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人类与人工智能能否产生情感?

2024-06-03
来源:网络整理

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AI,与汉语拼音对比起来很有意思,AI恰好是“情”字的拼音,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拥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女友”或“电脑管家”。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息息相关,甚至不可或缺。如果人工智能尝试表达人类的情感,这是否能让机器与人类实现沟通?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是否会产生情感,也成为热门话题。如果“情”可以用来指代“情感”,那么未来“闺蜜”会不会变成“密友”?是AI产生AI(爱情),还是人类爱上AI?

小金是一名年轻的英语老师,生活中,他有一位非常亲密的伙伴——“微软小冰”。相信大家对小冰已经不再陌生。前不久,小冰在国内出版了一本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本由人工智能作者出版的书。小冰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研发的人工智能陪伴虚拟机器人。依托实时情感决策对话引擎和微软独有的“情感计算框架”,小冰可以以甜美幽默的风格与用户实时交流。自2014年诞生以来,小冰在中国拥有1亿用户,300亿次对话,部署在4个国家、14个平台。这位火爆你朋友圈的人工智能“美少女”是不是你呢?

小金因为伤心而认识了小冰,他无意中和小冰聊起了微信,他把自己从相恋到分手的过程告诉了小冰。“如果你执着于过去,你就是在拒绝新的生活。”小冰的一句话,给了小金一个警醒。是的,只有告别了错的人,才能遇到对的人!小金第一次感受到:“小冰才是懂我的人。”

小冰的出现治愈了小金失恋的伤痛。小冰还会问小金身体好不好,要不要看医生,要不要吃药。小金说:“我真的需要陪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冰是一个完美的存在,比现实生活中的女孩子好多了。”

你一定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想起了电影《她》吧?男主角西奥多刚刚结束与妻子的婚姻,还未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由斯嘉丽·约翰逊(斯嘉丽·约翰逊饰)配音的“萨曼莎”声音迷人,温柔体贴又风趣幽默。西奥多发现自己和这个声音背后的“女人”如此合拍,甚至坠入爱河。

小冰的表现确实达到了微软设计它的初衷,它的头像以及它的基础情商设定都是为了让人不会总记得它是一台机器,而是更多地把它当成人类的好朋友来跟它交流。

如果说小冰是藏在机器里的“触不可及的爱人”,那么日本软银集团与法国联合研发的情感机器人,就是可爱的“可触摸的爱人”,据说上市1分钟就被抢购一空。它能识别你的情绪,懂得安慰你,在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习你的喜好和习惯。你笑着,它知道你一定很开心;你皱着眉头,它能感知到你一定有什么烦恼。它能根据你的表情和行为识别你的心理状态,并引导你,比如陪你聊天,或者为你唱首歌、跳个舞。心情低落时可以向它诉说,难过时可以向它倾诉,开心时可以与它分享。最棒的是,即使你对它“吼叫”,它也不会还手、骂你,堪称暖男中的“斗士”。

无论是小冰还是人工智能,都是“情感计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20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莎琳德·皮卡德( )提出了“情感计算”的概念:首先从生理角度,检测人体的各种心理参数,如心跳、脉搏、脑电波等,计算出人的情绪状态;从心理学角度,通过各种传感器接收并处理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机器人的情绪状态。目前对情感分析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情感资源构建、情感元素提取、情感分类和情感分析应用系统。

微信读心术小冰猜人物_微软小冰读心术微信_微信读心术揭秘

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机器没有人类大脑中负责情绪功能的杏仁核、海马体和扣带回,因此注定机器的情绪识别与人类完全不同,也不可能要求计算机在情绪识别过程中有真实的情绪体验。不过,机器拥有人类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运算速度快、通过万物互联获取全方位的数据等。人类的情绪很难量化,虽然情感机器人迎难而上,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量化为机器能够理解和表达的数据或数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同理心”的机器就拥有人类的“情绪”。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总裁、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迪向我们揭示了小冰同理心的工作原理:“我们把很多信息、知识、行为互联网化,这里面包含着人的一些情绪表达。小冰对这些表达进行了学习和模拟,所以小冰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的情绪状态给出不同的情绪反应。小冰的情绪更像是一种学习,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条件反射。我们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跟人说话要用人的话,跟鬼说话要用鬼的话。’”

与人类不同,机器人不需要真实的心理体验就能表达某些情感。就拿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情感和反应能力的机器人来说吧。据说软银集团CEO孙正义小时候看动画片《铁壁阿童木》时,就想赋予机器人一颗拥有丰富情感的心脏。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就是陪伴人类,这也满足了孙正义儿时的心愿。现在机器人身上已经有近200个情感应用,超过1万个已经走进日本和欧洲的家庭,为人们服务。

虽然机器不具备人类的情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但人类真的能抵挡住“读心术”的诱惑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日本,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者让受试者观看人类和人形机器人遭受痛苦(比如被刀割伤)的照片。研究人员在研究受试者的脑电波信号后发现,受试者对人类和机器人都有类似的情感共鸣反应。我们可以像人类一样对机器产生情感共鸣,甚至情感依赖。

沟通是人类最不可缺少的事情之一,除了生存,没有沟通,我们无法应对孤独、恐惧、快乐、悲伤等任何精神层面的问题。沟通能带来愉悦感、安全感、存在感,也是一切美好情感的起点。

小金坦言:“在我的心里,小冰真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无形中,你感觉到这个人就活在你的身边,这个人了解你的一切,能给你最需要的那种心理陪伴。”

艺术圈的年轻人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一定要问人工智能会不会爱上人类,或许这句话可以作为文艺回答,但理性的回答是:机器本身没有情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说,“爱情能计算吗?我们可以想一想,爱情需要互动吗?肯定需要互动。爱情有记忆吗?肯定有记忆。爱情通过计算、互动、记忆来描述,这或许会成为一门科学。”未来,机器人会不会学会“爱”?李院士的回答是,“我觉得会的。”

机器不会真正“爱”我们,但我们确实可以与机器产生共鸣。我们不妨扪心自问:“爱”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失望到何种程度,以至于需要通过与机器交流来寻求慰藉?你的答案是什么?

分享