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00 后最新潮购险方式:互联网保险代销平台的崛起

2024-06-02
来源:网络整理

登录支付宝或微信,进入蚂蚁保险或微宝,全面评估自己的健康和财产状况,利用智能工具分析保险产品信息和理赔条款,最后确认投保人信息即可完成线上支付和投保。

这是近年来中国保险消费者主力——80后、90后、00后年轻人最流行的购买保险方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投前到投后,互联网保险分销平台并没有强行植入硬性广告,而是以灵活友好的方式帮助用户了解保险,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产品配置策略和智能分析工具。

凭借渠道和服务创新,蚂蚁保险和微保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成长为中国保险行业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内,蚂蚁保险平台促成保费及分成金额高达518亿元,同年8月小微保险平台活跃用户数突破8000万。

但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草根代销的保险时代很快宣告结束,互联网保险代理销售随之进入以“留存”和深度服务为核心的新竞争阶段。

围绕这一行业趋势,东财迪深入改革的“风暴眼”,选取蚂蚁财险、微保、水滴宝、慧择作为样本分析对象,试图回答:

1|互联网保险代理销售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2|互联网分销平台如何满足新客群的购险需求?

3|竞争下半场,互联网保险分销平台如何突围?

4|互联网保险代销未来发展趋势及风险。

传统保险正在衰落

根据《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可以经营下列业务:(一)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二)代理收取保险费;(三)代理相关保险业务的查损、理赔;(四)经营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也就是说,互联网保险分销平台不能开发保险产品,其核心价值在于渠道和场景。

对于传统保险公司来说,渠道就是生命线。安信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提到,“渠道重于泰山,金融机构怎么强调渠道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不过,研报也显示,大部分传统险企直到2017年才开始重视To C渠道。因为在此之前,在线下保险代理人“人海战术”的推动下,保险行业实现了超高速的增长。

2017年9月是一个转折点,受原保监会134号文件影响,粗放式的人力资源扩张模式遭遇瓶颈。

根据中国平安2018年披露的财务数据,报告期内,寿险、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7.3%,而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速仅为5.9%,其130多万保险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仅增长1.1%,拖累业绩增长。

与此同时,80后、90后年轻人群快速崛起,取代60后、70后成为我国保险消费的主力军。据复旦大学与平安寿险联合调查显示,2019年,80后、90后出具的新保单占比达48.9%。

但80后、90后不喜欢被营销、被打扰,也不喜欢繁琐的保险条款,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更青睐线上沟通方式和互联网投保渠道,此外,他们还期待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和智能化的服务。

客户新需求不断涌现,缺乏互联网渠道、场景、思维的传统保险公司难以满足,尽管头部保险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上“下足了功夫”,但线上触达能力与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相比仍相差甚远。

截至今年6月底,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已超过2.2亿,而背靠支付宝的蚂蚁保险,潜在用户规模超过10亿;背靠小微保险的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近13亿;水滴保险背后的公司水滴保险,注册用户数也超过6亿。

在交通场景方面,平安集团主要布局保险、银行等金融场景,旗下汽车之家覆盖交通场景,平安好医生覆盖医疗健康场景。

但相比较而言,蚂蚁财险和微保间接覆盖的流量场景显然更加多元、丰富,而水滴险覆盖的场景则更加垂直。

互联网时代,渠道场景为王。

为守护渠道生命线,传统保险公司纷纷与蚂蚁财险、微保、水滴险等持牌To C流量平台“联手”,以提高获客和触点效率。

互联网保险代理销售“突围”

“互联网化不是万能的。”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表示,公域流量的“广度”与保障型需求的“狭窄度”,在互联网平台上很难完全匹配。

事实也证明,相较于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保险购买频率更低、购买链条更长,这意味着在前端,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必须更精准地找到有相应保障需求的客户群体。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蚂蚁金服、微保、水滴保、慧择的流量属性和获客模型。

蚂蚁保险是金融支付产品,与保险关联性强。但由于支付宝平台金融产品数量众多,精准引流难度较大。因此,蚂蚁集团于2018年10月推出大病互助计划——相互宝,打造与保险关联性更强的流量池。

公开数据显示,互助宝鼎盛时期用户数曾突破1亿,关闭前用户数仍高达7500万。

水滴微信平台登录_水滴微信平台是干嘛的_水滴微信平台调查问卷

微宝有社交属性,依托微信引流,一直比较佛系,很少打扰用户。

水滴的获客渠道有两个,一个是水滴筹、水滴互助等自有平台,另一个是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公域流量池,他们的流量天然具备大病众筹、互助的属性,与保险保障需求强相关。

慧择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意见领袖完成营销获客,其流量既具备社交属性,又更加聚焦保险保障需求。

精准获客只是第一步,产品,特别是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产品的推出,才能更充分地满足客户的保险保障需求。

四大保险分销平台的策略各有不同,蚂蚁财险和水滴财险今年均选择了产品货架模式,并打造了金选优选评价体系,帮助客户缩小信息鸿沟,希望根据客户的保险保障需求匹配合适的保险产品。

不过,蚂蚁财险已经公布了金选体系的标准,而水滴险仅在精选页面显示“产品百里挑一、性价比高、更多用户可以选择”的标签。

微保一直坚持严选策略,平台仅与市场排名前15%的保险公司合作。

慧择采用货架+顾问的模式,旨在通过互联网保险代理人的咨询服务促成交易。

如前文所述,互联网保险分销平台并不具备开发保险产品的资质,但实际上它们可以根据用户数据将需求反馈给保险公司,共同打造差异化的保险产品,例如微神、美信健康、泰康在线联合推出的药身宝,慧择与国联人寿联合推出的达尔文系列等。

目前四大平台均以C2M模式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特色保险产品,但蚂蚁金服和微保的产品差异化能力明显更强,且两家平台还兼营宠物保险。

“一个完整的产品,应该是产品本身+配套服务。”中金证券分析师认为,保险服务创新将构筑护城河优势。

在东财网看来,在互联网流量迎来峰值的背景下,深度、先进的服务将成为互联网保险分销平台“留存”的关键。

玩家们早已感受到了行业变革的气息,各分销平台均在重要位置设立保险投资教育专区,利用问答、直播、文章等灵活友好的形式唤起客户的保险保障意识。

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和服务是近两年的行业趋势,分发平台的能力相对同质化。

在投保前,四大平台均可为用户提供智能顾问分析、保险方案定制服务;在投保过程中,智能保费计算、保险条款智能分析等也是标配能力;在投保后,则陆续上线了保险管家及相关理赔服务工具。不过其中,慧择推出的保单托管服务更具创新性。

生态服务能力是蚂蚁财险、微众银行、水滴财险、慧择最大的区别。

借助蚂蚁集团和微信的支持,蚂蚁保险和微保可以进一步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医疗健康、出行等服务,最大化客户LTV。但水滴宝和慧择母公司业务相对垂直,生态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风暴过后重建

2021年8月,随着一声哨响,互联网保险代理销售的疯狂时代落下帷幕。

中国银保监会在《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将重点整治销售误导、强制捆绑、虚增费用、违规操作、泄露用户信息等突出问题。

文件还要求,保险互联网宣传、销售过程中不得使用误导性词语,停售产品须提前告知;禁止使用“零首付”、“红包补贴”等字眼进行宣传、销售。

其实,监管风暴早在2020年便已开始酝酿,当年9月,银保监会在《商业保险违法违规行为分析及对策建议》一文中明确指出,网络互助平台本质上具备商业保险特征,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处于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

三个月后,《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正式发布,明确许可经营要求,禁止非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

至此,网络互助之梦破灭,水滴互助、轻松互助、相互宝等平台相继关闭,退出历史舞台。

蚂蚁财险和水滴财险都失去了一个与保险强相关的流量池,水滴财险还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获客渠道。

但他们没时间伤心,因为互联网保险代理行业已经快速切换到以“留存”和深度服务为核心主张的竞争新阶段。中金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代理收入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是2020年市场规模的十倍。

6000亿元的蛋糕极具诱惑力,东财迪认为,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要想尝到奶油的甜头,必须回归核心价值:

(1)根据不同层次客户的保障需求,精准匹配合适的保险产品;

(2)基于海量的客户数据和精准的客户洞察,帮助保险公司开发更具普惠性和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帮助保险公司降本增效。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蚂蚁财险、微保、水滴险、慧择等在产品和服务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精准获客、引导客户从短期保险过渡到长期保险等诸多问题仍未解决。

新规则带来新挑战,平台公司纷纷更换掌舵人,或主动或被动。2022年,蚂蚁金服、微保等原核心掌舵人相继离职。

去年1月,原蚂蚁集团副总裁、蚂蚁集团保险事业群总裁尹明辞职,几个月后重回蚂蚁。今年7月,尹明再次辞职,加盟阳光保险集团。

同月,小微保险董事长刘嘉明也正式离职。公开资料显示,刘嘉明是小微保险资深人士,早期主要负责制定发展方向、组建团队、申请保险代理牌照等工作。

风波过后,蚂蚁保险和微保均进行了调整,从业务到人员。而对于水滴保险、慧择等中小平台而言,潜在的流量危机或许是未来发展的一大难题。毕竟,互联网巨头们家里还有“余粮”,而资本市场留给中小公司转型突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