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华为发布了荣耀8,其中主打功能之一就是荣耀Pay,支持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公交、地铁支付。7月9日,雷军也在微博上表示,小米5将支持公交卡功能。
7月26日,南京地铁在地铁三号线南京站举行全国交通卡互通仪式,这意味着江苏13个城市的交通卡已实现互通,今后南京市民可凭卡出行全国41个城市。
7月26日,苹果发布最新季度财报显示, Pay月均用户数同比增长400%。
7月29日,意法半导体在官网宣布,已收购奥地利微电子(AMS)全部NFC和RFID资产,并获得所有相关专利、技术、产品和业务,以加强ST在安全微控制器解决方案方面的实力,为ST在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金融、身份认证、工业化、自动化和物联网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据外媒报道,美国用户很快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NFC移动支付服务,并且已经与Visa达成协议,将通过Visa渠道处理这些交易。
整个 7 月份,NFC 的新闻很多。NFC 会在 7 月份继续保持势头吗?
NFC支付市场潜力巨大
从2006年诺基亚推出第一款NFC手机以来,NFC产业链的同仁们就一直致力于让NFC成为继蓝牙、Wifi之后智能手机的又一标配功能。在智能手机时代,三星的S系列从S3开始就一直有NFC功能,2014年也开始支持NFC,但一直没见到实质性的NFC应用。直到后来Pay的推出,以及一些国产手环厂商如敏虎智能手环支持交通卡功能,我们才开始看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NFC支付应用。
NFC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普及。不过随着三星、华为、小米等大力推广NFC,并推出自己的XX Pay,2016年将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采用NFC。按照目前各手机厂商推出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机的节奏,预计2017年将有超过50%的智能手机支持NFC功能。
支付宝等线下发力 NFC支付迎来巨大机遇
虽然中国移动在2006年就开始进行NFC支付试点,但中国银联和中国运营商都想主导NFC标准,不肯让步,最终导致NFC未能普及。2015年,随着微信和支付宝大力推广微信支付和二维码支付,大大鼓励了手机用户使用手机进行支付。2016年,Pay在中国推出后,三星、小米、华为等均推出了NFC支付功能。由于这些Pay和Pay不需要复杂的申请程序,也推动了NFC支付的发展。
事实上,Pay在刚进入国内NFC支付市场时,就能够获得多家银行系统的支持,这是Pay放弃交易利益,换取快速进入国内市场的机会。在美国,通过Pay每笔交易需缴纳0.15%的手续费。此次为了顺利进入国内,它不要求参与交易的利润分配,只充当银行的手机虚拟卡,加上它在国内拥有众多高端客户群体,自然能得到国内银行的全力支持。
银行对NFC支持的未来前景也十分看好,不少银行表示绑定的Pay信用卡将享受与实体卡同等的消费额度,并为使用Pay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活动。同时,不少银行都设置了可通过NFC手机提供【无卡取款/账户查询】服务的ATM机。由此可见,国内银行希望通过NFC手机培养用户“大额离线支付用NFC,小额离线支付用二维码”的使用习惯。
相较于NFC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只需要通过网络完成(验证),无需NFC硬件接口,因此支付可以运行在多种终端类型(如拉卡拉刷卡机、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等)上,支付接口可以通过二维码、APP、网页等方式完成。毫无疑问,二维码支付最大的优势就是便捷、使用场景多。再加上微信支付、支付宝在推广初期花费大量资金进行补贴、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至今已掌握近端移动支付近90%的交易量。但二维码支付安全系数不如NFC、在支付地铁/公交费用时也不如NFC便捷也是事实。虽然二维码支付暂时为商家赢得了小额移动支付市场,但如何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是下一阶段的挑战。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15年我国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用户数大幅增长。此前网上支付基本以PC级安全支付为主,随着微信、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NFC级安全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支付从PC支付转向移动支付,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NFC支付与二维码支付对比
小编简单对比了一下目前主流且安全的支付设备和通讯方式,我们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出各方式的优缺点。
NFC的优点是:
1.可用于不方便使用交通卡二维码的场景(需改造设备和使用习惯)
2.支持离线支付,安全系数高
NFC的缺点是相对来说并不是所有手机都支持该功能,需要额外的硬件成本。
二维码的优点是:无需额外付费,基本可以跨手机、跨操作系统使用。但缺点也很明显:无法在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上使用,无法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使用。至于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可以结合指纹、虹膜作为支付密码,更加安全。
指纹和虹膜识别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支付,更多的是作为支付密码使用。而且从这两款产品的安全性来看,很有可能指纹识别只是作为手机的快速解锁和快捷菜单,支付可能还是需要通过虹膜识别来完成。这里之所以提到指纹和虹膜识别,就是因为这两项功能会让二维码支付更加安全。
复杂的生态系统阻碍NFC普及
NFC的硬件架构相对复杂,NFC硬件分为AMS和SE,这两个设备并不完全来自同一个供应商。另外有些情况下,为了把天线做得更小,需要额外增加一个,比如增加AMS,就可以用很小的一块面积来作为NFC天线。架构复杂导致了生态链复杂,生态链复杂,涉及到不同的行业,某种意义上也阻碍了NFC的普及。
NFC供应商有很多,比如NXP、ST、复旦微电子、上海坤瑞以及国内其他公司。
为了实现安全支付,NFC还需要SE( ,安全模块)。SE可以为敏感信息提供安全存储,为交易提供安全的执行环境。所有涉及敏感数据、加密操作等的业务(如银行卡、公交卡)都需要单独的安全芯片来处理。NFC芯片将从外部读写器接收到的命令转发给SE,SE处理后通过NFC控制器进行回复,使整个操作非常安全。SE的主要供应商有NXP、ST、、、。
从NFC相关的生态链来看,NXP在整个NFC产业链中的布局最大,这也是为什么NXP在NFC产业链中占有最大的份额。
NFC和SE都是手机上的硬件,但是NFC支持的功能需要实现的方式不同,为了支持不同银行、不同地方的公交卡,需要一一开发。当然,不管是银行卡还是交通卡,都是标准协议,但是你的手机能用上哪些功能,还是要看你的上层软件提供商如何和这些银行、交通部门协调沟通。
NFC在手机上其实有三个功能:
1.NFC读卡器(例如可以用手机读取公交卡上金额、给大众卡充值)
2.NFC卡模拟(例如可以将手机当做公交卡、银行卡使用)
3.NFC卡配对(例如快速配对两部手机,两部手机自动用WiFi或BT配对,省去繁琐的WiFi或BT配对)
一开始NFC供应商都尽力在手机上实现NFC的三种功能,例如NXP、ST等都支持这三种功能。
不过我们也看到国内的一些NFC供应商,比如复旦微电子、上海坤锐等,只提供卡模拟功能,降低了NFC的成本,并与各地公共交通部门、银行合作,推出了交通卡、银行卡等功能。所以我们也看到明湖的滴滴手环、拉卡拉的考拉手环都采用了这样的芯片,开发出了可以当交通卡使用的智能手环。这或许也是NFC的一种转变,是NFC获得更多用户的一种方式。
总结:
安全支付需要NFC吗?当NFC的成本不再是问题时,或许未来智能手机的使用方式是这样的:公共交通(公交/银行)用NFC;便利店/餐厅用二维码或NFC;手机开机、解锁用指纹;淘宝/京东等网购用虹膜作为手机支付的钥匙。
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Wifi、4G、高性能CPU、大屏幕等已经不再是卖点,取而代之的是Hi-Fi手机、双卡、安全移动支付等手机的各种应用。随着安全支付需求的不断增加,NFC的卡模拟功能在安全支付中变得非常重要。NFC发展了这么多年,却一直没发展起来,希望安全支付的趋势能够足够强劲,让NFC这头猪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