面对面交易的时代,我能看到你,能看到你的店铺,能看到你的工厂。毕竟和尚可以跑掉,但寺庙跑不了。但当一切都转移到线上,对方可能是一个远在海外的陌生人,你怎么能相信他,买他的产品?
支付宝的诞生就是为了建立网络购物的信任。你不信任卖家也没关系。你支付的货款会先存入第三方平台支付宝,直到你确认收货后才会转给卖家。这样,你我都可以放心了。在自然需要交易的电商平台,支付宝从服务淘宝开始,逐渐将版图拓展到其他网络支付平台。
反观腾讯的财付通,一直都不算火爆。
就像阿里巴巴一直想做社交网络一样,腾讯一直想做电子商务。2005年9月,腾讯推出了拍拍网,淘宝和支付宝是其最佳合作伙伴,支付工具财付通也随拍拍网一起推出。为了和淘宝做区分,拍拍网早年采用的是C2C模式,即商品来自个人卖家,有点像现在的二手交易网站。
但俗话说,如果市场环境没有准备好,那么你就算走在时代的前面,到时候也不会成功。所以2014年3月,拍拍网被京东收购,2016年4月1日,拍拍网全面关停。
这里想起我一个朋友,秋招的时候刚刚入职拍拍网,但还没来得及正式入职,业务部就没了。财付通和拍拍网是两个部门,所以还好财付通留在了腾讯体系,但是没有了电商支付场景,财付通的发展就更加艰难了。当时的财付通肯定没有想到,竟然拿到了一个东山再起的剧本。
此后,支付宝就像一个勤奋的好学生,凭借强大的销售文化,BD各大平台,真实稳步地提升用户的网上支付体验。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13年以前,你在网上支付,都会被跳转到银行的页面,你需要坐在电脑前输入银行卡号,插入银行的U盾。
支付宝创新了一种支付模式——快捷支付:支付宝跟银行签协议,客户跟支付宝签协议,支付宝负责前端验证,银行负责后端结算,只要支付宝验证通过,银行就把钱贷出去,由此产生的风险都由支付宝承担。
这是安全性和便捷性之间的一种平衡,从微观上来说,它提高了支付宝支付的成功率,从宏观上来说,支付宝利用商业的力量,在全国200多家银行之间建立了事实上的小额借记体系,完成了银行之间的连接(当然,银联的出现,以及随后的直连断开,是后来的事情了)。如果没有快捷支付的创新,现在你不用带钱包,但需要随身携带银行的U盾。
支付宝在2013年做的另一件事,是推出了余额宝这个货币基金,当时余额宝的年化利率高达7%,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悄悄打开支付宝,现在年化利率只有2%,哇!
说实话,余额宝是幸运的,上线恰逢资金荒,使得余额宝的利率收益飙升。
说到缺钱的事情,当时有目击者分享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挺有意思的(此事真实性我不负责,就当是个玩笑吧)。
现金短缺的起因是一个小小的意外,某银行的债券交易员在交易时忘记切换日历,结果到了结算时间,日历却显示为假期,导致结算无法进行。
银行作为上市公司,这件事情需要公告,一旦公告发出,市场解读就会失控。为什么交易没有按时完成?银行杠杆率是不是太高了?肯定有问题。
于是,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事态逐渐失控。机构开始大规模抛售未到期票据,而银行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来吸收这些提前抛售的票据。2013年6月20日,这个疯狂的日子足以载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
余额宝之前并没有什么轰动,但此时,命运之轮却向它冲了过来,对于银行来说,不管利率有多高,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这也造就了任何货币基金都无法复制的7%的年化高收益。
2. 第二回合:弯道反攻与超车
2010年6月, 4发布,其颠覆性的交互体验超越了过去手机作为接打电话工具的定位,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手机开始成为人体器官的延伸,并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聆听时代的脚步,在时代走过时抢占时代的衣服,渴望与时代一起前进。在这场竞赛中,胜利者是腾讯。
2011年,国民APP微信上线。2012年9月,仅仅一年时间,微信注册用户突破2亿,日活跃用户突破1亿。还记得阿里巴巴用了多久才达到100万用户吗?整整两年。移动时代,病毒式传播就是这么高效。而故事到了最精彩的部分,财付通的逆袭之路。
财付通依托微信已经获得成功,那么它如何实现差异化呢?
众所周知,中国人很爱钱,在中国文化里,如果你给别人红包,没有人会觉得被侮辱。如果你有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把钱转给我,让我帮你分担这个问题。就连广东也有每年春节要红包的习俗,未婚的可以问已婚的同事要红包,当然,总有不自觉的同事,发完红包就谎称自己没有现金。
那么,嘿,我们为什么不在微信上发红包呢?
于是在2014年春节前,红包功能上线了。不用查资料,我还清晰的记得这个时间点,因为我的一个好朋友完全不顾我考研没考上的伤心,每天在微信上让我给她发红包。
还记得我们上篇文章说过的吗?如果一个产品的核心功能能够鼓励用户邀请其他朋友成为用户,那么这个产品就能实现病毒式增长。
微信红包就是这样的产品。你发红包不是给自己,你需要发给朋友,而且最完美的是,这个行为是自发的(或者说是被迫的)。如果需要发红包或者从红包里提款,需要绑定银行卡。微信支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积累了和支付宝一样多的用户。
而让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的转折点,是2015年春节,微信支付以5300万元的价格成为央视春晚合作伙伴。马云先生称此举为“珍珠港事件”。那年春节,全家老少围着电视,疯狂摇红包。次年,支付宝春晚合作的中标价,是微信支付的5倍。
商场如战场,稍有不慎就会错过时间节点,需要花费数倍的成本去弥补,如果再不慎,甚至可能丢掉已有的地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微信支付的产品经理更聪明。每个人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支付宝起源于电商的土壤,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用户放心花钱。另一方面,面对拥有强大先发优势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必须采取差异化的做法,充分发挥平台的社交属性,才能脱颖而出。
但对于支付这样的双边市场,仅仅赢得用户是不够的。用户需要让他们愿意把钱花在上面的消费场景。支付宝从 2004 年起开始做线上电商,到 2014 年,已经做了 10 年。如果微信支付还在网上做,它就没有胜算。聪明的做法是,它把战场转移到了线下。
时间回溯到2014年,Uber宣布进入中国市场,腾讯投资的滴滴和阿里投资的快的打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很怀念那个打车几乎免费的年代,两大巨头疯狂砸钱,就是为了在大家心里种下O2O的种子——你的线下服务,可以通过线上支付购买。
这只是第一步,两家公司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差别不大,真正不同的是第二步,微信支付的开放生态。
这一举动有点像微信在已经有 iOS 系统的手机市场中的玩法,以及高德在已经有滴滴的出租车市场的玩法。微信支付把原来做收银系统、POS 机的服务商引入到生态中,让他们去拓展商户,这比向每个店铺销售要快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似乎突然之间,微信支付就可以到处使用了。
3. 第三轮:我们仍在路上
2018年,支付宝推出了刷脸支付,因为微信的使用习惯无法改变,根本就不给你掏出手机的机会。只要竞争对手强大了,故事才会有意思。不管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他们都还在路上。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回头想想,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工业革命前的人们,几千年来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短短二十年不到,我们这一代人,跟着时代的步伐,见证了那么多不同的经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触颇深,早在1999年,支付宝的活跃用户数就达到3.77亿,而根据公开数据,支付宝年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动的呢?
20年前,我们和硅谷的差距还有5-10年,但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已经成为行业标杆。2021年的今天,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支付系统。你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去中国任何地方。这是我们的骄傲。
最后引用《兄弟连》中的一句话:我很自豪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有时这让我哭泣。
注:所有客观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